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洗了,徐崢這部電影就是在消費窮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七夕節前一天,徐崢的電影《逆行人生》上映了。

這是繼2020年初徐崢背叛院線後,時隔4年的試水之作。

為什麽說試水呢。

因為那一年《囧媽》突然賣給了流媒體背刺影院,這讓電影院對徐崢恨之入骨,當時就有多家影院聯合抵製徐崢。

甚至到了這部電影上映時,還有影院表示不會上映徐崢的新片。

而徐崢也為當年的明哲保身贖了整整4年的罪。

回過頭來再看這部《逆行人生》,徐崢的選題其實很有目的性——

選擇外賣員為主題,一方麵是為了確定現實主義題材的屬性,再加上徐崢主演,讓市場產生第二部《我不是藥神》的錯覺,市場潛力很大。

好讓院線能夠放棄恩怨,接受徐崢。

第二方麵,外賣員應該是當下最能代表“底層人民”的群體了。

徐崢選擇他們,歌頌他們,自然也是傳揚正能量,在立意上也與其他商業電影不同。

我用歌頌外賣員的方式,拍出第二部《我不是藥神》,於情於理你也應該摒棄前嫌吧?

徐崢不愧是玩弄情緒的高手。

事實證明,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院線給了《逆行人生》足夠的排片量,4年前的背刺已經完全沒有影響。

然而當徐崢嘴角泛起歪笑的時候,市場卻對徐崢的“雞賊”發出了另一種聲音——

“我花50塊錢去電影院看身價上億的人演我自己?”

事實上,當《逆行人生》這部電影剛開始宣發時候,這種聲音同時就出現了。

對於徐崢謳歌外賣員的行為,觀眾非常不買賬。

而電影上映後這種言論仍然不絕於耳,很多人甚至隻是反感這種行為而選擇不去觀看。

不過話又說回來。

當電影上映後,《逆行人生》評論區有一條“頂置”熱門似乎是專門針對這一言論進行回應——

“請問哪部電影不是這樣?你還指望有比你窮的導演嗎?”

怎麽樣?

是不是覺得很對?

但這裏麵就有一個邏輯陷阱。

首先必須要承認,明星扮演窮人不是原罪,因為很少有明星能做到比你還窮。

sorry....

影視圈本來就是個高薪階級,再加上消費群體太龐大,稍微有一點流量就能實現財務自由。

所以在銀幕中除了龍套演員之外,隻要字幕表裏有他,那他肯定早就衣食無憂了。

這一點就沒必要展開了。

的確,影視作品應該麵向所有人,關於窮人的作品也數不勝數。

單說那些喜劇大師們。

卓別林、周星馳、憨豆先生。

哪個不是扮演窮人出身,能讓觀眾產生強烈共情,但戲外又哪個不是福到流油的人上人。

可我們仍然喜歡他們。

這就必須把視角從富人裝窮的偽裝下走出來,轉向另一麵。

我們到底為什麽看到這部電影時就反感呢?

因為三個字——

外賣員

根據去年的數據,中國外賣員人數已經達到了1300萬之多,作為一個迅速增長的新職業群體,外賣員有著非常明顯的職業屬性——

低門檻、高收入、崗位資源相對寬鬆,但同樣也是很苦很累。

外賣員幾乎是窮人可以觸摸到最高薪的工作。

沒有任何門檻,隻要豁得出去,上手就能操作,再加上人數非常多,我們每天出門基本上都會看到。

因此外賣員成了人們眼中最具標簽的形象,也是遊走在社會中的標準“窮人勵誌”符號。

而這個時候影視圈的富豪們注意到了這個龐大的新興群體,開始在他們身上奮筆疾書。

於是乎最近幾年影視鏡頭裏開始出現大批量的外賣員,成了底層人物的唯一標簽——

《中國飛俠》《一路有光》《外賣騎士》《外賣特工》....估計再過幾年外賣超人都快出來了。

而《逆行人生》上映前夕,另一部《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也宣布定檔了,同樣是關於外賣員的電影。

好家夥,外賣員掙沒掙到錢我不知道,但他們卻因為外賣員賺的盆滿缽滿。

通過外賣員形象掙錢也就罷了,最關鍵是,出生就含著金湯匙的他們卻從不會設身處地為外賣員表達什麽,外賣員隻是他們賺錢的工具而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韓雪的短片。

一個普普通通的外賣員,卻住在月租8000+的大房子裏,為了幾塊錢的單子發愁。

在富人的視角下,窮人的酸苦像是一場超現實的玩笑,他們甚至做不到理解窮人生活的運轉邏輯。

懸浮,是外賣員作品最令人作嘔的病灶。

可資本吸血哪懂得適可而止。

久而久之,懸浮變成了天之驕子們不食人間煙火的窗口,而所謂的外賣員作品,也慢慢凝結成一顆顆人血饅頭。

再說回《逆行人生》。

用一句大俗話來說,此時已經是“後外賣員電影”時代,人們光是看到外賣員出現在大銀幕,就能想象出大明星們躲在攝像頭身後數錢的神情。

此時你又拍出一部電影,還是一堆明星扮演一堆外賣員。

這誰受得了?

人們不知道的,你歌頌,這叫正能量。

人們知道的,而且基本上都知道的,你再歌頌,這就叫逐利。

這就跟我們小時候寫作文一樣,隻要題目有關於“勵誌”,那80%都在寫環衛工人,久而久之這個形象就成了學生逃避選題的統一借口。

他們真的心疼環衛工人嗎?

不,因為寫環衛工人再差也能拿幾分。

我認為觀眾的反感是正常的。

他們反感的並不是富人裝窮騙窮人的錢,而是大明星們對外賣員的竭澤而漁,打著正能量的幌子實則隻為了填飽自己的腰包。

最後再說一下《逆行人生》這部電影本身。

看完電影後,首先要誇一下徐崢的是,他並沒有刻意販賣苦情,製造焦慮。

本片中沒有反派形象,也讓電影並沒有“有錢人爆踩外賣員”的狗血催淚情節,這一點倒是很克製,規避了進一步口碑崩壞的可能。

本片基本上隻是徐崢這個角色從大廠高管淪落到外賣員的經曆,並事無巨細展現了外賣員的生活。

但問題也同樣浮現了出來——

本片與其說是電影,倒不如說是一篇勵誌社會報道,名為《IT高管失業後跑外賣逆行人生》。

徐崢並沒有販賣苦情,可依然試圖用正能量綁架觀眾,外賣員也不過是他的藤繩載體而已。

而且,徐崢也沒有試圖為外賣員辯解什麽。

他們為了掙錢還是會闖紅燈、逆行,還是會當著環衛工人的麵把玫瑰花爆錘一地。

到底外賣員的苦累是什麽導致的?

是消費者對外賣員的誤解,還是平台係統的吸血算法?

徐崢沒有給出答案,或者說他根本不在乎,他隻要外賣員出現在他這部電影裏就夠了。

而最後更惡心的是,徐崢在經曆一切後生活仍然沒有改變。

電影最後的結局,竟然是徐崢又靠IT技術來到了公司高層,脫離了外賣員群眾,又披上了城市精英的皮。

做外賣員沒前途,或許這就是徐崢來到人間後的唯一感想。

查看評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