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參加奧運,這位上海阿姨是最快樂的女孩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4年巴黎奧運會,最快樂的選手出現了。

她沒有贏。4:0的“慘敗”戰績,輸給了年僅23歲的乒乓新星、女單世界第一孫穎莎。而這次的敗局,從開始前就被認定。但大家還是願意看她打,看她笑,看她輸了之後與愛人鬆弛相吻。

她還在笑。從十幾歲打到六十幾歲,甚至年齡越大,她臉上洋溢著的那股笑容越從容、鬆弛和自在。炎炎夏日,競爭激烈的競技場上,她帶來獨一份的清涼。這不簡單地等同於如今流行的“鬆弛”,而是包含了熱愛與自信在內,包含了一種真正的奧林匹克自由精神。

她是本次奧運會年齡最大的參賽選手,盧森堡華裔乒乓球選手倪夏蓮。61歲,第6次參加奧運。所有人都押準了她注定會輸,但所有人都不會覺得,她真的“輸了”。

倪夏蓮 / 圖源:新華社

北京時間7月31日下午,00後中國選手孫穎莎對戰61歲的倪夏蓮。這對年齡相差38歲的“祖孫”選手,幾乎不具懸念的賽局,卻更成為整個賽場上獨樹一幟的組合。場上,倪夏蓮仍然是那副標誌性的鬆弛笑容,輸了球也蹦跳兩下,微小失誤也隻是一笑置之。開一瓶可樂,為乒乓而非為勝利幹杯。

此前混雙決賽前一天,倪夏蓮特地去當了孫穎莎和王楚欽的陪練。她發布視頻稱,自己作為曾經的中國乒乓球選手,受到了祖國的培養,即便即將要成為莎莎的對手,她也要回報中國隊。此外,她知道,接下來的混雙決賽中,中國隊對打的朝鮮隊員,用的就是自己擅長的長膠打法,如今混雙比賽已經較少采用這種戰術。

對於比賽本身,她還是笑嘻嘻地:“我很期待這場比賽,莎莎是世界第一,我是世界唯一(參賽年齡最大),很有意思!”

重要的不是和誰打,不是輸和贏,而是去打。六旬高齡的倪夏蓮,當她決定站上奧運賽場,勝利已然不重要了,她緊握著一些更重要的東西,克服了一些更沉重的隱憂、壓力和脆弱,變成今天這份從容與豁達。

7月30日,外媒如此評價這位乒壇老將:“倪夏蓮用實際行動證明,年齡在女子乒乓球項目上隻是一個數字。”

她還能打,僅僅因為她還想打。

倪夏蓮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在奧運會的賽場上,“享受比賽”四個字真的是可能的嗎?

01

國乒怪球手

2016年的裏約奧運會上,倪夏蓮代表盧森堡拿到了銅牌。

此時的她已經53歲了,接近大部分職業女性的退休年齡。而對運動員來說,“退休”則往往被認為來得更早。至少,在乒乓球項目裏,全球範圍內還沒有出現過這麽大年齡的選手。

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的倪夏蓮

但對她來說,這些年奔赴賽場,就跟去晨練一樣。一頭微卷的短發,眯著眼笑,不管輸了贏了,都值得嘻哈蹦跳。

但也不是完全沒擔心過體能和年齡。

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結束後,就有人來問倪夏蓮,是否還會參加三年後的巴黎奧運會?當時,她感慨道:“這個真的是很難的。我已經58歲了,大家都在拚,別人比你年輕那麽多,一天練10個小時。我一個禮拜都練不到那麽多,他們還有沒完沒了的競爭,一輪又一輪的選拔賽,整天在磨啊磨啊,我們這邊是兜啊兜啊、晃啊晃啊。”

2019年,倪夏蓮參加明斯克歐洲運動會,爭取獲得東京2021年奧運會參賽資格

放在幾十年的時間線來看,倪夏蓮與乒乓球台的故事,橫跨了幾個時代。

倪夏蓮與乒乓球的結緣是在小學。20世紀70年代的上海,學校裏選校隊,倪夏蓮被隨機點中,開始訓練。天賦就那樣自然而然而又略顯莫名其妙地到來。不懂技術,也沒有概念,打著打著,倪夏蓮就留了下來,開始和高年級的同學打。從校隊到體校,從區裏再到市裏,漸漸成為一個職業乒乓球員。

倪夏蓮個子不高,不到一米六。作為運動員,這是劣勢。除此外,她還是左撇子。

後來在場上,倪夏蓮被稱為“怪球手”。她擅長的長膠打法,就是以“怪”取勝,重點在於借力打力,善造“逆旋轉”,打法變化莫測,防守至上。

1979年被選入國家隊後,倪夏蓮“坐了三年冷板凳”,沒機會參加國際比賽,隻能默默地繼續打。別人練五個小時,她就練八個小時。

1982年,倪夏蓮拿到了全國第二的成績

直到1982年10月,拿了一次全國第二後,倪夏蓮終於被看見。次年,她第一次參加世界級的第37屆乒乓球錦標賽。

1983年4月的東京代代木體育館內,倪夏蓮搭配曹燕華,沒幾個回合,就擊敗了日本名將星野美香。這場比賽也成為倪夏蓮的成名賽,當時還是電視時代,全世界觀眾都看見了那個留著蘑菇頭、出手快狠準的年輕女孩。

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十年後的2020年國際乒聯匈牙利公開賽女單首輪裏,倪夏蓮輸給了星野美香的學生,19歲的伊藤美誠。當時,星野美香早已嫁人,退居幕後,可倪夏蓮還在打。

1986年,23歲的倪夏蓮從中國國家乒乓隊退役。那時,她已經在國乒待了七年。

退役後的倪夏蓮,先去了上海交通大學讀書。當時,她的想法是,“我贏得了很多時間,去學人生中別的更重要的東西”。

02

去奧運玩一玩

就在她進入上交求學的三年期間,乒乓球正式成為了奧運比賽項目。最初是在1988年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設了男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單打及女子雙打四個分項目。

次年,倪夏蓮離開上海,前往德國。彼時,中國接二連三地掀起一陣陣“出國潮”,她身邊不少退役運動員都出去了。

事實上,6年前的37屆錦標賽上,倪夏蓮就在與歐洲冠軍打比賽的時候,被盧森堡國家隊的馬金豹教練注意到了。待她來到德國後,教練再次邀請她,到盧森堡一家乒乓球俱樂部去打球。

在盧森堡,倪夏蓮很少遇到對手,贏了女單,又去虐男單。當地人送她外號“東方乒乓女王”。倪夏蓮還在那裏結識了如今的愛人,瑞典人托米·丹尼爾森。

倪夏蓮與她的丈夫丹尼爾森

同為乒乓球運動員的丹尼爾森,後來成為倪夏蓮的教練、理療師、後援團團長,他曾在倪夏蓮猶豫是否還要繼續打的時候,這麽鼓勵她:“世界上隻有一個倪夏蓮,你要讓全世界都看到你!”

1996年,盧森堡體育局打電話給倪夏蓮,問她要不要參加奧運。倪夏蓮想也沒想就回絕:“我顧著結婚生娃,哪有那心思。”

兩年後,體育局又找上門來,還是一樣的邀請。倪夏蓮當時想,自己已經是世界第四了,“反正沒去過奧運,玩玩咯。”

抱著一種“玩玩”的心態,她作為盧森堡代表選手參加了奧運,打入了女單16強。

那時的她37歲,已經是一個8歲孩子的媽媽,“奔四”的年齡,是運動員裏當之無愧的“老人”。對於乒乓球運動員來說,30歲就是退役的年齡了,更別提是女性。

倪夏蓮與盧森堡亞曆山德拉公主合影

2002年,拿到歐洲女子單打冠軍之後,人們都以為倪夏蓮真的要淡出體壇了。然而,緊跟著,她又連續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2016年裏約奧運會,還有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

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倪夏蓮對戰年僅17歲的韓國天才少女申裕斌。開局就以7-1的絕對優勢力壓對方,可隨著近一小時的賽事進行到後半場,倪夏蓮還是敗給了越戰越勇的申裕斌。

5-11輸掉比賽後,倪夏蓮如釋重負地一笑,自己擦幹汗水,默默離開。可這並不是落寞,失敗固然包含遺憾,但不代表一無所獲。鏡頭掃過倪夏蓮,那張已顯露慈祥之色的臉上笑容舒展,那表情仿佛就是剛在賽場上結交了一個一見如故的忘年好友。

輸和贏,隻是比賽的兩種狀態。在不同的狀態裏,倪夏蓮都是倪夏蓮。她一次次站上競技賽場,一次次笑嗬嗬地走下來,總把輸贏甩在身後頭,向前看。

到了今年奧運會,因為此前不確定還打不打,倪夏蓮在采訪裏自稱,三四月份時,她還沒有練球,忽然之間放鬆下來,可以打乒乓,隨性健身,去種花種草。不必為了練球而準備,但擁有隨性打球權利的倪夏蓮,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女孩。

03

“我還有很多潛力,你們要當心!”

事實上,2008年北京奧運會過後,倪夏蓮就告訴自己,得退休了。但盧森堡乒協還是沒放過她,多次勸她再戰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當時,倪夏蓮的心態已經與年輕時產生了變化,金牌銀牌,對自己而言並不是太重要,但“整個盧森堡能參加奧運會的人十個都不到”。她最後覺得,得去。

那次的倫敦奧運會上,倪夏蓮再次輸給了一個一年前贏過她的孩子。但那場比賽有真正讓她高興的事兒——20歲的兒子和9歲的女兒來到了奧運村。在盧森堡上飛機時,因為兩個孩子的姓氏不一樣,安保人員還以為是拐賣兒童,這一小插曲讓倪夏蓮想起來覺得可愛。

倪夏蓮一家

“哥哥嗬護妹妹,妹妹依戀哥哥,手足之情非常感人。看到他們如此享受,我甚至比自己拿成績還開心。奧運會是難得的機會,讓他們知道了媽媽在幹什麽,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這種微小的幸福,能讓倪夏蓮感受到充沛,年齡被托住了,對乒乓的熱情也是。

人到中年後,倪夏蓮的生活重心更多放在了家裏。

倪夏蓮的小貓、小狗 / 圖源:新民周刊

九十歲的母親在盧森堡與她同住,除了照顧媽媽,倪夏蓮還要操心孩子、家務。有運動員到家裏去找她,發現她忙著生活:做別人的女兒、妻子、母親。

用倪夏蓮自己的話講,“我是媽媽的女兒,我是丈夫的老婆,我是孩子的媽媽,我是哥哥、姐姐的妹妹……我在球場裏可是第一號主力隊員。事實上,我在家裏什麽都要做,這不是別人強求的,我覺得很充實、很開心,這才是生活,而且是有責任感的生活。”

2021年,倪夏蓮通過媒體回複中國網友的關切:“對我來說,記錄、獎牌、關注度都是不重要的。特別是到了這個年齡,健康、家庭更重要,隻能是有空的話就打一打……我乒乓球能打到這份上,可以讓中國人在世界上有一些聲音可以發出來,也能讓世界了解中國,減少一些誤會、增進一些交流,我覺得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並非輸贏真的不重要,想要贏,還是得拚盡全力。2024年3月的國際乒聯WTT支線賽貝魯特站上,60歲的倪夏蓮以3:0的總比分擊敗韓國選手徐孝元,奪得冠軍。世界驚呼,想起她曾笑著說過的那句話:“我有時跟年輕一輩的運動員開玩笑說,我還在路上,我還有很多潛力,你們要當心!”

倪夏蓮在WTT的賽場上

倪夏蓮的訓練時間並不太多,但由於每一次訓練都高度集中注意力,她的訓練質量總是很高。每當她出手,有人還記得她擅長的那種獨特的長膠打法。她曾說,“我打球回合數不多,是有道理的。因為每個球含金量極高,弄得對手很難過。”

在乒乓球或是生活的競技場上,一些東西是相通的。比如“想贏”和“享受”並不衝突,比如,要堅信主角始終是自己。

倪夏蓮的表達很純粹,她不會去拔高價值,套用主義。她不需要那些,我們隻需要感知到她是一個被力量包裹、且總願意生出力量的人,母親、妻子、女兒等女性專屬的身份,都不曾桎梏她。

從三十多歲到六十歲,倪夏蓮還在打,還能打。不說世界,至少華人運動員範疇內,還沒見過一個像她那樣的運動員,繼續打主要是因為愛,對乒乓的愛,對家人與世界的愛,這裏麵有一份長遠的人生智慧在。

年輕時的倪夏蓮 / 圖源:新京報

今天所說的“奧林匹克精神”,強調“更快、更高、更強”,但事實上,自古希臘城邦開始的體育傳統,從一開始就是更多強調公民體質的提升、追求身體的完美與和諧。即便是後來自歐洲興起的現代體育,其初衷也是“提升民族體質”。

統一、公平的規則之下,探索人的邊界與極限,掘出自由的寫法和打法。在社交媒體“看見”倪夏蓮之前,她就已經在這麽做了。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