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外交孤立深化 “致命援助”實錘意味著什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資料照:2024年5月16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為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歡迎儀式。路透社圖片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張傑博士 ,獨立學者 法學博士

一、“致命援助”實錘化意味著什麽?

最近,有一項重要的地緣政治情勢的變化,那就是中國對俄國的致命援助已經西方核查落實。

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在布魯塞爾對記者表示,中共向莫斯科提供的物資,直接幫助俄羅斯軍隊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這標誌著華盛頓首次表示,北京為莫斯科對烏克蘭的戰爭提供了致命援助。

之前,拜登政府曾多次批評北京方麵向俄羅斯提供軍民兩用物品,但說還沒有證據表明中國提供了“致命援助”。

現在不同,有了新的結論。坎貝爾是在訪問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後發表上述言論的,這標誌著美國官員對中國對俄羅斯的直接軍事支持程度做出了新的評估。

坎貝爾9月11日說,中共向俄羅斯提供的最新材料並非軍民兩用,“基本上是直接應用於俄羅斯戰爭機器”,並表示他已向盟友提供了中國對俄羅斯軍事工業基地“實質支持”的詳細信息,以及對烏克蘭戰場的影響。  

坎貝爾說道:“這些不是軍民兩用的能力。這些是中共在幫助俄羅斯戰爭機器維持、建設、多樣化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我們看到兩國政府最高層,都在努力隱藏和保護這種令人擔憂的合作……這些大多是地下活動秘密進行。”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多次向中共外交部長王毅表達對北京幫助俄羅斯的擔憂。但美國也要求歐洲采取包括製裁在內的更多行動,向中共施壓,迫使其收回對俄羅斯的支持。

坎貝爾說,中共對俄羅斯的支持得到了回報,莫斯科幫助北京發展潛艇、航空和導彈技術,以換取中共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而俄羅斯提供的幫助,是以前他們不願與北京直接接觸的領域,這個轉變似乎代表俄羅斯有決心向中共提供更大的支持。

既然致命援俄已經證實,板上釘釘,那麽,習政權勢必承擔與之相應的責任及其後果。

二、北京致命援俄實錘化後,後果如何?

坎貝爾已經要求歐盟和北約做出行動,表達關切,準備采取措施。

斷掉中國各大銀行和國際美元結算係統的聯係,將是其中一個選項。如此,中國經濟必定癱瘓。

但是,這張牌是殺手鐧。它將導致中國目前已經瀕於危境的經濟尤其是金融係統墜入冰窟。我們判斷,華盛頓將還會向北京施壓幾次,強迫其收回輸血侵略戰爭的黑手,不到最後時刻該致命手段不會被啟用。

而其他的重要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和技術後果,已經接踵而至。

這後果首先就是最近眾院通過的有關中國的法案。

28項法案,直抵中共命門

2024年9月9日至13日這一周,被稱為 “中國周“,因為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28項有關中國的法案。

議長麥克·約翰遜(Mike Johnson) 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解決與中國投資有關問題的法案。兩黨議員也紛紛說,本周一係列有關中國的法案象征了一個開始,他們會持續鎖定應對中國挑戰展開立法工作,尤其是美國對外投資方麵的議題。

在經曆一星期密集的議案表決後,眾議院一共通過了28項與中國有關的法案,其中15項法案獲得了跨黨派的大力支持。本周法案內容大多聚焦美中技術領域競爭和保護美國國家安全方麵的行動,包括禁止中國大疆無人機、限製外國人購買美國農地、禁止與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簽訂合作等。

眾議院議長約翰遜星期四(9月12日)在一份書麵聲明中,讚揚了這個星期的立法成果。約翰遜議長稱,眾議院透過立法措施采取了幾個重要步驟,“保護美國人民、基礎設施和知識產權免受中國共產黨的侵害”。

“這些措施代表了一種戰略性的協調方法,它建立在今年取得的成功基礎之上,旨在追究中國對其濫用權力行為的責任,加強我們的國家安全,並維護美國的利益,”約翰遜說。

“但我們的工作並沒有就此結束。我將全力推動進一步的立法,解決與中國有關的投資和其他掠奪性做法。麵對日益增長的威脅,我們將繼續推動確保國家安全的措施。”

回顧本周議程,星期一表決的大多數法案都是以兩黨支持的形式下通過,包括《台灣衝突遏阻法》(Taiwan Conflict Deterrence Act)和《反擊中共無人機法》(Countering CCP Drones Act)等法案都是以口頭表決的方式通過院會。

在美中生物技術領域競爭方麵,眾議院星期一晚間以306票支持、81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通過《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該法案主要限製與特定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美國政府認為這些公司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在經過了多輪辯論和對修正案進行投票之後,眾議院星期二和星期三通過了禁止國土安全部對與中國的孔子學院和其他引發關切的實體有關係的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提供資金的法案,以及在司法部設立“中共行動計劃”、支持台灣全麵參與世界衛生組織、限製外國對手公民購買美國農地的法案。

星期四,眾議院表決通過了一項限製聯邦稅收抵免流向使用中國生產的零部件的電動汽車的法案。

盡管應對中國挑戰是國會山上少數能凝聚兩黨共識的議題,在普遍被稱為“中國周”的期間也有多項法案獲得跨黨派支持,“路由器法案”、“中國貨幣問責法案”、“製裁名單協調法案”、“香港經貿辦驗證法案”(香港正式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保護全球電信法案”、“太平洋夥伴關係法案”、“通過提高出口管製透明度保持美國優勢法案”、“保護美國創新和經濟安全免受中國侵害法案”、“未經參議院批準不簽署世衛組織大流行防備條約法案”,以及一項內容強調美國、日本和韓國三邊合作重要性的決議。眾院通過28項中國法案 的核心鎖定了美中貿易問題。

這些一攬子針對習近平政權的法案,全麵反映了在應對中共問題上美國兩黨的基本共識。涵蓋麵相當全麵。其中大部分有極大可能簽署為正式法律。

我們僅討論其中一例就可知其雷霆之力,對中共而言,它可謂兵不血刃而屈人之兵。

1) 膽敢犯台,禍首喪財!

在這些通過的法案中,特別值得提出的是《2023年台灣衝突遏阻法》(Taiwan Conflict Deterrence Act of 2023)的通過。這項法案要求美國財政部在一旦中國對台灣采取武力行動時,公布並凍結中國高層領導人及其家屬在美國金融機構的資產,不過那些與美國合作者可以得到豁免。

“正如我們在當前全世界各地衝突中所看到的,遏阻我們的外國對手在世界舞台上采取進一步的侵略步驟,對於強化全球穩定與美國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法案提出者希爾說。

中國侵台即觸發法案規定:“此一法案旨在揭露中共高層領導人及其家屬的財務腐敗,一旦中國膽敢使用武力來奪取對台灣的控製時它就會被觸發。”希爾說:“我們必須在限製中國的侵略行動並捍衛我們和我們盟友的戰略利益上展現出團結的力量。”

民主黨眾議員舍曼在眾議院表決前的辯論中也強調,提出此部法案旨在對中國發出明確信號,那就是對台灣的侵略行動是有代價的。

“正如這部法案的名稱所說,它是要警告中國政府,美國正在密切注意它對台灣日益增加的威脅,它發出的警告是說,美國將做出經濟上的回應,而且這是有立法依據的,如果它的侵略違反了《台灣關係法》第三條第C項規定。而且我要指出的是,違反這個3C條款的確包含了入侵或封鎖,但也可能涉及其他性質沒那麽嚴重的侵略行動,”舍曼說。

法案內容

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第三條第C項“指示總統如遇台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製度遭受威脅,因而危及美國利益時,應迅速通知國會。總統和國會將依憲法程序,決定美國應付上述危險所應采取的適當行動”。

眾議院星期一通過的《台灣衝突遏阻法》要求,在美國總統依據《台灣關係法》第三條第C項“通知國會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動造成的威脅或因此對美國利益構成的任何危險”之後,財政部長須在90天之內向相關國會成員提交一份報告,而且三年內每年提交一次。

這份報告涉及某些中國共產黨成員所持有的資金,包括資金總額、有關資金的描述和相關金融機構的名單。財政部還須向國會匯報這些資金是如何獲取的,以及獲取或使用資金的任何非法或腐敗方式。在提交這份報告之後,財政部必須禁止美國金融機構與這些個人及其直係親屬之間的重大交易。

這個編號為H.R. 554號的法案所說的中共成員包括至少10名特定中共領導人。

這10人包括:1)中共政治局常委;2)非政治局常委的中共政治局委員,以及3)非政治局委員的中共中央委員,其職權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台灣

與美國合作可被豁免

該法案為情報、執法和國家安全活動提供了例外,總統也可在某些情形下免除交易禁令。

眾議員希爾特別在國會表決前的辯論中強調了這一例外規定的用意。

“讓我強調這個法案的另一個細節,這對法案如何運作非常重要,”他說,法案會觸發對中國領導層在美國金融機構資產的報告,“但它也包含了對那些與美國合作的人的豁免。”

希爾說,假如習近平主席對台灣發動敵對行動,美國財政部長在必須提交的報告裏可能沒有列入“他的一些同事”,然而,那些沒被點名的官員是不是因為他們與美國合作而被豁免呢?中共永遠也無法確定。

希爾又說,同樣,這項條文也可以讓某些中共領導人覺得,如果政治局下定決心要侵略台灣,而他們卻不想看到自己的財產曝光,現在反水還為時不晚。

中共如何看待這條法案?

中共禦用學者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教授沈逸告訴觀察者網說,這條法案妄圖建立某種威懾邏輯,來對大陸擁有權力的人進行威懾,讓他們不敢去碰台灣的事。

從這位中共禦用學者的反應看,這條法案頗能擊中北京的要害。

2) 海底電纜 排除中俄

目前,一個極其重要的和西方脫鉤斷鏈的行動也在進行之中:從海底電纜網絡中排除中國和俄國。

通信電纜在世界各地傳輸著大量數據流,對世界經濟的運轉至關重要。但它們也容易受到威脅,比如直接從管道竊取數據(雖然這很困難且成本高昂)、破壞(電纜被切斷或以其他方式損壞)以及供應鏈衝擊。

俄羅斯早在 2014 年就參與了破壞這些網絡的活動,美國官員最近告訴 CNN,他們觀察到俄羅斯更為令人擔憂的活動。

據美國媒體POLITICO日前報道,美國正在起草一份《紐約聯合聲明》,將於本月晚些時候在 9 月 22 日至 25 日聯合國大會期間簽署。歐盟成員國也已同意加入該承諾。

草案稱,簽署聲明的國家將要求網絡運營商建立供應鏈安全和數據安全措施,並在發生事故時共享信息。

紐約的宣言試圖從盟國的公司采購海底電纜網絡——與西方過去幾年將中國公司排除在5G基礎設施之外的努力如出一轍。

人們對中國設備的擔憂主要集中在擔心蓬勃發展的中國供應商會壟斷市場。

雖然海底電纜項目的競爭對手很多,但激烈的競爭往往發生在美國供應商 SubCom、歐洲的阿爾卡特海底網絡公司(諾基亞旗下)和中國的 HMN Tech 之間,以及其他公司,如普睿司曼(意大利)和耐克森(法國)、日本 NEC 和中國的中天科技。HMN Tech 是市場上增長最快的公司之一。在 2020 年之前,它被稱為華為海洋網絡,後來被亨通集團收購並更名為華為海洋網絡。

對供應鏈的控製意味著西方將依賴中國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技術,或者中國政府可能命令供應商中斷電纜的運行。 草案稱,各國將借《紐約宣言》推廣可靠、值得信賴的電纜組件和服務。

這次紐約宣言從海底電纜網絡中排除中國和俄國,是一次極其重要的西方與中俄的脫鉤行動。

3) 德國戰艦 穿越台海

德國巡防艦“巴登符騰堡號”(Baden-Württemberg)和補給艦“法蘭克福號”(Frankfurt am Main)於9月13日穿越台灣海峽,這是22年來德國軍艦的首次穿越,它宣示國際水域自由航行的權利,宣示對台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支持。德國作為歐盟經濟實力最強的且與中國有極高額經貿往來的國家,此舉極具轉折性的象征意義。

 

三、引而不發,躍如也

遠程導彈攻俄,劍在匣中

但是,也有一條消息令公眾疑惑不安:美國推遲了允許烏克蘭向俄羅斯境內發射西方提供的遠程導彈的決定。

 9月13日,美國總統拜登和到訪的英國首相斯塔默在白宮舉行會晤。會晤前,曾有消息人士表示,在西方國家越來越擔心烏克蘭戰場局勢之際,斯塔默將向拜登施壓,要求他支持自己的計劃——向烏克蘭提供英國的“風暴之影”巡航導彈,並打擊俄羅斯境內更為縱深的地區。

但會談後,美英雙方推遲作出關於允許烏克蘭向俄羅斯境內發射西方提供的遠程導彈的決定。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9月13日表示,在向烏克蘭提供遠程打擊能力並是否允許其在俄羅斯境內使用的問題上,美國目前的政策沒有任何改變——不支持烏克蘭獲得這種能力。

與此同時,北約各國在有關是否放寬援烏遠程武器使用問題上也分歧重重。

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布·鮑爾在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烏克蘭可以遠程打擊俄羅斯本土縱深以獲得戰爭優勢,但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國家有權為武器的使用設置一定的限製,因為武器供應國對這些武器負有責任。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朗表示,美國關於遠程武器的限製政策仍然有效。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也認為,一種武器係統並不能決定戰爭的成敗,烏克蘭已經能夠利用自己生產的無人機對俄羅斯境內目標實施打擊。

但捷克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卡雷爾·雷赫卡表示,捷克不會對烏克蘭實施此類武器限製。

後發製人

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14日警告說,如果烏克蘭使用西方遠程導彈攻擊俄羅斯腹地,俄方不排除使用除核武器外的新武器摧毀烏克蘭首都基輔。同時,俄方有使用核武器的正式理由。俄方目前尚表現出耐心,因為這一決定十分複雜且後果不可逆轉。

  俄羅斯總統普京12日警告說,北約國家現在不隻是在討論烏克蘭可能使用西方遠程武器的問題,實際上他們還在考慮是否直接介入俄烏衝突。如果西方允許烏克蘭使用西方製造的遠程導彈進行打擊,那就意味著西方將直接與俄羅斯開戰。

對白宮目前的宣布,很多人恐怕難免失望。是否美方在很認真地看待普京和梅德韋傑夫的警告和恫嚇?答案是肯定的,白宮非常不願意俄烏戰爭升級為全麵戰爭。然而,根據兩年半來俄烏戰爭的曆次轉折時刻俄國預先的恫嚇以及之後的反應對比,大概率那些警告恫嚇為虛張聲勢,實際上是它畫的紅線一步步後退。

當然,如果從正麵的更深的政治與軍事戰略層麵考量,美方當前的策略,也可謂如中國老話所說,引而不發,躍如也。

子彈上膛,箭在弦上,達摩克利斯之劍置於對方頭上,但暫不擊發。此戰略稱後發製人。不率先出手,洞悉對方招數,等待對方攻擊,獲取道義優勢;然後再挾道義之優勢,後發製人。能運用此策略者,須為技高一籌者,甚至技高多籌者方能奏效。實力平分秋色者,往往采閃電戰術,先發製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方有勝算。

因此,從正向思維考量。美國方麵是恃其技高一籌,力強一籌,故而引而不發,後發製人。俄國倘若先行使用伊朗供給的遠程導彈攻打烏克蘭,那麽對不起,烏軍也就可以使用美西方的遠程導彈攻擊俄國境內目標了。來而不往非禮也。

當然,也是留有餘地,美方應有平衡印太戰略與大西洋戰略的基本戰略考量。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