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開幕的巴黎奧運會,可以說是一屆簡樸到“寒酸”的奧運會。為了節省開支,甚至一反傳統,沒有設主場館,連開幕式都是在戶外舉行,各國運動員入場是乘船從塞納河上順流而下,歌舞表演則是利用塞納河上的橋梁和兩岸的建築進行。
另外,奧運村沒有安裝空調也是賽前爭議的焦點之一。近日據說有幾名韓國運動員已經搬離奧運村,住進了酒店。因為往返賽場的大巴“條件較差,沒有空調”。澳大利亞的運動員也抱怨大巴擁擠,甚至不得不坐在地板上。
巴黎奧運會種種不如人意的背後,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那就是現在沒人願意承辦奧運會了。
回到2017年9月,國際奧委會的成員齊聚一堂,選擇2024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競爭的城市是巴黎和洛杉磯,但在場的每個人都已經知道結果了。最後,國際奧委會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巴黎2024,洛杉磯2028。因為擔心2028年沒有城市願意申辦,國際奧委會幹脆同時將2024年和2028年的奧運會主辦權分別授予巴黎和洛杉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很多人都還記得,當年北京申辦奧運會時競爭是多麽激烈!1993年,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卻因2票之差輸給了悉尼。八年後才成功地申辦到2008年奧運會。2008年奧運會有10個城市申辦,2012年是9個城市,接下來是7個,再然後是5個。到了2024年的奧運會,堅持到最後的隻剩了兩個城市。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有超過500萬人親臨現場,超過十億人觀看電視轉播。這是一個城市千載難逢的展示機會,因此,多年來,許多世界名城或新興都市都強烈渴望主辦奧運會,但現在,奧運會卻乏人問津了,這是為什麽呢?
其實,奧運會以前也遇到過這個問題。不同城市輪流舉辦奧運會的想法最初是1896年提出的。當時這很有必要,那會還沒有國際航班,也沒有電視轉播,為了讓整個世界參與並享受奧運會,盛會理當在全世界各地輪流舉辦。
隨著奧運會的發展,國際奧委會保持了這一傳統,申辦的模式演變為擬承辦的城市提交申辦書,然後投票選出獲勝者。但到了1984年,沒有一個城市願意主辦,因為前幾屆的情況不太理想。1968年的墨西哥城奧運會,當地的政治抗議活動演變為暴力事件;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恐怖分子殺害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入侵奧運村並扣押了9名以色列運動員作為人質,並在他們的房間內殺害了另外兩人。這兩起事件顯示主辦奧運會可能有政治上的風險,甚至是致命的風險。而蒙特利爾奧運會花費超過預算13倍,這表明經濟上也有風險。因此,到了70年代末,國際奧委會陷入了困境。
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
在此情況下,洛杉磯提出使用現有的場館而不是新建場館來舉辦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別無選擇,接受了這一提議。洛杉磯充分利用了大學和當地球隊的設施,運動員則被安排住進大學宿舍。
結果是令人滿意的。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大獲成功,特別是在經濟上,僅花費約10億美元,洛杉磯甚至還賺到了錢。
洛杉磯的成功,激勵了新的申辦潮。1992年奧運會有6個城市競標,1996年6個城市,2000年8個城市,2004年更高達11個城市申辦。隨著申辦城市增長,國際奧委會又拽了起來。它沒有繼續沿用洛杉磯模式,反而開始提出各種要求。1992年至2020年間,國際奧委會增加了數十項新運動,這需要更多的場館和更多的運動員宿舍,而這些費用主要由主辦城市承擔。
激烈的競爭讓申辦城市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要使申辦更具吸引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設新場館。悉尼新建了15個場館,並為10000名運動員提供宿舍,雅典新建了22個場館,北京新建了12個。這些建設使得主辦奧運會變得非常昂貴。
以下是最近30年承辦夏季奧運會的成本:1992年巴塞羅那:約90億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約45億美元2000年悉尼:約50億至55億美元2004年雅典:約90億至100億美元2008年北京:約60億至70億美元2012年倫敦:約150億美元2016年裏約熱內盧:約130億美元2020年東京:約150億至250億美元
可見,近年來奧運會成本急劇上升,最近3屆達到了100億至250億美元。而這僅僅是與體育相關的成本,不包括新建公共交通或其他基礎設施的費用。如果加上這些費用,數字更為驚人。比如,加上基礎設施建設,北京在2008年夏季奧運會上花費了大約450億美元,俄羅斯在2014年冬奧會花費了大約510億美元,而東京的賬單則約為350億美元。
無論怎麽算,所有主辦城市都大大超過了最初的預算。申辦過程鼓勵它們人為地壓低預算。開始時,它們使用精簡版本的計劃,一旦得到了批準,就不斷增加各種附屬項目,這些龐大的“裝飾品”很可能喧賓奪主,超出預料。而主辦城市從門票銷售、電視合同和讚助中獲得的收入隻覆蓋了這些成本的一小部分,這意味著政府(實際上是納稅人)必須承擔大部分開銷。所以,這不是一筆好生意。
當然,多年來,主辦城市一直都知道,短期內可能會虧損,而寄望於未來的回報。國際奧委會列舉主辦奧運會的好處,包括社會收益,比如留下“奧林匹克遺產”。所謂的遺產,是指奧運會結束後,繼續為城市帶來好處的東西。比如體育設施可以提供給當地的球隊和居民使用,基礎設施可以惠及更多的人。另外,最常見的說法是,主辦奧運會會長期促進城市經濟增長。奧運會是一個城市的高光時刻,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這裏,會帶來遊客,帶來商機,帶來外國投資。
但實際情況遠沒有這麽美妙。
就旅遊業而言,200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經曆了奧運會前的旅遊高峰後,亞特蘭大、悉尼和首爾的旅遊業都出現了下降。而1996年一項針對冬奧會的研究表明,冬奧會對長期旅遊業的影響幾乎不存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更是認為,幾乎沒有證據支持主辦奧運會對旅遊業有任何好處,倒有大量證據表明對旅遊業產生了損害。換句話說,萬眾矚目的效果也可能適得其反。如果天氣酷熱或酷寒,如果有負麵報道,如安全事件或交通擁擠(奧運會期間遊客大量湧入,各種問題難以避免),反而會損害主辦城市的形象。
體育設施或基建投資更產生了大量浪費。比如,俄羅斯在索契冬奧會上花87億美元新建了一條鐵路和一條高速公路,連接索契的冬季奧運村,現在被認為是巨大的浪費。裏約熱內盧花40億美元新建了一條地鐵線,連接海灘和奧林匹克中心,雖然確實造福了一些居民,但也遠不是一條亟需的線路。
北京鳥巢體育場
國際奧委會通常會這樣說:“我們要30個場館,你得把它們都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因此,主辦城市不得不進行各種建設和改建,以適應國際奧委會的要求。短短的奧運會開完之後,留下大量閑置的體育場館。北京奧運會的主場館鳥巢體育場就是這樣,每年還要耗費約1000萬美元來維護。這就是所謂的“白象”(white
elephant)。現在,奧運會主辦城市中有幾十個這樣的白象項目。比如,裏約熱內盧27個場館中有12個在奧運會結束一年後沒有舉辦過任何活動。這簡直就是主辦奧運會會產生嚴重浪費的鐵證。
2015年,本來有6個城市競爭2024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但市民的抗議迫使波士頓和漢堡退出,羅馬的新市長也兌現了退出申辦的承諾。然後超過26萬人簽署請願書,促使布達佩斯也退出了。於是就隻剩下了巴黎和洛杉磯。
這迫使國際奧委會進行了一些改革,要求主辦方仿效1984年的洛杉磯,使用現有的和臨時的場館,並允許它們與其他城市合作。但截至目前,巴黎奧運會雖然算是20年來最節儉的奧運會,但據近日WalletHub的一項最新分析,顯示本屆奧運會的總成本約為82億美元(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等),也將成為夏季和冬季奧運會曆史上成本第六高的奧運會。
2028年的奧運會又將回到洛杉磯,洛杉磯的組織委員會表示,該市可以再次實現預算內的奧運會。如果他們成功了,會不會再次引發新一輪申辦高潮?
不過,國際奧委會目前停止了申辦競爭,轉而與城市私下談判。它選擇了米蘭和科爾蒂納作為2026年冬奧會的主辦城市,並將2032年夏季奧運會授予了澳大利亞的布裏斯班。
也有人呼籲實施某種永久方案,即考慮在某個地方建立永久性的奧運會場館群,其中包括35或40個夏季奧運會的場館,加上一些冬季奧運會場館。永久性的奧運場館將消除“白象”項目,使城市免於負債,並減少奧運會的環境影響,但也可能減少每屆奧運會帶來的新鮮感。
不管是什麽方案,本質上都是成本-收益問題,經濟邏輯是很多社會現象的底層邏輯,奧運會當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