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擬乘用車禁令,或徹底阻擋中國汽車在美銷售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在山東煙台港等待出口的中國電動車

近日,美國拜登政府宣布研擬一項禁令,限製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軟硬件在美國乘用車中的使用。同時,麵對西方國家日益增加的貿易壁壘,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也在積極布局,著力於海外設廠及專注新興市場的銷售。那麽,中國電動汽車在海外發展的前景將會如何呢?

美國商務部本周一宣布,為了保護國家安全,拜登政府正在製定一項新措施,禁止在美國銷售配備中國和俄羅斯軟硬件的聯網及自動駕駛汽車。法新社報道,美國商務部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電話會議中強調,這一措施與追求經濟利益無關,而是純粹的國家安全行動。雷蒙多表示,汽車中的麥克風、攝像頭、衛星定位和藍牙技術等功能可能使美國民眾更容易受到惡意攻擊和個人信息泄露,同時在危機情況下,外國對手可能通過控製美國境內的車輛製造事故或阻礙交通,因此美國政府決定研擬這一禁令。

中國的電動汽車長期以來一直是北京重點補貼的產業。自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3年提出“新質生產力”,強調以創新科技工業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後,電動汽車產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然而,隨著價格低廉的中國電動汽車大量湧入歐美市場,這一情況引發了外界的警覺。截至目前,歐盟不僅已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並即將進行懲罰性關稅投票,美國也將自9月27日起,以“對華301關稅”調查結果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的關稅。

降低生產成本與規避關稅中國電動車推動海外設廠

為了應對歐美市場的銷售阻力,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正積極推動在海外設立工廠。根據關注亞洲經濟新聞的《亞洲金融》統計,目前在海外設廠的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已經有5家,分別是比亞迪、奇瑞、上汽、長安、和吉利。其中,中國電動汽車巨頭比亞迪對國外市場的拓展最為廣泛,在泰國、巴西、匈牙利和烏茲別克斯坦等4國都有工廠建設。而其他設立中國電動汽車工廠的國家還包括阿根廷、英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白俄羅斯等。

圖為泰國羅勇府比亞迪車廠的電動車,這是中國的比亞迪汽車公司設在東南亞的第一個電動車廠。

針對中國電動車企業拓展全球的現象,美國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國際能源中心助理主任托賓(William Tobin)在接受本台采訪時談到,由於中國的電動車市場已趨於飽和並且難以盈利,中方廠商需要向海外市場擴張。不過,為了應對外國市場對電動車進口的反對聲浪,他們也因此需要在海外設廠。

托賓說:“在進口電動車的問題上,比亞迪(等電動車企)正麵臨越來越多的反對聲音,因為這樣的進口對當地的經濟並沒有太大的助益。因為,這類進口對當地經濟並未帶來太大助益。相較之下,如果車企能在當地設廠,則能創造更多經濟利益,例如增加工作機會和技術共享等。因此,外國政府官員會鼓勵中國電動車企業直接在當地設廠。”

托賓以巴西的情況為例:“巴西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進口量正在不斷上升,但作為一個保護主義興盛的經濟體,巴西有強烈的動機通過本土生產來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巴西開始對中國電動車施加關稅。這種做法迫使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企業必須在當地設立工廠。”

美國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美國商務部國際經濟政策原助理部長杜斯特伯格(Thomas J. Duesterberg)則告訴本台記者,目前中國電車在海外的設廠還主要是基於成本考量:“中國電動車產業在海外設廠的主要考量有兩個:首先,歐盟要求生產靠近市場;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在海外設廠使生產地靠近市場本身符合經濟邏輯。…...例如,在巴基斯坦的工廠能支持中亞市場、在烏茲別克斯坦是考量勞動成本低廉、在墨西哥則是考量墨西哥市場潛力很大,而且中國車廠的最終目標無疑是希望通過美墨自由貿易協定進入美國市場。”

中國電動車在美銷售前景不被專家看好

如同杜斯特伯格提到的,在中國電動汽車的眾多海外工廠中,比亞迪計劃在墨西哥設廠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綜合國際媒體報道,比亞迪正在墨西哥尋找場址,計劃建立一座年產15萬輛電動汽車的工廠,專注於當地市場銷售。盡管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Stella Li)曾於今年二月表示,墨西哥工廠與北美市場無關,並不尋求在美國銷售。但外界普遍認為,這項舉措是在為進入美國市場鋪路,特別是在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簽訂《美墨加協定》(USMCA)後,隻要證明產品材料在當地生產,便能以幾乎免稅的價格出口至美國。

對此,杜斯特伯格認為,透過墨西哥和美國的優惠關稅進入美國市場是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最終目標,但這項目標將難以實現:“像是禁止中俄軟硬件的汽車銷售禁令,以及拜登政府的‘對華301關稅調查’使電動車關稅增加至100%,這些都讓我認為中國的電動車在未來10年不太可能在美銷售,無論這些車是在中國製造或是在墨西哥製造。”

一輛中國比亞迪汽車公司生產的Seagull 電動車,4月3日打開的引擎蓋在美國密歇根州利沃尼亞市的Caresoft Global 測試中心展示。

托賓就此也抱持了近似的看法。托賓認為,盡管不能公開且直接的做出相關聲明,但中國電動車企的確依舊將北美市場視為一個可能的選項。不過,美國對國內製造業的保護,使中國不太可能在美銷售汽車。

托賓說:“美國希望培養包含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工業,這也是美國提高經濟成長的策略,所以美中正處於經濟競爭的狀態。……盡管《美墨加協定》(USMCA)讓中國的電動車品牌有可能進入美國,但從商務部近期的禁令就可以看出,美國的決策圈還是有許多方法阻止中國電動車進入。此外,盡管美國商務部對中俄軟硬件禁令的說法是基於國安考量,但國家安全考量和經濟安全考量現在是密切交織的。”

另據香港《南華早報》近日披露,比亞迪已決定推遲對墨西哥工廠的投資計劃,相關決定將延遲至11月美國大選後,以便觀察和應對美國政策的變化。

北京強烈反對美方禁令比亞迪稱禁令影響有限

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商務部正在擬定的軟硬件禁令實際上相當於禁止所有中國汽車進入美國市場。目前,該禁令正在進行為期30天的公眾意見征集,並預計將在拜登政府卸任前實施。如果禁令生效,相關規定將適用於所有車輛,但不包括在私有道路上行駛的汽車,如農業用車或采礦車等。此外,由於使用俄羅斯和中國軟件的汽車較少,針對軟件的限製計劃預計在2027年實施;而由於汽車硬件使用情況較為複雜,相關禁令最早將於2029年1月生效。

針對上述禁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本周二在例行記者會上表達了中方的不滿。林劍表示,美方的“歧視性作法” 違反世貿組織基本原則、破壞全球產供鏈穩定,也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他說:“美方應該做的,是停止以國家安全為名行打壓、遏製他國之實,……中方將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不過,據《澳洲金融評論報》報道,比亞迪的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周一在回應美方新規的相關問題時表示,任何潛在的禁令都不會對比亞迪的發展產生影響,因為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才是比亞迪的重點市場,這些市場未來的發展將比美國市場更具潛力。

中國的寧德時代公司投資的電動車電池工廠,正在匈牙利的德布勒森市興建當中。攝於2024年5月日。

中國電動車進軍新興市場學者:難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統計,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產電動車征收27.5%的高關稅,中國電動車在美國電動汽車進口總額中僅占2%;不過,對中國產電動車的進口額仍從2018年的720萬美元,增至2023年的3.888億美元。因此,與美國汽車製造業相關的行業協會持續呼籲政府對中國製電動車施加更嚴格的規範,以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同時,保護美國汽車業的工作機會。

在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俄汽車軟硬件研擬禁令後,美國製造業聯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主席斯科特·保羅(Scott Paul)聲明指出,擬定的禁令將成為保障美國數據安全和汽車行業的關鍵。不過美國製造業聯盟也同時呼籲,相關禁令應更廣泛地涵蓋公交車和軌道交通工具,以更完善地應對來自中國的安全風險。今年2月,該聯盟還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電動車的過剩產能已對美國汽車製造商構成“生存威脅”。

另一方麵,盡管目前中國的電動汽車仍主要銷售至高收入國家,但麵對歐美等國日益增加的關稅壁壘,中國電動車正逐漸轉向新興經濟體市場。《南華早報》引述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穆迪的調查顯示,拉丁美洲、中東和東南亞正在成為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和生產重點地區。另據路透社報道,今年3月,巴西已超越比利時,成為中國新能源車最大的進口國。

不過,托賓認為,中國電動車在海外的銷售情況實際上仍難以消化其國內過剩的產能:“我認為中國電動車的產能過剩,尤其是在國內的過度製造,會是持續且無法調和的問題。因為新興市場無法接受持續購買進口商品所導致的儲蓄轉移,他們有強烈動機促進本地的經濟成長,以及新增更多的穩定工作機會。......新興經濟體會允許中國電動車企在本地設置工廠,但他們不會接受來自中國的進口量持續提升。”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