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台24條促進就業文件 重點群體感悲觀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在中國青年失業率不斷創高之際,中國政府出台了24條促進就業文件,作為其追求“高質量發展”下的社會實踐路徑。這份文件把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列為重點群體,以不發生規模性失業風險為底線。分析人士說,這凸顯了中國的就業形勢非常險峻,令中共十分擔心會衝擊社會穩定。

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9月25日發布《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部署拓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渠道、保障平等就業權利等24條舉措。中共官媒新華社說,這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政以來首次從中央層麵出台的穩就業指導性重磅文件。

根據說明,文件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基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破解“有活沒人幹、有人沒活幹”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以不發生規模性失業風險為底線,希望能實現勞動者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等,增強勞動者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新華社列舉的24條舉措的五大看點分別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促進協調聯動”,在重大政策製定時要同步開展崗位創造;“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根據產業需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製度;“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係”,把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列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精準高效的就業公共服務體係”,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15分鍾”就業服務圈;“提升勞動者就業權益保障水平”,全麵取消在就業地參保的戶籍限製。

高校功能混亂

雖然這份文件希望能有效解決中國當前的青年高失業率問題,想要擺脫“重學曆、輕技能”的觀念,加大學校與市場需求對接,但在中國一所師範學院任教的李姓老師對美國之音坦言,中國高校功能混亂,根本無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力資源,而且中國實際上的失業率比“賬麵上”的還要高很多。幾天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8月份的青年失業率達18.8%,創下今年以來新高。

李老師表示,在科舉製度的遺毒下,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雖然很多,但真的在專科上能夠名實相符的並不多,高校仍然以培養考試能力為優先,難以符合相應企業的做事態度與能力。就以在學校來說,中國大學生都必須完成一份本科畢業論文,文法商要求8000到1萬字,但是學生大多是完成多少交多少,隻求字數達到即可,但答辯時提交的文章多是殘缺不齊的。學生隻希望查重(檢查重複率)過關不被判定抄襲,答辯成績能夠及格就好,但是在格式、錯別字,甚至文章架構上,往往都還有很大的修改空間。

他表示,如果認真去檢查,會發現真正能夠參加答辯的學生非常少,但老師們在不願意增加工作量和多耗費時間的情況下,也都會降低標準讓學生參加答辯。中國的大學也並不希望學生因為成績因素延畢,因為這樣會增加學校的開銷和管理工作,所以即使學生再混,學校也會降低標準讓學生補考到過關為止,獲得學分(俗稱為清考,清理出去的意思,是畢業最後一道保護牆)。李老師說,這使得企業對於滿坑滿穀的大學畢業生也不見得敢用,但企業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因為這也會影響到企業發展擴張的意願。

師生敷衍

他說,而大學的行政部門也陷入一種有權無責的怪圈,中國的大學都設有招生就業處,顧名思義應該是提供學生就業信息、媒合學生就業的單位,但以他自己任教的高校來說,招生就業處就隻負責下指標提高就業率,定時要求各學院回報,如果畢業生沒有回傳就業信息,導師就要做檢討並且被扣績效,嚴重時會扣薪或影響續聘。對一些已經習慣或是已經變得冷漠的老師,就幹脆向親戚朋友的公司或店鋪借個公司章來蓋一下,當成學生已經完成就業。在學生和老師都變得敷衍的情況下,實際上中國真正的就業率可能並不如官方公布的那麽樂觀。

李老師強調,中國失業率高並不是勞動力供給不足,而是供需失衡。2022年有北大博士報考城管,2024年甚至出現斯坦福海歸博士報考安徽基層公務員,而這些工作其實隻需要非重點院校的本科學曆。近日看到中央出台24條促進就業文件,雖然政府很希望能解決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但在提供擴大創業就業的資源方麵,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對於勞動力的質量也還有提升的空間,否則大學教育並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

李老師提到的情況在中國高校顯然並非少數。有網友在24條舉措出台後留言:“畢業了並未就業,然而在學校那邊我已經‘就業’了”;也有網友發帖寫道:“畢業的時候同一屆的隻有一個找到工作,其他人被學校要求簽假合同,這就是雙一流農學專業就業現狀,碩士喔”;也有人對於政策回應道:“天天喊的不知所雲”、“一群分蛋糕的人,把蛋糕都給了自己,然後嘴上假惺惺的安撫一下韭菜。”

對於中國促進就業的另一個重點群體農民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指出,要推出一批適應鄉村全麵振興需要的新職業,注重引導外出人才返鄉、城市人才下鄉創業,全麵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製,並推動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幫扶常態化,防止因失業導致規模性返貧。

不切實際

目前正在新疆建造陸橋的農民工阿平對美國之音說,在中國房地產“不行”了以後,農民工在內地的活慢慢變少了,現在基本上西部的投資比較多,所以很多農民工都跑去新疆工地。他認為,政府提出的農民工促進就業方案很不切實際,因為過去幾十年來,國家並沒有對農村投資基礎建設,在農村生活條件差和城市化的推進下,中國八成的農村人口都進到城市了,現在留在農村的隻剩下老人,連小孩都沒有了,因為幼兒園也撤除了,小孩現在都是在城裏上學。

他表示,農民工在中國是一群很大、將近3億的人口,就跟牛群一樣逐水草而居,哪裏能掙錢,就往哪裏去,流動性非常大。要找到能夠安置這麽多人的產業並不容易,“那麽大的市場哪裏來呢?中國現在還培育不出來這麽大的一個行業呢。你想現在農民回去種幾分幾畝地怎麽可能生活?生活不下去嘛!”阿平說。

他並表示,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製是早就在三、五年前就已經在做的事情,這不是一項新的前瞻性政策,取不取消對農民工已經沒有意義。在他看來,如果真的想要發展農村,首先要解決農村醫療和幼兒園的問題。他說,有的農村甚至連最基本的水、電和道路都不完善,年輕人怎麽可能回去農村。沒有支柱型產業,農民工賺不到錢,也不可能回去農村。

配合高質量發展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係教授洪敬富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中國這次的就業指引其實是呼應中共在今年兩會期間所提出的“高質量發展”,而這也是當前習近平時代經濟戰略的一個核心,所以這次出台的就業指引可以說是“高質量發展”下、社會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路徑,兩者相輔相成。

他說:“這一次所謂的指引其實也折射出來或透露出來說,中共中央其實擔心所謂的這種就業市場嚴峻的問題,它其實會衝擊整個社會的穩定。”

為了挽救經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9月26日由習近平親自主持會議,要求加大所謂“白名單”的貸款力度,以期房地產市場能止跌回穩,並推進實施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等,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目標。

洪敬富表示,中國青年的失業問題可以從一個更宏觀的全貌去理解,就是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沒有辦法像過去世界工廠時一樣快速,加上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的對抗,以及疫情時中國的清零政策造成生產供應鏈中斷,使得中國整個外部經濟形勢變得十分險峻,造成中國財政赤字惡化,國人對未來的經濟前景堪憂。房地產疲軟,國人消費信心不足,也使得廣大的中國年輕人普遍有一種想要“躺平”或是“潤”出去的想法,或是出現所謂的“曆史的垃圾時間”的說法。

治理失能

但洪敬富表示,外在環境雖然是一個最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因素,但也折射出中國內政治理上的失敗,因為“國進民退”導致私營經濟在政策和資金上都不斷被限縮和監管,也因為習近平的集權統治讓中國民間社會不斷地受到壓製,觸動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關注,開始重新評估他們與中國的關係。

洪敬富說:“所以其實我想,外部環境其實是因應了整個中國內部環境的變化所連動的影響。歸根結底,其實是中國內部習近平新時代的很大的治理失能。”

洪敬富認為,中共出台的24條就業指引在短期之內可能會有激勵效果,未來一段時間或可看到教育部門、金融部門、財政部門或者是地方政府等出台一係列行動方案。但如果放在中國整個內外經濟結構與形勢條件下來看,尤其最直接的觀察點就是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如果中國越不被國際主流社會主所接納,其想光靠創造“內循環”的效果恐不足以支撐其所宣傳的“中國經濟一片向好”,屆時中國經濟將沒有樂觀的理由,就業也無法樂觀。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