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研中心調查發現人心已變,值得引起重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RCCC)成立於1988年,隸屬於北京大學。在百度百科的介紹頁麵裏,把北大國研中心定位為:機構性質是中立的、非贏利性的的學術研究機構,奉行科學性第一的宗旨。‍‍‍‍‍‍‍

這間機構近二十年來,與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馬丁·懷特(Martin K. Whyte)的研究團隊合作,持續開展中國社會如何評價不平等現象的實證研究。懷特教授在退休前(2015年退休),2004~2014與國研中心一起進行了三輪社會調查;最新的一輪則是在去年(2023年)進行。

縱向對比的調查結果,揭示了中國社會在悄悄發生的一些變化,耐人尋味,也值得引起重視。‍‍‍‍‍‍‍

在前三輪(2004~2014)調查中,中國受訪者在回答人們為什麽會貧窮時,“缺乏能力”和“缺乏努力”均位於前三位,明顯是傾向於內歸因。這可以理解成2004~2014年,社會對於貧窮的看法起傾向於歸咎於個人因素,能力不夠或者努力不夠。相對地,認為貧窮是因為“機會不平等”隻排第六位(2004);認為貧窮是因為“不公平的經濟體製”隻排第八位及以下。‍‍‍

但是,在去年最新一輪的調查結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認為貧窮是因為“機會不平等”的上升至第一位;認為貧窮是因為“不公平的經濟體製”的上升到第3位。相對地,認為“缺乏能力”的下降到第六位;認為“缺乏努力”的下降到第五位。‍‍‍‍‍‍‍‍

這組數據的細微變化意味著什麽?‍‍

首先,它能夠解釋為什麽現在更多的人會選擇“躺平”。當人們普遍認為影響貧窮是因為自己可掌控的因素(能力、努力),這在心理學裏被稱為“內控型”,那麽人們就會致力於積極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當人們不再認為能力和努力是影響自己貧窮的主導因素,那麽人們就不會那麽積極地提高能力,付出努力。‍‍‍‍‍‍‍‍‍‍‍‍‍‍‍

同時,認為影響或者導致貧窮的主導因素是“機會不平等”或“不公平的經濟機製”,而這二者是自己不可能掌控的還因素,這就被稱為“外控型”。外控型的典型行為不是通過提高能力、付出更多努力來改變貧窮的處境,而是傾向於抱怨、憤怒,表達不滿。‍‍‍‍‍‍‍‍‍‍‍‍‍‍‍‍‍‍‍‍‍‍‍

從現象上看,現時代相比於十年前、五年前,選擇“躺平”的人越來越多。‍‍‍‍‍

與人們為什麽貧窮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為什麽富有。調查的數據結果縱向比較也耐人尋味。‍‍‍‍‍‍‍‍

2004年,這個問題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分別是:能力和天賦、受過高等教育、人脈關係、辛勤工作。其中,2004、2009、2014前三輪調查,人們都傾向於認為”能力和天賦“是致富的最主導因素。2009、2014年的兩輪調查,”辛勤工作“也被看作是致富的次主導因素。‍‍‍‍‍‍‍‍‍‍‍‍‍‍‍‍‍‍

2023年最近一輪的調查中,”人脈關係“上升為第一位,“富裕家庭中成長”上升到第二位。這反映了人們普遍認為致富不是靠自己,而是靠人脈和家境。權貴朋友或者家境富裕才是致富的主導影響因素。第二、三輪調查排在前兩位的“能力和天賦”、“辛勤工作”分別掉落到第四、第五位。‍‍‍‍‍‍‍‍‍‍‍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致富影響因素是“受過高等教育”,四輪調查逐輪下降,2004年位居第二位,接下來的三輪分別三、六、七,人們越來越不相信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是致富的主要影響因素。換句話說,讀大學的性價比越來越低,對於提高社會經濟地位,讀大學已經不那麽重要了。‍‍‍‍‍‍‍‍‍‍

從數據來看,2004~2009是相對淳樸的時代,人們普遍認為能力和努力是擺脫貧窮的有效途徑;而富有的人除了能力還需要點天賦,他們大多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以及辛勤工作。或者換句話說,那個時代的人對“不平等”沒那麽敏感,他們更相信事在人為,不那麽怨天尤人。‍‍‍‍‍‍‍‍‍‍‍‍‍‍‍‍‍

2023年相比於第三輪調查又間隔了9年,中間橫亙了三年疫情。再次啟動的調查顯示出,人心在發生悄悄的變化。相信事在人為的比例越來越少,人們反而更相信能力和努力以外的因素在影響乃至決定著貧窮或還是富有。機會的不平等,社會經濟體製的不公平成為具有感知顯著性的貧窮主導因素。‍‍‍‍‍‍

這樣悄悄的人心變化會對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麵對貧窮,不同的歸因會影響人們采取不同的行動。內控型的歸因,人們更可能付諸努力,積極地試圖改變貧窮的處境;外控型的歸因,人們除了抱怨,則很少付出努力去改變。‍‍‍‍‍‍‍‍‍‍‍‍‍

這樣,社會經濟就可能陷入不同的循環漩渦之中。當人們更多地傾向於努力,那麽經濟就更可能向好,個人擺脫貧窮的概率也就越大。反之,當人們更多地傾向於抱怨而不是努力,那麽經濟就難以向好,個人擺脫貧窮也就越渺茫。當然,這僅限於社會大體公平的前提下。‍‍‍‍‍‍‍‍‍‍‍‍‍‍‍‍‍‍

如果人們感知到的不公平是真實存在的,那麽更多的人不僅會躺平,而且還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也就是說,當社會出現轉機,個人努力能夠奏效的時候,習得性無助的人們仍然會繼續躺平。‍‍‍

靜水潛流。

Headwater 發表評論於
這個BIG DATA CHINA,來自斯坦福。號稱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網站上吹噓和多少中國內地大學聯合,多少公司,多少非盈利組織
那個北大網頁空洞無內容。
可見這些中國問題研究的組織和編造的數據目的何在。
一方水土一瘋人 發表評論於
亂說,我手下的每一個五毛都是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個腳印,進到牢房,當上五毛的
清如許1 發表評論於
在前三輪(2004~2014)調查中,中國受訪者在回答人們為什麽會貧窮時,“缺乏能力”和“缺乏努力”均位於前三位。但是,在去年最新一輪的調查結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認為“缺乏能力”的下降到第六位;認為“缺乏努力”的下降到第五位。‍‍‍‍‍‍‍‍
~~~~~~~~~~~~~~~~~~~~~~~
這不明顯是說,缺乏能力者能坐上中國第一把交椅、並能指引世界發展的鮮活實例改變了人們的觀點嘛。如此結論用心何其毒也!
還是老李 發表評論於
習近平的“第三屆”,應該給了中國人第一個重重的打擊,讓人們開始對PRC的未來失去了信心。當然,我覺得絕大多數人隻是覺得習近平不好,並未看到本質問題。他們覺得替換掉習近平就會好起來。
無閑散人 發表評論於
和哈佛一起研究,這不是叛國嗎?
wenxuecity18 發表評論於
隻有五毛還唧唧歪歪,掙著掏糞錢,修補趙國事
叫啥好不好 發表評論於
不是趙家人就別扯淡了 老老實實做阿Q吧
量子糾結 發表評論於
混的不好是因為小學生思想沒有入魂。
beixuanlv 發表評論於
這就是包子不及臘肉的地方了。習的權力興許已經可以和毛比肩,但對人民的影響力還是差很多。毛澤東思想武裝了一代人,習思想對年輕人似乎沒多大影響,否則也不會有那麽多人選擇躺平
truth_hurts 發表評論於
從積極樂觀到消極悲觀,下一步就是不滿和反抗。
吃貨2001 發表評論於
普通人還在為一周40小時工作而遙不可及,別以為人工便宜就是好事,把底層卷的沒了活路,就會反噬,普遍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是其中一個體現。
Biao9919 發表評論於
明顯的人心的改變是從習近平上台這開始的,習近平統治中國13年來。無論國際環境變化,還是國內人心變化,都和他有直接關係
alextelltale 發表評論於
和躺平扯不上關係,就業機會充分,勞動就不會貧窮,就業機會不充分,機會是決定富裕與否的關鍵因素,在哪裏都一樣。
lio 發表評論於


隻要xx蛋還在一天,底層人民永遠沒有機會,更不可能有什麽公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