中東爆發區域戰爭風險驟增,誰能是和平談判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評選季節。30年前,挪威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委員會將那一年的和平獎授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時任領導人阿拉法特與以色列時任總理拉賓和外長佩雷斯,肯定他們為推動巴以和平做出的努力。然而,此後的三十年,巴以地區的戰火從未消停,自2023年10月7日起,戰爭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加沙走廊死傷無數之際,戰火甚至延燒至黎巴嫩南部,演變成更大規模的地區衝突的風險越來越高。

1994諾貝爾和平獎:轉瞬即逝的和平曙光

1994年10月14日,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結果本是對1993年以色列與巴解組織得以簽署“奧斯陸協議”,接受對數十年困擾中東的緊張關係做出臨時性安排的一種肯定。但奧斯陸協議燃起的和平希望也在諾貝爾和平獎宣布評選結果的那一刻就逐漸遠去。10月14日那一天,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正在其辦公室內,為一名以軍士兵遭巴勒斯坦激進伊斯蘭武裝哈馬斯劫持事件尋找對策。當天晚間,以軍對約旦河西岸發起猛攻,卻既沒能讓被劫人質生還,還導致一名以軍軍官和三名綁匪死亡。1995年,拉賓本人也遭一名立場激進的猶太人刺殺身亡。幾個月後,持強硬立場的內塔尼亞胡取而代之,成為政府總理。

諾貝爾和平獎評選結果揭曉的當天,評選委員會五名成員之一克裏斯蒂安森就宣布辭職,就阿拉法特同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表達抗議,因為在他看來,阿拉法特作為以抵抗以色列占領為宗旨的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的領導人,早已經成為暴力、甚至恐怖主義的化身。此後多年間,克裏斯蒂安森一直要求和平獎評委會就這項評選決定做出道歉。而評委會多名成員此後也因為另一位獲獎人、西蒙-佩雷斯加入沙龍領導的政府,而對當年的評選結果表達失望,因為2002年沙龍擔任總理的以色列政府在約旦河西岸發動了一場軍事行動。

應該說,1993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美國民主黨籍總統克林頓推動下達成的《關於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聲明》,也就是所謂“奧斯陸協議”其實並未解決導致雙方緊張關係並多次交戰的核心問題。協議完全是阿拉法特與拉賓在美國的斡旋下,在奧斯陸秘密談判達成。以色列與阿拉法特領導的巴解組織相互承認,所謂“臨時性自治安排”也為此後的巴勒斯坦自治權力機構打下基礎,為未來巴勒斯坦獨立建國開啟一扇可能的窗口。但協議並未涉及巴以邊界劃定,也未確定東耶路撒冷的地位問題,巴勒斯坦人難民營問題、以色列殖民點問題等也都懸而未決。法新社引述奧斯陸和平研究所研究員Jorgen Jensehaugen近期在一次主題研討會上的發言指出,奧斯陸協議並不是一項和平協議,隻是一項原則聲明,為達成和平協議製定了一個時間表。但這一切都隨此後事態的發展而煙消雲散。

爆發區域戰爭風險驟增,誰能是和平談判人?

的確,三十年後的今天,以色列自去年10月7日的哈馬斯突襲行動之後,就發起了在加沙走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發誓要鏟除哈馬斯武裝,解救被劫持的人質。近一年的軍事行動之後,加沙走廊平民百姓喪生人數已超過四萬,200多名被劫持人質中,尚有64人未獲得自由,哈馬斯雖然在持續不斷的軍事打擊之下遭遇重挫而削弱,但並未消失。而以色列的炮火近日也明確指向黎巴嫩境內的真主黨民兵,貝魯特似乎正成為另一個加沙。伊朗麵對哈馬斯武裝以及真主黨民兵這兩個 “抗擊以色列軸心”支柱接連遭遇以軍重創, 一年來已經兩次向以色列發動導彈襲擊。雖然所發射導彈遭以色列防空鐵穹以及美英法等以色列盟友的協助成功攔截,但伊朗是否會適可而止?以色列是否會轉而將報複的炮火轉向伊朗?

巴以衝突演變成地區全麵戰爭的風險不斷提升,而虛無飄渺的和平進程如今卻再沒有當年像阿拉法特那樣有影響力的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領導的現任巴勒斯坦自治權力機構自2007年起就失去了對加沙走廊的控製,被美歐等西方更加視作恐怖組織的哈馬斯掌握著加沙走廊的實際控製權。而美國也不再是克林頓年代的美國,其國際影響力在隨中美全麵戰略競爭而對立不斷深化的國際關係格局中受到削弱,美國國內政治也日漸分裂。任期已經隻剩下最後三個月的拜登政府多次試圖斡旋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卻終未成功,而加沙走廊嚴重的人道危機更讓11月5日的美國大選活動麵對壓力。

中東戰火也許目前尚不至於引發特朗普所說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卻可能影響一個月後的美國大選結果。而11月5日之後,是保守派共和黨的特朗普,還是接替拜登迎戰的民主黨人賀錦麗勝出,都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不無影響。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