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蘋果與OpenAI“分道揚鑣”,紛紛放棄董事會席位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新智元導讀】已經與OpenAI合作多年的微軟,以及剛剛透露要加入董事會的蘋果,這兩天突然毫無征兆地宣布放棄董事會觀察員席位。難道OpenAI真的要終止合作、決定單飛了?

就在一周之前,蘋果還要讓自己的前營銷主管、Apple Fellow成員Phil Schiller以觀察員身份加入OpenAI董事會,得到與微軟平起平坐的地位。

結果一周之內,風雲突變。不僅蘋果撤回了「入群」決定,連微軟也宣布「退群」。

微軟在周二給OpenAI的一封信中通報了這個決定,並在備忘錄中寫道:

「在過去的八個月裏,我們見證了新成立的董事會取得重大進展,並對公司的方向充滿信心。我們作為董事會觀察員的有限角色已經不再必要。」

OpenAI給彭博新聞社的聲明也十分簡明而官方,並沒有對微軟和蘋果的「退群」行為作出任何評論:

「我們感謝微軟對董事會和公司方向的信心,期待繼續發展成功的合作夥伴關係。」

雖然能隱隱感受到微軟對於自己「有限角色」的不滿,但總體來說還算是非常體麵的「分手聲明」。

微軟和蘋果相繼退出後,OpenAI將不再為任何合作夥伴留有董事會觀察員席位。

雖然微軟退出了董事會,但並不意味著在和OpenAI「脫鉤」,畢竟130億美元的投資不能打水漂。微軟依舊是OpenAI的最大資方,持有49%的股份。

與微軟、蘋果結緣

微軟對OpenAI的投資早在2019年就已開始,但獲得董事會觀察員席位,還要追溯到去年的解雇風波。

奧特曼從被「驅逐」到重回公司隻用了短短4天時間,微軟雖然隻比整個世界「早一分鍾」獲知了解雇消息,但卻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

董事會官宣解雇後,微軟轉頭就宣布,聘請奧特曼以及聯合創始人Greg Brockman領導一個全新的研究部門。

微軟這種「力挺」的姿態,以及CEO納德拉本人對奧特曼的扶持,都在這場風波中起到了「定海神針」的效果。

奧特曼「回宮」重新掌權並改組董事會後,微軟隨之獲得了一個無投票權的觀察員席位,能夠隨時掌控OpenAI的發展動向,又不會因為施加過多影響而損害其獨立性。

曾經,微軟和OpenAI的結合被傳為佳話,是科技巨頭和初創公司攜手創新的典範。

OpenAI依賴微軟的雲服務,獲得昂貴且稀缺的算力資源,同時也能利用Azure平台推廣ChatGPT的API。

對OpenAI的投資也推動微軟在AI競賽中取得了領先地位,並能夠將GPT模型集成到Bing搜索、GitHub、Microsoft 365等一係列主力產品中。

OpenAI與蘋果的合作則較為晚近,而且隻停留在業務合作層麵,並沒有財務方麵的聯係。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董事會觀察員席位是兩家公司合作協議的一部分。早在6月,蘋果就官宣了在iPhone、iPad和Mac等一係列自家產品中提供ChatGPT服務。

董事會觀察員能夠出席會議,雖然無法投票或行使其他董事權利,但能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決策過程。

蘋果高管加入合作夥伴的董事會並不常見,又與老對頭微軟同席而坐,不知道又會產生多少drama劇情。

要知道,微軟和蘋果在AI和智能硬件方麵依舊是競爭對手,而且根據董事會製度,敏感會議可以強製要求觀察員退席。

反壟斷圍剿

但是,兩大合作夥伴如此突然地宣布「退群」,並不是簡單的因為擔心drama衝突,而是迫不得已,「棄車保帥」。

知情人士表示,微軟意識到其觀察員席位讓一些反壟斷官員感到不安,而這個「有限角色」的作用又是可有可無,因此決定果斷放棄。

事實上,從年初開始,包括微軟、蘋果在內科技巨頭們就已經被美國、歐盟、英國等各地的反壟斷機構盯上了。

監管機構擔心,這些大型公司的壟斷地位會阻礙AI技術的創新和廣泛應用,他們可能利用合作夥伴關係來保護自己「免受競爭」。

今年1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表示,正在廣泛調查大型科技公司與AI初創的合作關係,其中就包括微軟對OpenAI的投資,並質疑他們是否向反壟斷機構適時通報了與Inflection AI的交易。

幾個月之後,有知情人士表示,微軟在AI領域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引起了FTC的關注,並已經展開了單獨調查。

歐盟方麵,反壟斷執法機構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3月就向微軟、穀歌、Meta等公司發出了有關投資AI初創公司的質詢。

這輪調查中,他們也同樣把微軟對OpenAI的投資單獨挑了出來,提出後續問題,比如OpenAI獨家使用微軟技術的情況。

歐盟還從合並控製角度審查了此次合作,以確定微軟是否獲得了對OpenAI的持久控製。歐盟競爭專員Margrethe Vestager上個月表示,他們沒有得出肯定的結論,但承諾會進行持續監控。

英國監管機構也表示,會對微軟和OpenAI、亞馬遜和Anthropic等公司之間的合作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當初,微軟決定與OpenAI和Inflection AI這樣的初創公司合作時,沒有選擇簡單粗暴的收購,而是頂著「合作關係」的帽子打出一套投資+重新招聘+提供算力的組合拳,就是為了避人耳目,不引起反壟斷機構的注意。

但樹大招風,這些隱蔽措施沒能幫助微軟躲過反壟斷調查。

大型科技公司投資初創的熱潮

雖然「退出董事會」的舉動做足了姿態,但並不會影響到合作關係的本質,也很難對反壟斷調查起到正麵影響,似乎依舊是「隱蔽措施」的一部分。

一位熟悉相關事務的FTC官員表示,此舉「不太可能解決該機構的擔憂」。

彭博社的分析師在周三的一份報告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退出董事會並不能撼動這種密切的合作關係,而且FTC以及其他監管機構也都能看清這一點。

微軟和蘋果選擇退出OpenAI董事會可能是由於監管壓力,但我們並不認為此舉會削弱它們對OpenAI產品戰略的影響力或結束反壟斷調查。

從長遠來看,隨著需求的增加以及OpenAI在全球範圍內麵臨更多審查,我們認為AWS甚至穀歌等其他雲服務將成為OpenAI的首選。

——彭博社訴訟分析師JustinTeresi和技術分析師AnuragRana

目前來看,反壟斷調查與合作關係將繼續「雙線並行」。

Foxglove董事Cori Crider表示,他的律師事務所正在推動對兩家公司合作關係的進一步調查,他本人也做出了這樣的描述——

「微軟『放棄』OpenAI董事會席位,隻是棋盤上的又一個棋局。科技巨頭很清楚,他們正與反壟斷機構玩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OpenAI最近任命的CFO計劃組建第一個投資者關係團隊,將定期召開會議(與董事會分開),讓投資者和合作夥伴們了解公司進展情況。

OpenAI逐漸「走偏」

無怪監管機構對OpenAI的審查陣仗如此之大,自從搭上微軟這樣的科技巨頭之後,OpenAI的發展路徑就開始引起質疑。

2019年,恰好是得到微軟投資的時間點,頂著「非營利組織」光環出道4年的OpenAI轉型為混合架構,被稱為「利潤上限公司」(capped-profit company)。

公司的某些部門以營利為目的,但由非營利董事會控製,並承諾不超過上限的情況下向投資者支付其利潤的一部分,以期得到更多商業投資。

這種轉變被很多人視為對OpenAI創立初衷的背叛,包括最初創始人之一馬斯克。他甚至曾經向法院提起訴訟,指控OpenAI和奧特曼違反合同,濫用了他最初對公司的免稅捐贈。

這種混合架構的脆弱性已經在去年的「宮鬥風波」中展露無遺,而且奧特曼自己的野心也遠遠不止於此。

目前他本人不持有OpenAI的任何股份,也就是說,為這個前景無限的AI獨角獸勞心勞力,隻能拿到每年6.5美元的CEO固定工資。

目前這家明星初創的私募估值已經達到了860億美元,而且仍在快速增長。

從去年12月到今年6月的半年時間內,OpenAI的年化收入從16億美元增長到34億,翻了一倍不止。

根據The Information在6月14日的報道,奧特曼正在告知股東,考慮將OpenAI全麵轉變為營利企業,類似於Anthropic或xAI這樣的營利性福利公司。

如果轉型成功,奧特曼很有可能入股OpenAI,並為首次公開募股(IPO)鋪平道路,這也是微軟和許多投資者的心願。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