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離婚困局:他們自願進入婚姻,卻難以如願走出
文章來源: 南方周末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盧俊傑/圖)
感情破裂與否
兩次起訴離婚後,阿曼對代理律師唐一菲說,她不想再走法律程序了。從2022年到2024年,她花了近兩年時間打離婚官司,最終還是沒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阿曼的離婚案在立案時就遇到困難。阿曼生活在湖南,她的丈夫在外省的監獄服刑,第一次起訴離婚時,唐一菲選擇在阿曼住所地(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2022年10月立案後,經過反複溝通才實現線上庭審。第二次阿曼選擇在經常居住地(當前常住地)離婚,法官勸阿曼撤訴,“我不可能去外省開庭。”唐一菲據理力爭,“在原告所在地起訴是符合法律規定的,為什麽要撤?”隨後唐一菲再次與被告服刑的監獄溝通,通過監獄內的科技法庭線上進行,庭審才順利推進。
直至2022年,阿曼的婚姻持續了20年,男方有8年時間都在服刑。他們經由朋友介紹認識,2002年結婚,2009年生育一子,2012年男方因經濟犯罪被判12年,此後兩人保持書信交流。在男方的獄中來信裏,他對自己過去吸毒、出軌的事情表示悔恨,對阿曼幫助其戒毒表示感謝,而阿曼在信中鼓勵男方安心服刑。
第一次審判的法官根據這些信件判斷,阿曼與男方的感情“並未徹底破裂”,在2023年3月21日作出的判決中,法官駁回了阿曼的離婚請求。
半年後,阿曼在長沙市的區級人民法院提起第二次訴訟,她的要求沒有變,離婚並爭取兒子的撫養權,她的兒子還給法官寫了一封希望父母離婚的信。男方這一次沒有反對離婚,但要女方等他出獄再離,並想爭奪其入獄七年後女方購買的房屋。判決在2024年3月18日作出,法官認為阿曼與男方結婚多年,育有一子,有感情基礎,男方不同意離婚的意願強烈,所以不準予離婚。
唐一菲對判決結果感到意外。作為專門代理婚姻家事案件的律師,過去幾年裏她每年接觸上百個離婚糾紛,經驗豐富。第一次判決結果出來時,唐一菲像安慰所有當事人一樣告訴阿曼,“首訴不判離”是一個默認的規則。近幾年她代理的離婚案中,隻要對方不同意離婚,就很難第一次在訴訟中獲準離婚。有時候法官也會無奈地跟她說,“唐律師,你知道最後的結果是什麽。”
第二次起訴很大可能會判離,堅持起訴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當事人離婚的決心。然而在阿曼的案例中,在雙方分居多年且被告因服刑長期缺席家庭生活、無法承擔家庭責任的情況下,唐一菲不明白為什麽第二次也沒能成功。
“感情是否破裂”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衡量婚姻關係能否持續的標準。1980年修訂的《婚姻法》進一步將這一標準作為判決離婚的法定標準。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感情破裂?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曾列舉出14條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具體意見。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中將法定情形減少至5種,“一方被依法判處長期徒刑”、“因生理缺陷或其他原因不能發生性行為”等被刪除。2021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延續了5種法定情形的規定。
唐一菲看過所有當事人的結婚證,除了一個為騙拆遷款而結婚的人以外,每一個人都是開心的,沒有人會想到最後的一地雞毛。在唐一菲的主觀判斷裏,大多數提出離婚訴訟的當事人對目前的婚姻已經死心,“所有客戶來的時候,我都會問,小朋友考慮清楚了沒?你到底決不決定離這個婚?之後的想法可以改變,但此時此刻他們就是下了離婚這個決定。”不同意離婚的一方也未必存留感情,更多的是抱有執念,“有的人哪怕是過錯方,也不會甘心放手。”
但在判決中,隻要沒被認定為“感情確已破裂”,唐一菲和委托人就需要再等上一年,收集分居證據,再次提起訴訟。除了5種情形以外,法律還有一條規定——“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準予離婚。”唐一菲的大多數委托人都是通過這條規定來實現離婚的,“比起證明感情確已破裂,證明分居容易得多。”
(盧俊傑/圖)
漫長的等待
“一定要分居嗎?”包惠問唐一菲,她前不久拿到第一次起訴離婚的判決書,正在為第二次起訴做準備。她是個生意人,在長沙市區有門麵要照看,盡管早已搬進自己獨居的房子,但她覺得收集證據很難,“每天早出晚歸,跟周圍的鄰居碰不著麵。”唐一菲教她:“在門口安裝監控攝像頭,定期保存內容。”
“可是我就見不到我兒子了。”包惠說出真正的擔憂。她的兒子是中學生,跟丈夫一起生活,她無意爭奪兒子的撫養權,但希望能時常見到兒子。“我兒子晚上回家,我都會給他倒杯水……我兒子很講究,他的白襯衫領子要用手洗,菜做得不精致他都不吃。”
唐一菲耐心地勸她不要在家裏見麵,第一次訴訟開庭的時候,男方以她回家照顧兒子為理由,反駁了分居的說法。為了在第二次訴訟開庭前收集分居長達一年的證據,包惠不得不克製自己對兒子的母愛,這讓她感到十分焦慮,“如果能早點判,我少分一點錢都願意,早點判我能輕鬆一點,過好我自己的生活。”
包惠作出離婚的決定不容易,她年過40歲,認為離婚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去法院離婚的名聲更不好聽。她的母親也不支持她離婚,“隻有男的不要女的,沒有女的不要男的。”2022年丈夫在吵架時提了三次離婚,包惠的態度從不想離婚逐漸轉變為堅決要離。在她第一次去律所谘詢那天,丈夫追著她吵架,她躲進派出所,隨後丈夫及其親戚來派出所大聲叫喊,要讓她淨身出戶。
“沒有尊嚴。”被問到為什麽要離婚時,包惠回答。“二十多年了,他們家都是這樣,根本不懂得尊重人,認為女人嫁到男人家就是給男人做事。”包惠跟丈夫白手起家,從農村來到城市做生意,漸漸積攢起家業,她每天都在忙店裏的事,同時還要承受丈夫的管束和猜疑。
丈夫不許包惠跟異性一起吃飯,如果發現她有往來的異性朋友,甚至會去找對方的麻煩。包惠給業務員送禮表示答謝,也被懷疑是出軌。實際上包惠對待感情很理性,“如果想在生意上跟對方長期合作,就不能有不正當關係,我怕別人以後拿捏我。”而丈夫則與店員有過曖昧關係,被包惠發現後,寫過不再往來的保證書。
除去多疑,包惠最不能忍受的是丈夫性格中的暴戾。有一次她在晚上閉店後去直播工作間學習線上賣貨,回到家被丈夫一頓盤問,爭執之下丈夫用力地掐住包惠的脖子,“我從那個時候起就想離開,他掐我的時候,眼白部分是紅色的,像狼一樣。”
包惠急於擺脫婚姻關係,“(離婚後)我想幹什麽都行了,哪怕掙得少一點,我有自己的生活,能正常地結交朋友。”但她認為自己的想法沒有很好地在庭審上表達出來,“開庭前跟法官沒有任何溝通,庭審上問的是基本問題,什麽時候結婚,有幾個小孩,為什麽想離婚。我內心的理由就是想躲開。我說他有家庭暴力,沒有責任感,很恐怖。庭審後法官問能不能調解,就結束了。”
原本包惠的離婚訴訟采取簡易程序,審限為3個月,因法官生病,她的案件轉入普通程序,審限變為6個月。而民事糾紛在立案之前還需要經曆訴前調解,法院的調解員會詢問婚姻當事雙方是否有和好的可能,等待調解同樣需要付出時間。根據唐一菲的經驗,地級市縣的法院大概要等一個月左右,長沙市的區級法院則至少是一個月以上,人口集中的嶽麓區有時要等待近半年。自提交訴狀後,包惠經曆了大半年時間,才得到了一場半小時內結束的庭審,以及第二次離婚訴訟的“入場券”。
等待庭審期間,包惠多次與丈夫溝通,希望能夠協議離婚。相對應的,唐一菲也寫了數版離婚協議,她發現與包惠丈夫的溝通是徒勞的,“今天同意簽字,讓準備好離婚協議,明天去民政局就假裝忘帶戶口本。”但下一次“同意簽字”,包惠還是會去準備——萬一是真的呢?協議離婚像是戲耍包惠的一個虛無的獎勵,漫長的訴訟程序加深了這場“遊戲”累積的痛苦。
唐一菲在律所的兒童看護房看案卷(郭立亮/圖)
拖延作為一種方法
由於訴前調解和“首訴不判離”的默認程序,唐一菲的當事人需要花費至少一年半的時間才能通過訴訟程序達到離婚的目的,她有些不理解,“與其一直拖時間,開幾次庭,不如認認真真開庭,把事情講清楚,這樣不是更節省司法資源,也不浪費當事人的情緒嗎?”
拖延帶來了一些客觀的變化。近20年來,我國離婚率經曆了先增長後下降的趨勢。據《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4年我國離婚率為1.28‰,此後持續增長至2019年的3.4‰,當年辦理離婚手續的有470.1萬對。2020年離婚率有所回落,為3.1‰。2021年“離婚冷靜期”實施後,連續兩年離婚率降至2.0‰。
每年全國法院一審結案的離婚糾紛在總體上也保持著上升的趨勢,2016年以後,數量保持在140萬件左右,2023年達到170餘萬件。同期的民事案件審理數量上升更快,2014年民事一審結案數量為80餘萬件,2023年變為了170餘萬件,9年間案件數量增長了一倍多。
與此同時,法官人數卻在減少,2017年法官員額製改革後,全國法院的法官人數從20萬左右降至12萬左右。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廖向陽在直播訪談中介紹,“2022年基層法院的員額法官人均結案274件,其中有9個省(區、市)的基層法院人均結案量超過300件,最高的超過400件。”
香港大學法律係教授賀欣研究中國離婚法條的司法實踐,訪談了多名有豐富家事案件審判經驗的法官,有的法官告訴他,“我一進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查看當天等著我的案件……有時候光是看電腦上的案件清單就頭疼。”由於龐大的案件數量和審理期限,基層法官承受的壓力很大,而在一個離婚案件的審判中,判決離婚要花費的時間是判不離婚的5到10倍。
賀欣在其《離婚在中國》一書中記錄了一名30歲出頭的宋姓法官的觀點,“對於大多數第一次提出的離婚請求,不管感情關係是否真的破裂,我們都不會批準離婚,除非當事人自己已經把一切都解決好了。為什麽?如果我同意離婚,我有責任分割他們的婚內財產和子女撫養權。財產分割是一個極其棘手的問題,有時候,從一套房產到一個茶壺,你都要分……不管我們怎麽分,投入多少時間,雙方都可能不滿意。”
唐一菲也見識過財產分割過程中人性的自私,圍繞財產的爭端層出不窮。曾有被判決離婚的一方心懷不滿,把沒有分給他的房產內裝砸壞,理由是判決書僅僅寫了房產,而沒有把裝修算在其中。之後唐一菲再寫訴狀時,會把裝修、家電等細節都加在房產之內。
法官判決離婚就會陷入到這些麻煩糾紛中。賀欣認為,出於效率的考量,法官在第一次起訴中會傾向於判不離,“事實上,對於任何爭議很大的案件,即使當事人不是首次提出離婚,拖延裁決也是法院普遍會采取的一種策略。”這樣做的風險很小,因為“感情破裂”有很大的解釋空間,即使不滿意的當事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也很少推翻不準予離婚的判決。
這樣的“拖延做法”一定程度上給了雙方當事人緩衝的餘地,讓雙方有更多時間來接受最終的結果。賀欣觀察到,有些法官擔心匆忙判決離婚會導致不良的後果,“男人的情感和心理狀態可能會導致他對通過離婚尋求獨立的妻子實施暴力。”
在陝西一件原告為女醫生的離婚案中,賀欣旁聽了庭審和調解過程。原告下定決心要離婚,說不離婚就“去死”,被告的態度同樣堅決,他對法官說,如果判決離婚,他和原告會一起死。經過幾輪調解,被告仍然對法官說,“如果這件民事案以離婚告終,你們就會在刑事法庭上見到我。”
一位法官對賀欣說,“未經慎重考慮的離婚判決可能會將衝突轉移到法院,這對法官來說太過分了。”另一位法官說,“一些法官受到訴訟當事人的騷擾、威脅和羞辱,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法官在處理離婚案件時極為謹慎。”
在陝西的一場庭審中,妻子控訴遭到了婆婆的家庭暴力,並且因丈夫性無能而無法過正常的性生活。法官對妻子的律師說,即使這段婚姻無法持續,但這一次也不能離婚,因為要“尊重丈夫最後的尊嚴”,“我們必須保持這段婚姻的形式。讓我們給丈夫的家庭一點時間,讓他們從心理上做好失去她的準備。”
但對於已經遭受家庭暴力威脅或傷害的一方而言,有時候拖延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盧俊傑/圖)
二次準備
陳若蓮第一次見到唐一菲是在一次嚴重的家暴之後,她從生活的H縣逃往長沙,帶著一身淤青和一雙被硬生生掰掉甲床的手。在唐一菲的陪同下,她第一次去做了傷情鑒定。
陳若蓮經曆過無數次家暴,從她18歲談戀愛起,男方就有過暴力的行為,當時她覺得這是“小事”,不想因此斷掉感情。結婚後,暴力行為一次次升級,“一般我被打到趴在地上,他還說我是裝死,又抓著我的頭發把我提起來。”陳若蓮今年43歲,對男方早已沒有愛,對這樁婚姻隻有悔恨和恐懼。
因為恐懼,陳若蓮對很多事情做出了讓步。她容忍男方出軌,男方直接在錢包裏放其他女性的照片,和其他女性公然交往。她承擔著全部的家庭經濟壓力,每個月要給男方3000元生活費,孩子的教育和零用也由她來支付;她在縣城買了一套房,又在長沙市貸款買了一套房,還背負著七八十萬元房貸。在庭審中,男方承認了陳若蓮對家庭的經濟貢獻,對法官說,“錢都是她賺來的。”
“出軌可以,依靠我生活也可以,但我真的不能再忍受家暴了。我提醒過他很多次,再動手打我,肯定不會跟他過了。他無所謂,說什麽也不聽。”陳若蓮從來沒有過實質性的反抗,她被打得最厲害的一次,脖子被掐得淤紫,男方甚至拿起了刀,她十幾歲的女兒報了警,警方把刀奪走後,她還是選擇了不處理。
指甲被掰斷的那次家暴之後,陳若蓮才真正下定了決心,她想帶著女兒離開。女兒同樣遭受著男方的暴力對待,“她讀幼兒園時,算術題做錯了,他直接用竹條子打到她臉上,當時皮膚就紫了。”
第一次離婚訴訟在2022年10月立案,一個月後開庭,陳若蓮提交了男方與其他女性言語曖昧的聊天記錄、她給男方的轉賬記錄、家暴傷情鑒定等材料。同時,她向法院申請了人身安全保護令。法院為陳若蓮發出了縣城首封人身安全保護令,同時駁回了她的離婚訴求。
陳若蓮覺得自己的經曆沒有在庭審中得到同情,“法官沒有給我說話的機會,每當我想說話,他就打斷我,在講到傷情鑒定時,男方說掰掉的是甲片,我說不是,法官讓記錄員過來看我的手,看掰斷的指甲是真的還是甲片。”
在等待第二次起訴期間,她時常遭受男方的電話騷擾,“時時刻刻都有電話或視頻打進來,我隻能關機。我聯係他的時候他又不接。”因為要實施分居,陳若蓮無法回家探望女兒,每天睡前都憂心女兒會不會遭受家暴,“我女兒也想快一點跟我出來,有一次她跟我說,一分鍾也不想待在家裏。”
2023年9月陳若蓮第二次提起離婚訴訟後,男方的準備充足了許多。他首先向法院提起了管轄權異議,辯稱自己的戶口和常住地都不在H縣城,唐一菲不得不補充男方在H縣城生活的證明。在拖延的兩三個月的時間裏,男方等待定期存款到期,取出了21萬元現金,在後來的庭審上,他說這筆錢因賭博輸掉了。據唐一菲回憶,法官雖然質疑男方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動機,卻沒有足夠證據認定他轉移財產。
在第二次訴訟過後,陳若蓮拿到了她想要的離婚判決和女兒的撫養權,得到了兩套房產中還欠有貸款的那一套,“我現在離婚等於一無所有,還分到了所有的債務。”
(盧俊傑/圖)
被遮蔽的“家暴”
旁聽過數十場庭審的賀欣用“職業”來形容他遇到的法官們,“他們不是從共情的角度來思考,如果情緒完全跟著當事人走,他們做不了工作。”
賀欣對廣東的一件離婚案印象深刻。原告是一名40歲的女性,當法官問她為什麽要離婚時,她說丈夫對她實施了六百多次家暴,不僅打她,還打他們的孩子。這名女性在庭上的講述情緒激動、細節豐富,使得賀欣馬上相信了她的話,但賀欣知道,這是“外行的想法”,法庭需要的是證據,法官冷靜地提問,是否有拍攝到家暴的監控錄像。
根據司法大數據離婚糾紛專題報告,在全國離婚糾紛一審審結案件中,女性原告占比高達70%以上。論文《訴訟話語視角下的女性訴訟離婚難研究》指出,女性在訴訟中通常使用非直達要點的、情境化的、解釋性的關係型表述方式,而法官更偏好直接的、高效的男性化的規則型話語。意味著女性當事人內心的控訴不僅難以引起共情,有時還會讓女性處於劣勢狀態。
論文以湖南省益陽市南縣人民法院的庭審記錄為材料,其中摘錄的一段庭審記錄顯示,女方的發言頻頻被法官打斷,而男方則會直接、肯定地回答法官提問,並且給出更加具體的時間、數字等等。
在賀欣記錄的那場庭審中,女方控訴完男方家暴後,法官立刻問男方是如何打“女方”的,男方的講述平淡得多,但或許是不熟悉法律,他在言語間承認了有過掐脖子的舉動。法官後來告訴賀欣,這份證詞已經足夠認定家暴,不需要再收集監控錄像。然而,在接下來的調解階段,法官沒有再提起家暴這件事情,分財產也是公平分配。
賀欣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法院很少認定家暴,因而很少給予受害者經濟賠償。在主動撤訴、調解和好、不準予離婚等情況下,討論家暴不利於維持婚姻形式;在調解離婚時,為了使得雙方達成一致,法官會保持相對和諧的氛圍,討論家暴會招致施暴者的抗拒;而在判決離婚中,為了讓雙方都能接受判決結果,做到真正的“案結事了”,法官也會沿用調解的思維。
“原本子女撫養權、婚內財產等要素是分開的事情,都有清晰獨立的法律規定,為了維護當事人的權利,首先是按照法律的規定來劃分,在有家暴的情況下,要對家暴受害者做一些補償。”賀欣解釋,但在實際判決中,為了安撫不願離婚、心懷不滿的一方,“想離婚的當事人,都要做一些財產和撫養權上麵的讓步。”
(盧俊傑/圖)
“你要不要爭”
“我希望撫養兩個女兒。”兩次提起離婚訴訟,杜雯的訴求都沒有改變。
杜雯一直記得小女兒出生時丈夫嫌棄的眼神,他話說得毫不客氣,“又是女兒,我都沒有臉出門了。”大女兒出生時,丈夫就不高興,向她質問,為什麽醫院產房裏十有八九是男孩,她卻生了個女孩。
2018年,小女兒10個月大時,突發癲癇,後來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杜雯的丈夫依然不管不問。杜雯一家以前住在村裏,離鎮上遠,每次帶孩子去鎮上看病,都得麻煩村裏的鄰居。有時候杜雯想讓丈夫和婆婆幫忙帶孩子,他們會反問,“誰讓你生的?”
在丈夫家裏,杜雯幾乎沒有感受到尊重,“女兒生病的時候,他跟一起做生意的女人搞曖昧。有一次喝醉酒後,他說讓我別管他,帶我的小孩就行,隨便他怎麽搞。”丈夫在鎮上做豬肉生意,杜雯也會去攤位上幫忙,但她的勞動沒被尊重,“他總是說,錢是他一個人掙的。”
吼罵聲總是突然來臨,在照看攤位時,杜雯沒按照丈夫說的去做,會當眾被罵。他們去縣城選房看裝修時,丈夫要訂黑色的室內推拉門,杜雯說了一句“想要白色的”,丈夫立即在店內大發脾氣。杜雯和丈夫吵架時經常提到“離婚”,但她覺得自己思想保守,承受不了村裏人的眼光,父母也不希望她離婚,所以一直忍著。
大女兒上小學後,杜雯帶著兩個女兒在縣城租房住,與丈夫的矛盾進一步加深。丈夫每個月給杜雯2000元生活費,其中包括日常生活開支、教育費用、租房費等等,“不會多給錢,也從來不會幹脆地給。”每月的生活費總是不夠用,在小女兒病情好轉、大女兒也能幫襯照顧妹妹後,杜雯不得不在縣城裏找了一份工作。但據她了解,豬肉攤一年的收入有三四十萬元,錢全掌握在丈夫的手中。
2022年,杜雯最終下定決心離婚,因為丈夫一直逼她生三胎,“他說不生兒子不甘心”,但她想起之前獨自坐月子、照顧孩子的經曆,不想再生育了。從決定訴訟離婚開始,杜雯就沒想過和好的可能,“已經吵吵鬧鬧這麽多次了,如果鬧上法庭後再回去,他更加不會把你當回事。”也是從正式溝通離婚開始,丈夫幾乎不再支付孩子的生活費。後來梳理證據時,唐一菲統計到,兩年間丈夫轉給杜雯的錢隻有幾千元。
第一次離婚訴訟判不離,杜雯有心理準備。2023年底第二次起訴離婚,雙方最大的爭議點在於孩子的撫養權。大女兒年滿8歲,表示想跟杜雯一起生活,小女兒從出生後一直由杜雯和姐姐照顧,她們一起生活更有利於孩子成長。但在庭審中,男方堅持要求至少一個孩子的撫養權,並且要求孩子實際跟他一起生活。
男方認為將撫養權和一半的房產交出去,是在“花錢養別人的小孩”。而杜雯不相信男方有照顧孩子的耐心,尤其小女兒患有自閉症,“她比同齡的孩子要‘笨’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差,吃飯要吃很久。”
雙方僵持不下,庭審沒有當眾宣布結果,之後杜雯向法官詢問判決結果,法官問她,“房子你要不要分?”杜雯說,“肯定要分,這是夫妻共同財產。”法官再問,“小孩撫養權你要不要爭?”杜雯說,“撫養權要按照法律來判。”
唐一菲發現,杜雯的身上有一種母性的堅韌。很多女性因為急於離婚,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合法權益,在與杜雯的離婚案時間相近的另一個案子中,原告在調解時激動地跟法官說,“隻要能離婚,我什麽都不要。”杜雯的經濟實力處於弱勢,她想為孩子爭取更好的物質條件,原本大女兒喜歡舞蹈,她給報了興趣班,在丈夫不出生活費以後,女兒突然說不想學了。
杜雯難以查清以往的家庭收入,也不知道丈夫有多少存款。在當地的司法實踐中,隻有以具體的銀行名向法院提出申請,甚至提供銀行卡號,法院才能為當事人查配偶的銀行流水。杜雯申請查詢了兩所銀行,但沒有發現對方的存款。在這樣的情況下,房子的一半所有權和撫養費是杜雯能爭取的最後保障。其實杜雯心裏沒有著落,隻能寄希望於法律,“按照我對他(男方)的了解,是不會給撫養費,但是法院肯定有妥善的處理方案。”
第二次離婚訴訟也被駁回了,杜雯很失望,“我不知道法院為什麽不判離,我要繼續第三次訴訟了,拖著對誰都不好。”
製度的末端
法院並非獨立於真空之中,賀欣提出過一個概念“embedded
course”(嵌入的法院),“法院是鑲嵌在社會裏麵的,自然或不自然地受到法外因素的製約,例如製度和行政管理上的影響。”
不斷上升的案件數量使得法官追求更有效率的辦案方式,確保不引發當事人的極端反應則使法官需要更為平衡地作出決定。這兩項不僅僅是現實的辦案壓力,而且是考評法官的指標,結案數和法定審限內結案率對應為“效率”,而案件被改判發回重審率、一審服判息訴率、信訪投訴率等則是要求“維穩”。
現實情況和行政製度都要求法官更高效、更安全地處理案件,反映在離婚案中,就形成了“首訴不離”、“拖延判決”等做法。用賀欣的話來說,“在離婚案中,一方要離、另一方抗拒離婚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出事情,出於效率和維穩的考慮,很難完全按照法律來判。”
法院對於離婚案的判決方式,又影響了婚姻家事律師的工作方式,有的律師不接第一次訴訟離婚的案子,有的律師會勸說當事人協議離婚。四川成都的謝女士從懷孕期間開始遭到丈夫賀某陽的嚴重家暴,她提出離婚,被拒絕,律師以“起訴離婚耗時長”為由,建議她繼續協商離婚。
隨後兩年,謝女士依然沒能離婚,並在2023年4月的家暴中被打成重傷,多處器官受傷,需終身掛糞袋。直至2024年5月31日,謝女士的離婚案開庭,法院判決準予離婚。
“婚姻家事的案子越來越麻煩。”這是唐一菲的從業感受,她在7年前開始涉及離婚案,2018年底選擇將婚姻家事案作為主要的職業方向,“《民法典》出台以前,離婚案很好做,當事人可以在第一次起訴時獲準離婚,我們不用費力調解。但現在我們要費盡心思跟對方談判,即使己方當事人是無過錯方,但為了協商一致,要去滿足對方的條件,不然當事人就要被離婚程序拖累,也很難通過判決達成離婚。”
唐一菲目前任職的律所是湖南省唯一一家專做婚姻家事案的律所,與其他律所在收費方式上有明顯的不同,委托人一次性付費,律所提供全程服務,直至離婚,以此來提高律師的調解率,讓律師和當事人在時間效益上達成一致——越早離婚,收益越大。在律所精選的案例集中,不難看出效率的導向性,案例名稱諸如“巧妙啟動訴訟表達離婚決心,幫助當事人快速調解離婚”、“雙方拉扯無數個日夜,律師巧妙調解促成協議離婚”。
如果調解不成進入訴訟程序,當事人也不用擔心因訴訟失敗而被律師拒絕,事實上,訴訟離婚的程序阻止不了下定決心離婚的人。據唐一菲估算,“能走到請律師去起訴這一步的人,90%都會進入第二次起訴的。”
盡管基層法院在實際案件審理中遇到現實困難,但在製度層麵,地方和最高人民法院在不斷完善條例和法律,更加注重對婚姻中經濟弱勢一方的保護。
2024年3月27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福建省婦女權益保障條例》,其中第四十五條規定,“婦女持身份證、戶口本和結婚證等證明夫妻關係的有效證件,可以依法向房地產行政管理、車輛管理等單位申請查詢配偶的財產狀況,有關單位應當受理,並且為其出具相應的書麵材料。”這一條例針對地域內大多數家庭由男性控製財產的實際情況,進一步保障了婦女在婚姻中的財產知情權。
對於離婚經濟補償,《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條已有規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但如何補償沒有明確說明,在訴訟實踐中也很少被提出。
而在2024年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二)(征求意見稿)》中,補充了詳細的認定和處理方法,“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婚姻關係存續時間、負擔相應義務投入的精力及對雙方的影響、對家庭所做貢獻程度、雙方離婚時經濟狀況以及給付方負擔能力、當地收入水平等事實,確定補償數額。”
全國婦聯權益部答記者問時表示,離婚經濟補償製度是“對家務勞動價值的認可”,“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一方承擔了較多家務勞動,必然會影響提升自身職業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時間和精力,作為受益的另一方,於情於理,給予對方一定補償理所應當。”
賀欣對司法解釋的征求意見稿持積極態度,“它是保護女性的。”通過大量研究和觀察,他發現女性在離婚訴訟過程中是明顯的弱者,“整個社會的兩性不平等問題,會反映到離婚這個節骨點上。”普遍性的狀況僅憑個別法官的性別意識覺醒無法改變,唯有立法和製度的改善才能導向一個更和諧平等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