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奧運冠軍、名校博士,也會被問嫁給誰
文章來源: 南風窗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剛剛過去不久的這一夜,在擊劍運動的起源地,紫荊劍芒的寒光,掠過塞納河柔美的水麵。香榭麗舍大道上,巴黎大皇宮的玻璃穹頂之下,48小時內,紅底白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兩度緩緩升起,《義勇軍進行曲》在頒獎台四周奏響,它值得無數中國觀眾熬夜守候、陪伴和見證。
北京時間7月28日的深夜,巴黎奧運女子重劍決賽中,麵對1比7落後的極度不利局麵,香港運動員江旻憓奮起直追,先是將比分改寫至10比10,隨後又戰到12比12——進入到“決一劍”加時賽,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注視下,頂著全場觀眾的山呼海嘯,現如今世界排名第一的江旻憓果斷一劍出手,將東道主勁敵布列塔尼刺於馬下,帶回了中國香港代表隊在巴黎奧運會的首金。
江旻憓獲得中國香港代表隊在巴黎奧運會的首金/圖源:新華社
意義有多重大?擊劍之於法國,猶如乒乓球之於中國。江旻憓的奪冠,震撼力相當於有外國選手從中國手上搶走乒乓球冠軍。
賽後,全世界中文媒體的聚光燈,齊齊對準了摘下防刺麵罩的江旻憓,媒體和網絡輿論的焦點,卻對準“美女學霸”“小林誌玲”等話題性標簽。人們津津樂道於她是否夠格嫁入霍家,有無資格成為郭晶晶的妯娌,緋聞男友是誰。
人們隻關心八卦,卻不知道她這枚金牌來得有多不易,並不是天上掉餡餅。
這位橫空出世的新科冠軍,其實已曆經裏約、東京兩屆奧運會的沉澱和失利。三戰奧林匹克,十數年光陰已過,江旻憓的雙膝,都曾經遭遇十字韌帶斷裂這般大傷的折磨。
她究竟在養傷複健、重歸頂級賽場的掙紮起伏中,經曆了多少痛苦,應隻有運動員和身邊的家人團隊才最為明白個中滋味。
7月27日,江旻憓在比賽現場/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但香港擊劍的傳奇還在續寫。
同一片場地之上,劇情同樣刺激的逆轉絕殺,發生在了兩天後的淩晨1時許,男子個人花劍的決賽現場。盡管首輪輪空,但香港運動員張家朗所處的上半區,有著多名世界排名前20的劍手,這也讓他的晉級之路充滿了艱難險阻。
戰勝了今年原有敗績的中國選手莫梓維後,進入四分之一決賽,他和奪冠熱門的東道主選手拿霍特相遇,兩人最後一回合,戰至14比14後,張家朗才以“決一劍”驚險取勝。爾後,在半決賽贏下了日本小將飯村一輝,張家朗終於以上一屆東京奧運會冠軍的身份,站到了意大利人菲利波·馬基對麵。
在擊劍這項個人對抗競技項目領域,終極時刻的最後一分鍾,“決一劍”的殘酷判定勝負方式,緊張窒息感絲毫不亞於足球世界杯的點球大戰。最後的決戰裏,在前麵大部分比賽時間都略占優勢的張家朗,自雙方戰至10比10後,遭到了意大利人的頑強阻擊,甚至一度被對方反超兩個賽點。
7月29日,中國香港選手張家朗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也許是同樣高壓的拚搏過程,喚醒了這位奧運冠軍的記憶。在本地有著“少年劍神”美譽的張家朗,最後時刻“讓人心髒炸裂的18秒”裏,熬過兩次“平手再戰”,複刻了三年前的逆轉表現,以15比14的分數,一劍封喉。
卸下萬斤重擔的張家朗,奪冠後走到了賽場外的媒體采訪區,首先迎麵而來的不是祝賀,卻是來自香港記者似帶有冒犯意味的提問:“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你用兩屆奧運會證明了。那你覺得香港運動員是什麽?”
但請不要誤會,“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這樣一句語帶激憤的金句,出自香港傳奇滑浪風帆運動員李麗珊,整整28年前的1996年7月29日,亞特蘭大奧運會比賽現場,美國喬治亞洲薩凡納的激流之上,李麗珊為中國香港代表隊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
李麗珊
這位“風之後”之所以如此激動,並非僅僅是奧運摘冠那麽簡單。上世紀90年代,為了提高帆板運動的普及度,歐洲滑浪風帆錦標賽嚐試開放更多非本土席位,卻引來歐洲選手的不滿,異國他鄉的李麗珊,親耳聽到了這樣的非議:香港運動員是垃圾,為何還要搶奪參賽資格。
是故,奧運會上,衝過終點的她,麵對鏡頭,第一時間作出反擊,大聲喊出這句名言,也由此成為了一股力量源泉,激勵後輩香港運動員在國際賽事的不同領域,力爭上遊。
拋開奧運冠軍與嫁入豪門的資格,拋開汙名與偏見,回歸體育本身,競技所彰顯的高尚品質,給大眾所帶來的精神鼓舞,才是對同胞健兒們經年高強度付出應有的尊重。
從這個角度來看,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張家朗的衛冕,含金量到底有多重?首先,他實現了68年以來的首次“二連霸”,也是奧運史上成功衛冕男子花劍的第三人。對於香港代表團而言,意義同樣重大: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單屆奧運會上,取得多於一枚金牌的成績突破,也書寫了連續兩屆奧運會摘金的全新曆史。
巴黎奧運會擊劍項目男子個人花劍決賽,張家朗(右)慶祝奪冠/圖源:新華社
江旻憓和張家朗相繼奪冠後,大家驚喜地意識到,本次參賽的中國香港代表團,派出了35名運動員出戰,在世界最高的競技舞台上,和其他國家、地區代表隊相比,規模並不宏大,卻在擊劍運動項目培養上,體現了亮眼的成效——要知道,本屆和上屆奧運會開幕前夕,香港劍擊隊都早早確定多張個人賽入場券,在亞太地區已屬一流水平。
借用輿論場上的一句高讚評論,當有一位張家朗,自東京奧運會奪金嶄露頭角,證明了有一位擊劍少年天才正在崛起;而當張家朗衛冕成功、江旻憓在決賽大比分落後逆轉翻盤時,我們有理由相信,麵積並不廣闊的香港島上,在擊劍這項過去被稱為“貴族運動”的體育項目裏,已經取得了良性投入運作的發展思路。
我們不妨將眼光放得更寬泛一些:多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遵循著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三個政策方向,通過財政預算撥款,確立運動員體學雙軌並進的製度,讓全職運動員退役時可以得到現金獎勵;亦鼓勵學校在體育課時占比5%到8%的基礎上,再靈活增加體育活動時間,來支持運動員和推動該地區的體育發展。
7月27日,江旻憓(右)和馬洛-布雷東在決賽中/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中國香港運動員在擊劍運動項目上,正在打破歐洲運動員的統治地位,從他們近來國際大賽所取得的佳績便可看出,當地特區政府投入的資源漸見成果,已經在長時間階段裏,依靠持續的投入積累,實現了量變到收獲獎牌,一定程度上的“質變”過渡。
就如同張家朗曾經就讀的林大輝中學,早在2014年,也就是他17歲那年時,就將擊劍納入到學校的常規體育課程當中:所有的中一(初中一年級)學生都需要學習花劍、佩劍和重劍等項目,凸顯出擊劍這項以往相對冷門的運動,正在香港得到大力推廣。
時間回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當時剛剛回流的留學生,將這項運動引進到香港。到了60年代,該項運動已經在本地的校園裏植根下來,開始穩步發展。1990年,在北京舉行的第11屆亞運會,真正帶動了香港擊劍運動,從業餘向更高級別的專業化職業水平升級,兩地的擊劍運動從業者迎來了更多頻密和高水準的交流互動——為香港劍擊隊衝向國際舞台,奠定基礎的兩位功勳級總教練“劍客”,王銳基和鄭兆康,都是南下赴港的輸入型人才。
三年前,張家朗出征東京奧運會前夕,他親手在自己的運動鞋側麵寫上了一句話:Don’t lose your
way,“不要迷失方向”,這是他的座右銘。至少在擊劍項目上,中國香港地區的體育事業發展目前做到了。摸索前行在適宜自己的興盛之路,他們還在創造著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