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扛也等不到翻身機會了”,年內208隻基金退場
文章來源: 第一財經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買基金最慘的可能不是一直虧,而是你想咬牙硬扛,但產品卻沒了。”投資者小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持有的一隻基金已經沒機會回本了,因為產品在近期已經清盤了,因此他也被動“解脫”了。
步入下半年,基金清盤的節奏明顯加快。Wind數據顯示,9月以來已有29隻基金正式清盤,同比增加52%,這一數字也創下近6年來新高。近一個季度已有近百隻產品“謝幕”。與此同時,還有上千隻產品規模不足5000萬元。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來已有80餘隻基金發布清盤預警。若業績表現和產品持營未能吸引投資者,這些產品步入清盤可能隻是時間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清盤這一製度對行業的健康發展好處頗多,但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持有的基金被清盤無疑影響了投資體驗,若基金淨值已經下跌,還可能會麵臨本金的損失。
超200隻基金“謝幕”
十一小長假前,又有多隻基金加入清算離場的行列。9月24日,景順長城卓越成長發布公告稱,基金的最後運作日定為9月23日,並於24日進入清算程序。該基金被清算的原因是,基金資產淨值連續50個工作日低於5000萬元人民幣,因此觸發了《基金合同》約定的終止情形。
Wind數據顯示,景順長城卓越成長成立於今年2月1日,至今運行僅7個月有餘。截至9月23日,景順長城卓越成長A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為-1.22%。從規模來看,該基金首發募集規模為5.53億元,而曆史公告顯示,截至5月13日,該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
換言之,景順長城卓越成長在3月26日,即運行一個多月時,基金規模便已經減少了5億元以上,縮水幅度超90%。隨後,該基金規模有短暫回升,二季度末時的基金規模為9059.13萬元。8月起,景順長城卓越成長又陸續發布了3份清盤預警公告,並正式離場。
同一日步入清盤的還有華富國潮優選、華夏博銳一年持有、華寶安悅一年持有等產品。截至二季度末,上述3隻基金的基金規模分別為1538.16萬元、984萬元、5005.45萬元。
其中,華寶安悅一年持有同樣因“連續5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理由被清算。華富國潮優選和華夏博銳一年持有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公告顯示,二者均為2021年9月23日成立發起式基金,因合同生效滿三年後卻未能達到2億元的資產淨值而觸發終止情形離場。
包括這些產品在內,9月以來已有29隻(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產品按下“終止鍵”。雖然9月尚未結束,但這一數字相較於去年9月(19隻)已增長了一半以上,同時創下近6年來新高。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步入下半年後,基金清盤的節奏明顯加快。今年前六個月共有111隻產品清盤,數量最多的是6月有25隻。而7月和8月,清盤基金的數量分別為27隻、41隻,加上9月以來的29隻,三個月的清盤數量已有近百隻。
目前,年內的基金清盤數量已經突破200隻的整數關口。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5日,以基金到期日為基準,今年以來共有208隻(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基金退出資本市場。其中,與A股市場關聯較大的權益類產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占比超過四分之三。
業績壓力下規模“難長大”
在業內人士看來,若深究清盤的原因,債券型基金可能是機構資金有其他需求而退出;而權益類基金,業績不佳是被投資者拋棄的主因,不過震蕩市也會增加“迷你基”清盤的風險。從清算類型來看,有156隻產品是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不得不離場。
在近年來市場持續處於低穀的背景下,公募行業業績壓力增大,部分業績不佳的產品麵臨單位淨值下降和投資者贖回的雙重壓力,同時也難以吸引新資金,最終因規模持續萎縮而不得不選擇清盤。
以9月“被迫”離場的21隻權益基金為例,其中僅有4隻產品年內回報為正,表現最佳的泰康景氣行業A的年內回報為3.84%,最差的中銀證券優勢成長A年內虧損幅度達34.55%。
觀察這些產品的“一生”,大多數是在2021年至2022年的高點成立的,在長達兩至三年的跌勢下,它們的淨值也隨之回落,甚至淪為“三毛基”“四毛基”。據第一財經統計,上述範圍內有9隻產品的複權單位淨值低於0.7元,換言之,這些產品成立以來虧損幅度已經超過30%。
其中,複權單位淨值最低的是華安國證生物醫藥聯接A和華安中證光伏產業聯接A,二者最新複權單位淨值為0.38元、0.39元。這兩隻產品均成立於2021年9月,成立至今累計虧損62.1%、60.69%。
除了業績不佳的影響,投資者行為模式的變化也是贖回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財經從業內了解到,相較於過去“深套不贖、微漲才走”,有部分投資者選擇不計成本從權益類市場逃離。而從數據來看,這些清盤基金上半年的贖回速度也在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之中,有多隻產品屬於發起式基金,即無視200戶有效認購戶數、2億元募集規模的最低成立門檻,但3年後未達到2億元便步入清盤的產品。這些產品在高點成立以後,業績下滑疊加投資者贖回,想要通過規模大考有不小的難度。
Wind數據顯示,在今年一季度時,上述21隻權益基金的份額合計減少了1244.32萬份,其中華安國證生物醫藥聯接A還被申購了1469.13萬份;而在二季度時,基金份額被淨贖回1.17億份,東財創新醫療六個月定開減少了近4000萬份(3965.04萬份)。
清盤不等於錢“消失”
基金清盤意味著什麽?一位基金行業分析師表示,基金清盤並不意味著投資者的錢都會消失。它會根據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按照一定的比例將清盤後的資產收益或剩餘資產分配給投資者。
“不過如果基金的淨值已經下跌,投資者還可能會麵臨本金的損失。”在該分析師看來,基金規模的大小受到資金流和業績表現的影響。許多小規模基金由於無法吸引足夠的投資者興趣或表現不佳,從而拉響了基金清盤的預警。
業內受訪人士也有類似觀點。華南一位基金業內人士與第一財經交流時表示,公募基金作為一種大眾理財的產品,如果持有人數少、規模小,那說明這隻產品得不到市場的認可,存在的價值也值得商榷了。“尤其是在當下的市場裏,業績平庸又沒有什麽知名度的產品,那很難做起來。”他說。
不過,該華南基金人士也表示,在經過一輪自發清盤後,公司對於產品清盤也會相對謹慎。“如果是數量稀有或特殊賽道的產品,公司可能會願意保下,因為有可能後續難以申請。這還是取決於對產品的理解和定位。”
“清盤操作屬於正常的優勝劣汰。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權益類基金清盤現象的發生和市場行情有很大的正相關性,但清盤機製常態化有助於基金公司將資源集中到優質產品的運營中。”在一家中大型基金公司任職的方可(化名)說。
方可表示,“迷你”產品規模較小,對基金公司的利潤邊際貢獻度相對較低,維護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基金公司對這類產品進行清盤,有利於公司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經營效率。
事實上,在低位震蕩的市場行情中,還有大量的基金產品正遭遇生存考驗。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合計規模低於6000萬元的權益類產品有1617隻,已在5000萬元規模“紅線”下掙紮的則有1258隻,清盤壓力可謂如影隨形。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25日,近一個月來,有84隻基金發布了關於“基金資產淨值連續低於5000萬元”和“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若這些產品未能抓住市場機會、規模實現有效增長,也麵臨著瀕臨清盤的窘境。
那麽,對於投資者而言,該如何避免清盤基金?“其實對於投資者而言,行業存續的基金產品超過一萬隻,同質化程度較高的產品也遠遠超過投資者的需求。規模太小的基金可以及早抽身,重新選擇新的產品。”前述基金行業分析師認為,建議投資者盡量選擇規模相對較大的基金,並時常關注基金規模的動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