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比高考更殘酷?家長:如果她中考失利,我會更崩潰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6月,注定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月份。

高考、中考接踵而至,各地分數線逐漸公布,張雪峰的直播間裏擠滿了焦慮的家長和學生,社交媒體上,關於高考的熱搜一個又一個。

在巨大的討論聲浪中,有個現實卻被忽視:

中考,遠比高考更殘酷。

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是,如今的高考升學率,遠高於中考。

由於大學擴招,不少省份的大學錄取率超過了90%,但普高的升學率卻堪堪過50%。

剩下的50%,在世俗的眼光中,前路並不算光明平坦。

人人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實際上,這人生“決定性”的關卡,早已被推前3年了。

“好像青春迷茫了一下,人生就定型了”

在不少人心中,“職高”是和“差生”緊密相連的:

雖然全稱是職業高中,本質卻是叛逆學生收留所,一旦讀了職高,人生似乎就定型了,再也沒有成功的可能。

“不好好學習,以後隻能去職高”的警告流傳在每一個家庭,找上每個考得差、貪玩或者不合爸媽心意的孩子。

一種社會共識隨之誕生:

好學生自然能上高中,讀職高就是因為學生不努力。

但如果把職高生,稱為“班級20名以後的學生”呢?

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升入普高的學生比例約在50%至60%之間,在一些競爭激烈、生源龐大的地方,普職升學率五五開並不罕見,部分地區公辦高中的錄取率甚至低至37%。

剩下的同學,如果想要繼續讀書,隻有三個選擇:

出國,進民辦、私立,讀職高。

事實上,“保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政策的本意,也是為了利好學生:並非所有人都擅長學習,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學校教育,類型和特色不同,不存在高低好壞之分。

隻是關於職高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加上一直以來對學曆的精英崇拜,使得初衷良好的選擇性分流機製,現實中不自覺變成了道分水嶺:

“一流”的學生和失敗的學生。

做一流很難,但不能失敗,比起考個好大學,如何讓孩子考入高中才是眾多家長的最大目標。

彤彤今年小升初,但彤彤媽媽的擇校焦慮已經持續了2年。從3年級開始,家長們見麵聊天的內容從“你家孩子上了什麽興趣班”變成了“哪個初中的升學率比較高”。

家附近的初中教學質量一般,孩子要穩定在15名內才算穩妥,升學率好的初中如今則是一位難求:花5萬塊隻能說進去讀書,但能不能進實驗班還要看孩子成績,如果不行就要進70人的普通班。

最終彤彤媽媽還是決定讓她在家附近的初中就讀。

“她現在成績不錯,我盯緊一些應該沒什麽問題,孩子們根本不清楚這些問題,壓力都在家長身上。

“如果3年後她中考失利,我可能比她更崩潰。”

如果說小升初是轉動命運齒輪,中考則是一場關於努力的殘酷考核。

當中考把學生分成兩類時,大家時常忽略失敗了的學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及壓力。

看幾組數據:

2022年,北京中考滿分660分,650分就已經掉到全區2000名開外;

天津中考滿分800分,780分以上965人,660分以上占50%;

在寧波,滿分720,要考600分才能勉強上普高。

而金字塔頂端的人數仍在不斷增加。

2024年不少地區中考分數已出,有河北邯鄲的家長發現今年中考600分以上1.9萬,去年為1.5萬人,整整加了4000人。

錄取比例是固定的,競爭是激烈的,能改變的隻有學生和家長的“內卷度”。

補課成了家長們隱而不宣的共識。

成績靠前的學生繼續卷成績,每一分上都站滿了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而20名之後的學生在補課之餘,必須要做一道單選題:

主動去職高,還是放棄過半上課時間去當特長生,或是繼續拚命考普高。

選擇任何一個都是場豪賭,需要他們有麵對失敗的勇氣和重新站起來的能力。為了考上心儀高中,選擇複讀的人不在少數;一次次複讀卻依舊改變不了“不得不進職高”的命運者,也不在少數。

這些壓力、挫敗和打擊使得他們進入職高後,忍不住將失敗、偏見內化。

“我作業按時交,認真聽課,成績也不差,到了八年級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讀的話就真的要去讀職高,和那些不寫作業不聽課的‘壞學生們’走同一條路。

“我不知道我錯在哪一步,好像青春稍微迷茫一下,就要付出整個人生的代價。”

職高的孩子,抬頭就是天花板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係。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中高等職業學校1.12萬所,在校生超過2915萬人,近15年的入學人數總計超過1個億。

這1億人的生活,其實和普高學生並沒有太多區別:

他們的一天,也是滿滿的課程:從早上6:30到晚上9點,周一到周日,專業課、文化課、文史教育.....每個小時都很滿。

他們的校園生活,甚至比競爭激烈的普高更人性化一些。

考慮到他們學習的基礎和弱項,職高的文化課難度不會太高,而且考慮到學生們對學業的追求,在就業和求學兩大主方向上,不少學校會細分出“升學班”和“衝本班”,助力學生衝春季高考。

而想要學到更多技術的同學,可以報名就業班、3+2等,甚至不少學校給出了“包就業”、“包大專”的承諾。

脫離了應試教育的青春,本該比刷題的三年輕鬆自在很多,更何況他們有著對口的專業和工作,就業還有保障。

然而絕大多數職高生很難享受其中。

他們要麵對的不僅是分數,還要在更複雜的現實中思考如何打破自己命運的天花板。

對習慣努力學習的“乖”學生來說,在職高為什麽而學反而成了一個新難題。

高一時李華學習的勁頭很足,曾經班裏的20幾名,到了這裏能排進前10,甚至前5名,這無疑是種巨大的激勵。結果不過一學期,他就喪失了學習的興致。

對於還想衝擊本科的職高生來說,擺在麵前的是兩條路:跟普高生一樣參加夏季高考,或者參加部分省份專門為職高生設立的春季高考。

“但不管怎麽考,都挺失敗的。夏季考不過普高學生,春季考得最好也不過是普高看不上的末尾本科,突然覺得自己很可笑。”

想要通過考試打破命運天花板,重新回到“主流世界”,就要拿出不輸普高學生的努力和遠超普高學生的自製力。

這對成年人都是不小的挑戰,更別說是未成年人了。

我問了幾位在職高念書的學生,他們的上課的感受和李華很相似:開始很努力,但後麵變得麻木起來,每天在上課,但其實沒學到什麽,也說不清為什麽。

談及如今的職高生活,李華用得最多的詞是“沒意思”:學習沒意思,打遊戲也沒啥意思,玩手機也很無趣。

“同學中有少數人仍在努力學習,其餘的人要麽打電話聊天,要麽在課堂上睡覺。我們班很多同學會突然就走了,有些過段時間又回來了,繼續趴著睡覺,有些去打工了,到現在也沒回來。

“我有時候漫無目的地刷短視頻,抬頭放鬆的時候,感覺身上有腐爛的味道。”

在參加春季高考繼續學習之外,職高生另一個選項是就業。

2019年《中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報告》顯示,2019 年畢業的中職畢業生,48%繼續升學,49%直接就業。

而這49%的工種和薪資,卻並不理想。據《中國慈善家》報道顯示,近年來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於職業院校畢業生,他們在流水線做普工、在餐館當服務員、在遊樂場當導遊,整體來看,中職畢業生直接就業後,普遍拿到的工資在 2001 - 3000 元間。

這也使得不少職高生在18歲畢業那年,就改變了對社會的看法。

“我去實習工廠,流水線上多得是初中畢業的孩子、職校輟學的學生,還有我。除了苦笑不知道做什麽反應了。堅持3年拿到的畢業證沒有太大用處,早知現實如此,當初還不如在中考分流時就放棄讀書這條路。”

這似乎才是所謂“差生多、管理亂、學生又懶又不上進”的職高背後,真實的職高樣貌:

在一場人生考試失利後,職高生們很難找到努力的方向。

“以為自己可以重新來過,結果抬頭就是天花板。”

15歲和18歲,殊途同歸?

與李華不同,今年高考的梁明是中考時成功擠入高中的一位。

中考時他成績雖低於普高線,但梁明爸媽思慮頗久還是決定用錢為孩子砸一個高中文憑。“上私立高中雖然貴,起碼未來比較清晰。”

但他的高中生活並不算順利。高中的課程難度比初中高了好幾倍,為了留出充分的高三複習時間,幾乎所有的課程都在往前趕,原本文化課基礎就比較差的梁明整個高一都強烈感受到“這不是我該來的地方”。

為了彌補英語成績差,梁明的爸媽決定再加幾萬讓他學日語,參加小語種考試,可即便如此他依舊沒有改變“讀專科”的命運:高考成績300多,離本科線甚遠。

“我初中那麽努力,高中用盡渾身解數,結果撞邪一樣回到了原本的賽道上。我其實反而鬆了口氣,我時常感覺這3年是我偷來的,本不屬於我。”

15歲用微弱優勢分開的兩個人群,在18歲命運般重逢。

如此帶著些命運愚弄的故事不在少數,李華分享說自己的一個學長就在大專遇到了曾經的初中同學,而這似乎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在中國的學曆鄙視鏈裏,前麵如何排序眾說紛紜,但最後三位幾乎沒有改變:二本,職業本科,大專。

這三者幾乎覆蓋了80%的學生:2022年全國普通本科招生467.94萬人,職業本科招生7.63萬人,高職(專科)招生538.98萬人。而2022年全國報名人數為1193萬人。

近幾年,關於二本學生困境的討論越來越多,考公、考研成了他們的統一共識。走進一流大學,找到滿意的工作,過上體麵舒適的人生仍是他們心之所向。

還有一個未被關注的事實是,高考錄取的專科生數量其實比本科生多。

隻是在公共視野裏他們幾乎隱形,比起對二本學生的高關注,關於專科生的報道寥寥可數,且多與“實習亂象”聯係在一起。

〓抖音@馬浩卡布達

對專科生來說,本科二字有著絕對的誘惑力:專科和本科,一字之差,卻能敲開上千個企業的大門,擁有考研、考公的資格,對職高生們來說更是如此。

但用6年殺入了“主流世界”,這條路有多難不必多說,近幾年縮招的專升本更是讓無數大專生望而卻步。

每一個打破天花板的案例,都能成為職高生漫漫求學路上的燈光和激勵。

在和李華聊天時,我向他提起了最近在全國數學競賽中獲得第12名好成績的中專生薑萍,相對於外界的各種紛爭和討論,李華反而覺得沒必要大驚小怪。

“我們中專生也是正常人,隻是綜合成績沒那麽好罷了。我們也有我們擅長的東西。雖然不是人人都是薑萍,但中專裏麵有薑萍這樣的學生沒啥奇怪的。”

近幾年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度的升級,職高的社會地位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職高和普高之間,不再涇渭分明。

在福建、浙江、山東等多地高中都在探索職普融通,中職一年級時上普高課程,一年級結束時,選拔成績在前20%的學生到普高讀書。普高學生如果不適合高中課程,也可以通過指定考試,流動到職校。

專科和本科的關係,似乎也發生了巨大調轉。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本科學曆已不再是稀缺資源,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卻日益增長,因此國內多地新設職業本科高校定向培養較高層次人才,部分院校招生分數甚至高於一本線。

在就業難、35歲危機、裁員等壓力下,不少人開始“本升專”。在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學校近兩年招收“回爐”考取技術技能證書的本科及以上畢業生累計超過150人,其中不乏一些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

和李華聊天的最後,我問他還記得中考出成績時的心情嗎?

他說其實已經想不起太多了,“可能我爸媽對那個場景記憶更深刻吧。”

而關於明年即將到來的春季高考,他對自己的期待是”本科最好,專科也不錯。”比起大學,他更期待一個“能自給自足,賺錢養自己”的生活。

我與同時在操作“高考失利”選題的同事聊天,發現無論15歲、18歲時經曆的這兩個比天還大的考試,都會在22歲大學畢業之際變得麵目模糊。

22歲之後邁入更複雜的社會,人會發現學曆並非所有,生活其實沒有哪一個關口是“絕對無法挽回”的。

無論是18歲還是15歲那一年的考試,不過就是人生中一次普通考試罷了。

剛剛過去的考試,無論成敗,都已是過去。

未來還很長,你終會前程似錦。

(文中彤彤、李華、梁明均為化名)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