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北大畢業三年後她重返高考考場 立誌成臨床醫生

北大畢業三年後她重返高考考場 立誌成臨床醫生

文章來源: 澎湃新聞 於 2024-07-11 09:43:1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4年7月8日傍晚,點擊進入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的高考綜合評價批次錄取查詢通道,“錄取結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製本博連讀方向)”字樣進入眼簾,陳如月長舒了一口氣,為了學醫重新踏入高考考場,近六年的努力,近一年的高考衝刺,終於在這一刻夢想成真!

2017年,她從上海市實驗學校(以下簡稱“上實”)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完成本科學業的同時,對醫學的熱愛也與日俱增,立誌成為一名臨床醫生。

這是一條熱血但也充滿挑戰的道路。為圓夢學醫,2023年,畢業兩年的陳如月決定重新備戰高考,開明的父母、曾經的師長與母校上實給予了全麵的支持和鼓勵。

談到自己的選擇,陳如月表示,“從小到大,尤其是在北大讀本科時,我曾反複思及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最後我發現我興趣最大,也最適合的是醫生。”在她看來,自我實現對於一個人而言是重要的高階需求。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能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的同時,完成自己內心的願望、順從自己的天性,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從心動到行動

在中學階段,陳如月的學業表現十分優秀。2017年第一次參加高考時,她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隨後進入金融專業,在當時是大眾所認可的熱門專業。

想學醫的萌芽大約起始於大二時,大一的學習以基礎課為主,大二開始金融相關專業學習後,陳如月慢慢發現,雖然並未遭遇學習障礙,但金融並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

“從小到大,尤其是在北大讀本科時,我反複思考了很多的職業,最後我發現我興趣最大,也最適合的是醫生。”陳如月說,醫生是一個直接和人打交道的職業,醫生的價值直接體現於交互過程中服務對象的反饋,“這樣的職業對我而言,它的價值是不言自明的,和患者麵對麵,為患者提供幫助,是醫生的職責和使命。”

到了大三,想轉軌的心意更明晰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出現也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白衣天使成為逆行者,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感讓我熱血沸騰。醫學之路於我而言是一條艱苦挑戰和成就感並存的道路,挑戰越大,成就感越大,這也是急診醫學和重症醫學格外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排球場上的陳如月英姿颯爽。

陳如月說,選擇的過程沒有對錯,這是一個自我探索、叩問自己、發現自我的過程,起初想學醫的想法更多圍繞自我展開,經曆過疫情之後發現學醫對於社會也有非常大的意義。

“疫情之初人手短缺,能派去前線的醫生並不多,尤其是急重症領域,此時我對學醫就有了非常具體的想象:我可以成為一名急重症醫生,加入他們的行列。”到了大四,陳如月選修了許多生物學相關專業課,努力向臨床醫學領域靠近。本科畢業後,她加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沉簡教授的實驗室團隊,參與科研工作,“特別感謝李沉簡教授在我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所長期給予的慷慨幫助。”

眾所周知,要想在我國成為一名臨床醫生,常規路徑是高考填報醫學院,攻讀臨床五年製(本科)、臨床“5+3”一體化(本碩連讀)或者臨床八年製(本博連讀)專業,方有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考試。

這意味著,如果本科不學臨床醫學,基本與醫生職業無緣了。

經過知識的補充積累與科研實踐,陳如月曾申請北京協和醫學院的“4+4”試點班項目,即4年非醫學專業教育+4年醫學教育,最終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該項目麵向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本科畢業生,招生人數較少,競爭非常激烈。遺憾的是,陳如月最終未被錄取。

成就不如成全

2023年,打算再戰高考時,陳如月仔細考慮過去哪裏備考:參加社會機構的複讀?還是在家裏自學?經過仔細比較,作為上實校友的她更相信自己的母校。

她回到上實向老師們談及了自己這一“石破天驚”的決定。“學校很受觸動,決定幫助她。在高三的教室裏,為她留一個座位。”上實校長徐紅、常務副校長瞿祖芳和當年帶過她的班主任、高中部主任朱琳等眾多老師都給予了支持。

此時距離陳如月第一次高考已過去6年,教材全部改版,校長和老師們不僅幫她梳理新課標的學習要點,和她一起進行學習規劃,更關注她的備考心理,尤其是給予精神鼓勵,這讓陳如月感到非常溫暖。

正是這種愛護與守護讓陳如月重返高考考場之路更為順暢。

2023年11月,通過校方牽線,陳如月前往仁濟醫院進行職業體驗,學校希望這位特殊的同學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向往的職業。校長徐紅很貼心地問她,體驗下來感覺怎麽樣,希望她真正了解醫生的實際工作後,對自己的選擇有更準確深入的認知。

“事實上,這次職業體驗更加堅定了我學醫的決心。”陳如月很感動,“校長和老師們真正關切著我未來的幸福。”

徐紅告訴澎湃新聞,“成就不如成全,從興趣到誌趣,學校的育人宗旨始終是讓每個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除了高中母校,陳如月感慨自己還很幸運地擁有開明的父母。在過去數年裏,家人的支持和鼓勵陪伴她度過了許多至關重要的時刻,也讓她有充分時間空間去思考學醫的選擇。

樂見更多優秀學子從醫

回憶第二次參加高考的三天,陳如月覺得自己不算緊張。也許考前會有一些擔憂,畢竟隻複習了一年,要與拚搏三年的年輕高手們同台競技;真正進入考場之後,就很專注地答題了。

此後就是等待高考出分:最終,她的分數入圍上海交大醫學院綜合評價麵試,隨後,她便積極投入到綜評麵試的準備中。

綜合評價批次招生是新高考改革後推出的一種特殊招生方式,?它結合考生的高考成績、?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以及院校的專業測試成績確定最終的錄取結果。2024年參與上海市綜合評價批次招生的試點院校包括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1所院校。

在上海交大醫學院綜評麵試時,陳如月的經曆不出意料地成為了考官們麵試的重點。她詳細解釋了自己一路走來所做的種種努力和跌宕起伏的心路曆程,其中一場麵試時間也有所延長。

陳如月記得,當時有位麵試的老師問她,“你付出了這麽多,如果沒被交醫錄取,你怎麽辦?”

她對此胸有成竹,“如果沒有能進入交大,我依然能夠在別的醫學院就讀,選擇重新高考的優勢就在於這裏。”高考隻要考出一個比較理想的分數,就有不同層次的醫學院可供選擇。“隻要進了臨床醫學的大門,我的未來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陳如月說。

近年來,醫學專業炙手可熱,今年,上海交大醫學院的綜評分數線比去年上漲了足足10分之多,當被問起如何看待考生對於醫學專業的熱情增長這一現象時,陳如月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對於這樣的變化,我認為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從往年數據看,優秀綜合型高校裏醫學部的分數線往往低於本部。但放眼世界,也存在優秀學生選擇從醫的大量例子。”

她還描繪了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並非將醫學作為保底的選擇,即因為考不了別的專業或者能力不夠才去學醫。“我很樂意從一個比較樂觀的角度去看待醫學院分數線提升的現象,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如今有誌於從醫的優秀學生數量逐漸增加,這對於醫學專業而言是件好事,對於社會而言可能也是一個良好的導向。”

進入大學後,陳如月希望打造自己過硬的實力,“專業課程能力一定要過硬,可能的話盡早開始科研,專科方麵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會選急診醫學或重症醫學方向。”

自我實現的高階需求

事實上,陳如月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大學畢業後選擇重新高考的學生。在今年有關高考的公開報道中,就有35歲清華畢業生16年後想重新高考學醫、清華男生畢業1年後重新高考如願學中醫等真實案例,引發社會熱議。有類似經曆的陳如月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她表示,“自我實現對於一個人而言是重要的高階需求。所以我認為,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能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的同時,完成自己內心的願望、順從自己的天性,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對於名校的光環,陳如月認為這是一種外在評判或者標簽,“我們一方麵給別人貼標簽,同時也給自己貼標簽,這種標簽可能會無意識地限製我們的發展。標簽本身是主觀的,不應該用標簽全然框定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性。”

仔細思考自己的職業選擇,陳如月引用了一段話:“如果我們通過冷靜的研究,認清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難以後,仍然對它充滿熱情,我們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適合它,那時我們就應該選擇它,那時我們既不會受熱情欺騙,也不會倉促從事。”

這段話節選自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陳如月仔細閱讀過,也深入思考過,她對書中觀點十分讚同,就如其中所說的,“如果我們把這一切都考慮過了,如果我們生活的條件容許我們選擇任何一種職業;那麽我們就可以選擇一種能使我們最有尊嚴的職業;選擇一種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確的思想上的職業;選擇一種能給我們提供廣闊場所來為人類進行活動、接近共同目標(對這個目標來說,一切職業隻不過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職業。”

今年高考,上實有兩位特殊的考生引人關注,一位是12歲的“小孩哥”劉堯,已如願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一位是24歲的陳如月,為了臨床醫生的夢想,再次加入高考行列,同樣也收獲了勝利的果實。徐紅用今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的主題給他倆送祝福:“每一個人都有對自己的‘認可度’,上實為你們驕傲!”

徐紅感慨道,陳如月的故事,也讓我們反思,對於專業和職業,不為外在的名氣所累,在熱門和熱愛之間做出忠於自己的內心的抉擇,這很難得。

陳如月的媽媽也以自己種植花草蔬果的心境來總結女兒的人生選擇:“敢於自我挑戰的人生真的無比美好。人生不要自我設限!想做的事情現在開始努力去做,去嚐試!隻要你努力,你會得到生活的饋贈!”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黃仁勳點名AI時代「這工作最火」:需求翻倍再翻倍
這兩條新聞一起看,是不是過於“諷刺”了?
"雞排哥"童年課堂照片遭曝光,網友稱其手裏有5套房
緬北明家的崛起與覆滅,11人被判死刑
流行天後轟川普“生活真的變好了嗎?”白宮火速回擊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稱若未獲諾貝爾和平獎是“對美國的侮辱”
政府關門 紐時:為何民主黨拒讓步?憂失未來籌碼
極左派曼達尼或當市長 紐約富豪嚇壞準備搬家
習近平重申“反台獨”,北京發布2758決議立場文件
美防長批“肥將軍” 紐森諷川普:“胖統帥”恐失業
特朗普重提“讓加拿大成為第51州”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發長文 “開撕“赫敏扮演者艾瑪沃特森
移民局突擊這州1000家庭 近半涉婚姻詐欺 全美或迎大清洗!
美深入海底放手開採稀土和貴金屬 中國恐跳腳
上海大師賽觀眾幹擾比賽 揮外國護照被抬離現場
川普政府與哈佛達成協議 辦職業學校培養工人
強化“斬首”演練!內蒙古驚見台灣總統府模擬實景
深圳車主“15小時出不了廣東” 公路塞車畫麵極震撼
魯比奧在中國國慶之際發表聲明 中國駐美大使呼籲...
FT:川普為何又盯上了和他沒有衝突的索羅斯?
政府關門!川普氣炸"凍結民主黨州資金",威脅裁員30萬人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北大畢業三年後她重返高考考場 立誌成臨床醫生

澎湃新聞 2024-07-11 09:43:15

2024年7月8日傍晚,點擊進入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的高考綜合評價批次錄取查詢通道,“錄取結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製本博連讀方向)”字樣進入眼簾,陳如月長舒了一口氣,為了學醫重新踏入高考考場,近六年的努力,近一年的高考衝刺,終於在這一刻夢想成真!

2017年,她從上海市實驗學校(以下簡稱“上實”)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完成本科學業的同時,對醫學的熱愛也與日俱增,立誌成為一名臨床醫生。

這是一條熱血但也充滿挑戰的道路。為圓夢學醫,2023年,畢業兩年的陳如月決定重新備戰高考,開明的父母、曾經的師長與母校上實給予了全麵的支持和鼓勵。

談到自己的選擇,陳如月表示,“從小到大,尤其是在北大讀本科時,我曾反複思及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最後我發現我興趣最大,也最適合的是醫生。”在她看來,自我實現對於一個人而言是重要的高階需求。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能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的同時,完成自己內心的願望、順從自己的天性,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從心動到行動

在中學階段,陳如月的學業表現十分優秀。2017年第一次參加高考時,她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隨後進入金融專業,在當時是大眾所認可的熱門專業。

想學醫的萌芽大約起始於大二時,大一的學習以基礎課為主,大二開始金融相關專業學習後,陳如月慢慢發現,雖然並未遭遇學習障礙,但金融並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

“從小到大,尤其是在北大讀本科時,我反複思考了很多的職業,最後我發現我興趣最大,也最適合的是醫生。”陳如月說,醫生是一個直接和人打交道的職業,醫生的價值直接體現於交互過程中服務對象的反饋,“這樣的職業對我而言,它的價值是不言自明的,和患者麵對麵,為患者提供幫助,是醫生的職責和使命。”

到了大三,想轉軌的心意更明晰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出現也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白衣天使成為逆行者,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感讓我熱血沸騰。醫學之路於我而言是一條艱苦挑戰和成就感並存的道路,挑戰越大,成就感越大,這也是急診醫學和重症醫學格外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排球場上的陳如月英姿颯爽。

陳如月說,選擇的過程沒有對錯,這是一個自我探索、叩問自己、發現自我的過程,起初想學醫的想法更多圍繞自我展開,經曆過疫情之後發現學醫對於社會也有非常大的意義。

“疫情之初人手短缺,能派去前線的醫生並不多,尤其是急重症領域,此時我對學醫就有了非常具體的想象:我可以成為一名急重症醫生,加入他們的行列。”到了大四,陳如月選修了許多生物學相關專業課,努力向臨床醫學領域靠近。本科畢業後,她加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沉簡教授的實驗室團隊,參與科研工作,“特別感謝李沉簡教授在我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所長期給予的慷慨幫助。”

眾所周知,要想在我國成為一名臨床醫生,常規路徑是高考填報醫學院,攻讀臨床五年製(本科)、臨床“5+3”一體化(本碩連讀)或者臨床八年製(本博連讀)專業,方有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考試。

這意味著,如果本科不學臨床醫學,基本與醫生職業無緣了。

經過知識的補充積累與科研實踐,陳如月曾申請北京協和醫學院的“4+4”試點班項目,即4年非醫學專業教育+4年醫學教育,最終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該項目麵向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本科畢業生,招生人數較少,競爭非常激烈。遺憾的是,陳如月最終未被錄取。

成就不如成全

2023年,打算再戰高考時,陳如月仔細考慮過去哪裏備考:參加社會機構的複讀?還是在家裏自學?經過仔細比較,作為上實校友的她更相信自己的母校。

她回到上實向老師們談及了自己這一“石破天驚”的決定。“學校很受觸動,決定幫助她。在高三的教室裏,為她留一個座位。”上實校長徐紅、常務副校長瞿祖芳和當年帶過她的班主任、高中部主任朱琳等眾多老師都給予了支持。

此時距離陳如月第一次高考已過去6年,教材全部改版,校長和老師們不僅幫她梳理新課標的學習要點,和她一起進行學習規劃,更關注她的備考心理,尤其是給予精神鼓勵,這讓陳如月感到非常溫暖。

正是這種愛護與守護讓陳如月重返高考考場之路更為順暢。

2023年11月,通過校方牽線,陳如月前往仁濟醫院進行職業體驗,學校希望這位特殊的同學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向往的職業。校長徐紅很貼心地問她,體驗下來感覺怎麽樣,希望她真正了解醫生的實際工作後,對自己的選擇有更準確深入的認知。

“事實上,這次職業體驗更加堅定了我學醫的決心。”陳如月很感動,“校長和老師們真正關切著我未來的幸福。”

徐紅告訴澎湃新聞,“成就不如成全,從興趣到誌趣,學校的育人宗旨始終是讓每個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除了高中母校,陳如月感慨自己還很幸運地擁有開明的父母。在過去數年裏,家人的支持和鼓勵陪伴她度過了許多至關重要的時刻,也讓她有充分時間空間去思考學醫的選擇。

樂見更多優秀學子從醫

回憶第二次參加高考的三天,陳如月覺得自己不算緊張。也許考前會有一些擔憂,畢竟隻複習了一年,要與拚搏三年的年輕高手們同台競技;真正進入考場之後,就很專注地答題了。

此後就是等待高考出分:最終,她的分數入圍上海交大醫學院綜合評價麵試,隨後,她便積極投入到綜評麵試的準備中。

綜合評價批次招生是新高考改革後推出的一種特殊招生方式,?它結合考生的高考成績、?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以及院校的專業測試成績確定最終的錄取結果。2024年參與上海市綜合評價批次招生的試點院校包括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1所院校。

在上海交大醫學院綜評麵試時,陳如月的經曆不出意料地成為了考官們麵試的重點。她詳細解釋了自己一路走來所做的種種努力和跌宕起伏的心路曆程,其中一場麵試時間也有所延長。

陳如月記得,當時有位麵試的老師問她,“你付出了這麽多,如果沒被交醫錄取,你怎麽辦?”

她對此胸有成竹,“如果沒有能進入交大,我依然能夠在別的醫學院就讀,選擇重新高考的優勢就在於這裏。”高考隻要考出一個比較理想的分數,就有不同層次的醫學院可供選擇。“隻要進了臨床醫學的大門,我的未來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陳如月說。

近年來,醫學專業炙手可熱,今年,上海交大醫學院的綜評分數線比去年上漲了足足10分之多,當被問起如何看待考生對於醫學專業的熱情增長這一現象時,陳如月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對於這樣的變化,我認為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從往年數據看,優秀綜合型高校裏醫學部的分數線往往低於本部。但放眼世界,也存在優秀學生選擇從醫的大量例子。”

她還描繪了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並非將醫學作為保底的選擇,即因為考不了別的專業或者能力不夠才去學醫。“我很樂意從一個比較樂觀的角度去看待醫學院分數線提升的現象,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如今有誌於從醫的優秀學生數量逐漸增加,這對於醫學專業而言是件好事,對於社會而言可能也是一個良好的導向。”

進入大學後,陳如月希望打造自己過硬的實力,“專業課程能力一定要過硬,可能的話盡早開始科研,專科方麵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會選急診醫學或重症醫學方向。”

自我實現的高階需求

事實上,陳如月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大學畢業後選擇重新高考的學生。在今年有關高考的公開報道中,就有35歲清華畢業生16年後想重新高考學醫、清華男生畢業1年後重新高考如願學中醫等真實案例,引發社會熱議。有類似經曆的陳如月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她表示,“自我實現對於一個人而言是重要的高階需求。所以我認為,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能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的同時,完成自己內心的願望、順從自己的天性,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對於名校的光環,陳如月認為這是一種外在評判或者標簽,“我們一方麵給別人貼標簽,同時也給自己貼標簽,這種標簽可能會無意識地限製我們的發展。標簽本身是主觀的,不應該用標簽全然框定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性。”

仔細思考自己的職業選擇,陳如月引用了一段話:“如果我們通過冷靜的研究,認清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難以後,仍然對它充滿熱情,我們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適合它,那時我們就應該選擇它,那時我們既不會受熱情欺騙,也不會倉促從事。”

這段話節選自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陳如月仔細閱讀過,也深入思考過,她對書中觀點十分讚同,就如其中所說的,“如果我們把這一切都考慮過了,如果我們生活的條件容許我們選擇任何一種職業;那麽我們就可以選擇一種能使我們最有尊嚴的職業;選擇一種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確的思想上的職業;選擇一種能給我們提供廣闊場所來為人類進行活動、接近共同目標(對這個目標來說,一切職業隻不過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職業。”

今年高考,上實有兩位特殊的考生引人關注,一位是12歲的“小孩哥”劉堯,已如願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一位是24歲的陳如月,為了臨床醫生的夢想,再次加入高考行列,同樣也收獲了勝利的果實。徐紅用今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的主題給他倆送祝福:“每一個人都有對自己的‘認可度’,上實為你們驕傲!”

徐紅感慨道,陳如月的故事,也讓我們反思,對於專業和職業,不為外在的名氣所累,在熱門和熱愛之間做出忠於自己的內心的抉擇,這很難得。

陳如月的媽媽也以自己種植花草蔬果的心境來總結女兒的人生選擇:“敢於自我挑戰的人生真的無比美好。人生不要自我設限!想做的事情現在開始努力去做,去嚐試!隻要你努力,你會得到生活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