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砸鍋賣鐵”為何重返中國 這個詞的意思其實是…
文章來源: 加美財經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日經:砸鍋賣鐵這個大躍進時期的成語,為何又重返中國
《日經新聞》高級編輯中澤勝二的專欄文章說,最近,中國政界和官場中流傳著一句古老的諺語:“砸鍋賣鐵”。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了應對當前的緊急狀況,一切都可以被犧牲。
對一些人來說,這不禁讓他們想起60多年前的大躍進。然而,即使在那個時期,中國也並非第一個向廢舊金屬找出路的國家。1941年,在與美國開戰前夕,日本曾發布了一項金屬回收令,試圖將廢鐵視為戰略資源。這主要是對美國實施廢鐵禁運的應對措施。
在今天的中國,這句流行語的再次出現,顯然與鋼鐵無關,因為中國並不缺少這種材料。相反,中國的鋼鐵產能過剩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許多國家指責中國向海外市場傾銷廉價鋼鐵產品。
那麽,究竟是誰在使用這個諺語,他們又在應對什麽樣的緊急情況呢?
這句諺語在全國迅速傳播,源自一份據稱由中國西南城市重慶某區政府發布的官方文件,文件一度在互聯網上傳播很廣。
文件顯示,這個區已經成立了一個“砸鍋賣鐵”小組,並列出了成員名單。小組的任務是:竭盡全力解決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為了拯救區免於財務崩潰,這個小組必須籌集大量資金。
為此,區政府需要處置或有效利用資產,削減成本,發掘隱藏的收入,並向企業征收新的稅費。這些舉措所獲得的收入將用於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
任何快速見效的措施,任何“砸鍋賣鐵”的行動,都將有所幫助。
這個口號象征著中國目前所麵臨的諸多危機:房價及其他資產價格的急劇下降,日益膨脹的債務負擔,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債務,這些政府事實上已陷入財政危機,並因此引發一係列社會問題。
一些處於財政懸崖邊緣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延遲支付或大幅削減員工的工資和獎金,其中包括醫療和其他重要服務提供者的薪資。在某些情況下,地方政府雇員因為長時間未能拿到工資,不得不去私營企業尋找新工作。
一位經常往返中國進行商務活動的消息人士表示:“在北京附近的一個省份,出現了(工資和獎金)削減和無法支付的案例。如果能在私營部門找到工作,那還算不錯。現實非常嚴峻。”
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至少有30%依賴於土地,有的甚至依賴程度超過70%。但現在持續的房地產市場低迷,正在擠壓他們的財政收入。過去,地方政府通過向房地產開發商出售國有土地使用權,獲得了可觀的收入。
這些收入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公共設施和道路,並用於支付不斷上漲的員工工資和獎金。
一位熟悉中國地方政治形勢的消息人士指出:“各地領導人正以砸鍋賣鐵作為比喻,表示他們正處於嚴重的困境中。”
這位消息人士還提到,中央政府“可能對這種趨勢並不滿意”。
諷刺的是,據中國媒體報道,地方政府實際上是從中央政府那裏得到了啟發。據報道,這個表達出現在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一份政策文件中。
不僅僅是重慶,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和寧夏等地政府,也被認為正在努力緩解和解決地方債務問題。
為了幫助緩解債務問題,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7月決定向地方政府分配更多的稅收收入。
然而,這一措施遠遠不夠。
對中國的中老年人來說,“砸鍋賣鐵”這一政治口號讓他們想起了1958年至1962年失敗的大躍進運動。毛澤東的政治運動導致了大量人口餓死。
毛澤東發起的大躍進旨在快速趕上西方的生產水平,但忽視了基本的經濟規律。為展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毛澤東於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設定了在短時間內趕上西方國家生產水平的雄心目標。
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鋼鐵生產。然而,鋼鐵產量的盲目增加忽視了基本的經濟理論。
盡管如此,幾乎沒有人質疑這一舉措。
全國各地還嚐試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名義上的鋼鐵產量,例如讓農民匆忙搭建的“土高爐”熔化家庭提供的鍋碗瓢盆。
這種低效的做法未能成功。
此外,農村居民和他們的政府被迫將自己種植和飼養的糧食運往城市,以滿足毛澤東工業產出的目標,從而陷入極端貧困。
結果,大量的人因饑餓而死亡。
在《墓碑》一書中,84歲的前新華社記者楊繼繩估計,從1958年開始的五年期間,因饑餓而死亡的人數達3600萬。
他得出結論稱,其中絕大多數死者是農民。
楊繼繩在書中指出,中央政府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讓農民吃飽。他引用了一位高級黨內官員在大躍進期間的言論來佐證這一觀點。楊對3600萬饑餓死亡人數的估計非常可靠,因為這一數字是基於全國17個省的內部文件以及相關人士的證詞。
書的中文版最初隻能在香港出版,至今在中國大陸仍被禁,令人震驚的真相仍然被掩蓋。
類似的掩蓋現象如今正在上演。媒體沒有報道地方政府員工工資被拖欠或大幅削減的嚴重問題。普通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工資被拖欠的情況也同樣沒有報道。
雖然應該存在顯示實際情況的內部統計數據,但這些數據如果存在,至今也未曝光。
在本世紀初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時期,前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執政期間,一定程度上允許社會問題的現實調查報道。新聞報道曾被用作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隻要不威脅一黨專政。
但自2012年習近平接替胡錦濤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後,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
針對中國隻發布與經濟現實相差甚遠的官方數據這一結構性問題,這位老記者楊繼繩曾經發表過精辟的看法,認為在最高權力體係下,統計數據“可以根據最高領導人的主觀意願進行更改”。
楊的這些話原本是用來描述60多年前的大躍進時代。但在今天的中國,依然適用。
“砸鍋賣鐵”令人想起了一次慘痛的失敗。如今,這個成語在未獲北京支持的情況下,重新在地方政府中流行,或許反映了官方統計數據掩蓋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