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如果中國不再努力拯救世界 會發生什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在氣候世界裏,一件曾經被認為幾乎無法想象的事可能正在發生。初步數據顯示,盡管全球碳排放仍在上升,中國的排放可能已經達峰——長期以來的氣候大反派,如今先於全球一步,扭轉了排放趨勢。

像這樣的預測並不完全可靠,但全球綠色轉型故事已經被中國徹底改寫。這個故事的大致情節你可能已經了解了:憑借數十年來太陽能、風能和電池技術成本以令人咋舌的速度下降,以及新一輪的氣候倡議和大幅增加的政策支持,各類綠色能源技術正在沿著一條驚人的指數曲線上升,每一年的進展都讓那些守舊的產業分析人士的謹慎預測淪為笑柄。

這一點時常被作為一項全球成功來讚頌,但近年的進步主要來自一個國家。把中國排除在世界之外,那讓人瞠目結舌的上升曲線就平緩了許多——綠色能源仍然走在正確的方向上,隻是速度要慢很多。

以太陽能為例,作為當前全球綠色轉型的主導力量,太陽能給了世界一個自我安慰的故事。202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太陽能裝機容量達425吉瓦;除中國之外的世界隻有162吉瓦。中國占了263吉瓦;美國隻有33吉瓦。就在2019年的時候,中國的裝機容量還是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去年,它的裝機容量已經比除它之外的全世界總量多出62%。同樣經過這五年,中國的新增裝機已經增長了八倍以上;如果不算中國,全世界增幅還不到一倍。

一旦排除中國,數字就顯得沒那麽值得讚歎了:從2019年到2023年,每年的新增裝機容量依次為90、93、100、133和162吉瓦。中國之外的世界並非沒有進步——從2021年到2023年,新增容量增加了62%。但中國的增長是317%。

不隻是太陽能。據最近的一項估算,今年全球建造的大型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場有近三分之二在中國,其綠色能源部署規模是世界其它地方的八倍以上。七國集團——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加起來,2023年的新增裝機容量勉強達到中國的四分之一。2023年中國新增風電容量74吉瓦;世界其它地方總和為43吉瓦,美國隻有6吉瓦。2023年,中國售出電動汽車810萬輛,世界其它地方是560萬輛,其中美國140萬輛。

當然,其它地方也有令人鼓舞的故事。(例如2024年前六個月,歐洲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超過了化石燃料,南非的屋頂太陽能在一年多裏增加了349%。)然而從世界其它地方的脫碳進展來看,轉型背後也有中國的推動。2022年,中國生產了全球約90%的太陽能矽片和電池——根據一些測算,這個產量是世界其它地方計劃安裝的總量的兩倍以上。去年,全世界超過60%的風力渦輪機是中國生產的,售出的電動汽車60%來自中國。2004年,美國在全球太陽能生產中的份額是13%,到了2023年已經不zu61%。中國的份額現在是80%,曾經隻有1%。

也就在五年前,西方的氣候外交官還經常發牢騷,說即使富有的國家實現奇跡般的脫碳,隻要中國的習近平主席不配合,那也是白搭,畢竟這一個國家就產生了將近三分之一的排放。直到今天還有一些號稱有氣候意識的人在哀歎,全球變暖是一個隻能由各國去解決的全球問題,這是在假定,地方成本和全球收益之間的不匹配會讓那些不良的、不積極的行為者失去解決問題的動力,有的還說,既然存在這樣的情況,我們也應該放慢腳步。

事實上,競爭的邏輯如今正好反過來。從某些方麵看,一些與我們接近的國家以及歐洲的那些理所當然的盟友在轉型的進度上都領先美國不少。我們的主要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對手在脫碳的路上不但沒有懈怠,還把全世界都甩在了身後。這不等於說中國已經幫我們解決了世界的氣候問題——甚至自己的問題也沒解決,畢竟到它目前的碳排放水平仍然很高——隻是如布雷特·克裏斯托夫斯在《金融時報》上的文章所說,“能源轉型並非單一的進程,而是一係列的地區轉型,有著各不相同的形式、步調和廣度。”“當我們在談論‘全球’的時候,是存在一種混淆的,”亞當·圖茲寫道,“因為事實上,在整個能源轉型動態裏,有一個國家是占據絕對優勢的,那就是中國。”

十年前,美國及其盟友將大量的知識和外交精力花在了一個戰略問題上,即如何鼓勵中國加入到我們的脫碳競賽中,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這個國家都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然而,今天的美國政策製定者正在提高綠色技術關稅以保護美國的清潔能源行業——這表明,從價格角度來看,我們已經輸掉了這場競賽,此外,從部署速度來看,我們同樣也處於落後。

中國在綠色科技領域的大規模投資既是對房地產泡沫後萎靡不振的經濟的戰略刺激,也是在舉一國之力押注21世紀清潔能源對繁榮與權力的重要性。類似的邏輯也指導著其他地方的綠色投資,包括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被稱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清潔能源技術投資”。但如果這是一場比賽,中國遙遙領先。

當然,如果用排放量來衡量,結果會有些不同。如今,中國的碳排放量是美國的將近三倍,而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氣候汙染國,在當今對地球未來氣候造成的損害方麵,中國更是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要大。但在某種程度上,這讓中國的綠色繁榮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作為世界曆史上最耗碳的經濟體,在經濟增長放緩、尚未躋身全球“高收入”行列的時期,中國正將其未來的巨大賭注押在新興的能源技術上,並且遠遠超過了它在轉型速度上對全球做出的承諾。例如,今年中國提前整整六年實現了2030年可再生能源總量的目標。在美國,我們似乎更關注人工智能。

你可以用幾種方式來衡量這種驚人的影響。可以說,電力是全球轉型的貨幣,根據Ember的數據,去年全球電力需求的淨增長總量為627太瓦時;僅僅中國就增加了606太瓦時。(1太瓦等於1萬億瓦。)

或者可以看看國際能源機構所謂的“避免排放”——這是衡量新可再生能源影響的一種方法。中國新增的太陽能每年減少的排放量為6.19億噸,是美國的六倍。

當然,這些進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能源結構的汙染程度,因為取代煤炭比取代天然氣能減少更多的排放。盡管如此,這種反差還是令人瞠目。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中國新建的風電容量“避免”了4.87兆噸的排放,而世界其他地方的風力發電隻減少了3.43兆噸的排放。在中國,電動汽車減少了2200萬噸的排放量,超過了美國(1500萬噸)、歐盟(1400萬噸)和英國(300萬噸),是世界其他地區新電動汽車減排(700萬噸)的三倍。核電方麵的差距相對較小,但即使在這方麵,中國避免的排放量(7400萬噸)也比韓國(2000萬噸)、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500萬噸)、歐盟(900萬噸)和世界其它地區(4400萬噸)要多。

隻需看看他們正在建造的規模。中國用於太陽能發電的土地麵積是美國的兩倍多。

這一切意味著什麽?在任何有關綠色轉型的報道或分析中,將中國置於無可爭議的中心位置意味著什麽?

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也許與地緣政治一樣大,與全球未來可能性一樣廣闊。但至少在短期內,我認為有兩個基本點值得注意。

首先,能源轉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中國項目。世界各地都在取得進步,但中國與其他所有國家之間的差距比人們普遍認為的要大得多,也更令人生畏,一旦你把中國撇在一邊,全球的情況看起來就不那麽樂觀了——而在某種程度上,美國發動的綠色科技貿易戰正是想把中國撇在一邊。

支持征收這些關稅的大部分論據主要涉及中國補貼和“產能過剩”的挑戰,乃至美國及其盟友可能采取的措施(如果有的話),以使我們能夠與那個太陽能電池板產量是全球需求量兩倍的綠色經濟體,還有那個雖然席卷全球但基本仍在虧損狀態的電動汽車公司展開公平的競爭。但這種不平衡的另一方麵或許更令人擔憂,至少對我們這些關心脫碳速度的人來說是這樣:中國可能會後退,減少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就像它有意地縮小自己的房地產泡沫一樣,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讓全球綠色轉型的引擎空轉,讓我們其他人陷入困境。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