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身為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英文簡稱CCER))30周年慶典在北京舉行。在圓桌討論環節,四位聯合創始教授林毅夫、易綱、海聞、張維迎同台對話,分享了包括在創辦CCER前的生活和工作經曆、創辦CCER過程中的突出成就與難題、創始教授的學術與政策思想分享、對國發院未來發展的期許等四個方麵話題。
創始教授圓桌討論(由左向右依次為:黃益平、海聞、林毅夫、易綱、張維迎)
成立之初,專家學者們認為亟待解決中國如何融入國際社會的問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教授、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易綱回憶,經濟改革讓我們回國參與國家經濟改革,關鍵在於開放,中國如何融入國際,學習人類先進文化的命題。
林毅夫表示,“最重要的是我們敢為天下先。根據中國改革發展的需要去引領時代的發展。”他呼應自己的研究心得稱,新結構經濟學是來自我們國家的自主理論創新,主要是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因為中國的轉型道路漸進的、雙軌的。
他進一步分享自己到世界銀行工作後,發現知名經濟學家給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多源於主流理論,但執行效果不佳。“我提出,經濟發展應依據國家稟賦條件,實事求是。隨後,他們利用自身稟賦條件所賦予的比較優勢,在有效市場中,借助企業家精神,以及與積極作為的政府合作,共同推動了這些優勢的發展。這一過程催生了後來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林毅夫回憶。
在他看來,很多非洲國家依循新結構經濟學,即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依托比較優勢推動發展,成效顯著。“我們過去都是西天取經,把西方的理論引進,現在來自於中國的理論在國際上也可以有影響。”
在回顧自己的學術與政策思想時,易綱還分享了過去幾輪貨幣政策的重要時點。
“一個是1995年頒布《中國人民銀行法》,使貨幣政策有了法律依據,這非常重要。”易綱表示,1995年以前中國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一個以數量指標調控的貨幣政策,數量指標就是M0現金,M1、M2,然後是銀行的信貸。
從1995年到2005年,這10年采用了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也就是以匯率為錨的政策框架,以購買外匯作為投放流動性的主渠道,然後采取對衝,維持幣值穩定的模式。
2005年7月21日匯率改革,與美元脫鉤,中國采取了浮動匯率,整個貨幣政策的框架逐步轉向了以價格型調控,也就是以利率為核心的貨幣政策的框架,有利於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物價穩定的。
“從2000年一直到現在,25年來中國的CPI衡量的通貨膨脹平均值是2.1%。大家知道2%是全世界中央銀行行長的夢想。”易綱表示,過去這二十多年正好處於經濟起飛、財富在積累、人民福祉在提高、人民收入在提高的階段,同時通貨膨脹一直保持在2%左右,實現了中央銀行家的夢想。
最後他指出,利率是核心,匯率是在製定了利率以後由市場決定,這是我們貨幣框架最重要的基點。
展望未來及經濟學人才的培養,林毅夫則表示,三十年以後,中國會是世界的經濟中心。從曆史上來看,世界經濟中心就是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就是引領世界理論思潮的大師輩出的中心。希望三十年以後,國發院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的一個學術高地,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新思潮的大師在國發院輩出。
此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稱,國發院“家國情懷、高度自信、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四大核心理念,將成為引領國發院邁向下一個三十年的堅實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