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推進"芯片外交":重塑全球供應鏈,減少對華依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菲尼克斯一家在建的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的工廠。台灣生產全球60%以上的芯片。

如果拜登政府能得償所願的話,更多的芯片將在得克薩斯州或亞利桑那州的工廠生產。

然後,這些芯片將被運往哥斯達黎加、越南或肯尼亞等合作夥伴國家進行最終組裝,之後送往世界各地,用於運行從冰箱到超級計算機的各種設備。

提到半導體,人們可能不會首先想到這些地方。但政府官員正試圖改變全球芯片供應鏈,並為此進行了緊張的談判。

該計劃的核心內容包括讓外國公司在美國投資芯片製造,並尋找其他國家建廠來完成剩下的工作。華盛頓的官員和研究人員稱其為新的“芯片外交”的一部分。

拜登政府認為,在美國生產更多這些電子設備的微型大腦有助於使美國更加繁榮和安全。拜登總統周五在接受ABC新聞采訪時誇耀了此番努力。他在采訪中說,他已經讓韓國投資數十億美元在美國生產芯片。

但該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正在美國境外展開,政府正努力與夥伴合作,確保在美國的投資更具持久性。

如果這一初步努力取得進展,可能有助於政府實現一些廣泛的戰略目標。它希望減弱涉及中國的安全擔憂,中國正在擴大自己的芯片製造業,同時對全球芯片技術中心台灣構成威脅。它還希望降低芯片供應鏈中斷的風險,這種風險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和烏克蘭戰爭期間變得明顯,兩起事件都使全球航運和製造業陷入動蕩。

拉明·托洛伊說,拜登總統最近頒布了在美國創造更多製造業就業機會的立法,包括《基礎設施法》和《芯片與科學法》,他之前所在部門的工作是其中的一項內容。

“我們的重點是盡最大努力擴大不同國家的能力,使這些全球供應鏈更具彈性,”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明·托洛伊說。托洛伊最近曾任美國國務院經濟和商業事務局助理國務卿,該部門在建立新供應鏈的外交努力中走在前沿。

政府的目標不僅是芯片,還包括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等綠色能源技術。到目前為止,中國是這些行業的最大參與者。

拜登及其助手表示,中國公司的主導地位不僅是國家安全問題,也是人權問題,因為一些製造活動發生在中國新疆。那裏的官員強迫一些穆斯林少數民族在工廠工作。

托洛伊說,在拜登執政的三年裏,美國吸引了3950億美元投資於半導體製造業,4050億美元投資於綠色技術和清潔能源的開發。

在美國投資這類製造業的許多公司總部都設在以科技產業聞名的亞洲國家——比如日本、韓國,以及台灣,還有歐洲。韓國芯片製造商SK海力士也是其中之一,該公司正在印第安納州建造一座耗資38億美元的工廠。國務院說,這個項目是該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有可能為該地區帶來1000多個就業機會。

上個月,國務卿布林肯在馬裏蘭州一個旨在鼓勵外國投資美國的會議上發表演講,提到了這個項目。他還強調,他希望拜登製定的立法能夠通過“使我們的公路、鐵路、寬帶和電網現代化”,吸引外國投資進入美國的高科技製造業。

他還說,這些政策努力旨在“加強供應鏈並使其多樣化,為國內製造業注入強勁動力,刺激從半導體到清潔能源等未來關鍵產業的發展”。

商務部也在加強芯片供應鏈的努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向研究、開發和製造芯片的公司和組織撥款500億美元。

2023年,商務部長雷蒙多與巴拿馬總統勞倫蒂諾·科爾蒂索討論巴拿馬城半導體供應鏈多樣化問題。

商務部長雷蒙多領導了一項對全球芯片供應鏈的深入研究,以確定漏洞,並與外國政府合作,討論增加海外投資的機會。

這個話題是雷蒙多今年春天訪問哥斯達黎加時的焦點,當時她會見了當地官員和英特爾的高管。英特爾在那裏有一家工廠。(今年1月,托洛伊在哥斯達黎加的一個半導體製造會議上發表了講話。)在訪問巴拿馬和泰國期間,她還討論了半導體供應鏈多元化問題。

但是,重塑全球供應鏈、減少對東亞的依賴將是一項挑戰。與預計中的美國工廠相比,東亞的芯片工廠提供了更多的尖端技術,有更多優秀的工程師,成本也更低。

全球60%以上的芯片和幾乎所有最先進的芯片都是台灣生產的,這些芯片用於電腦、智能手機和其他設備。

相比之下,據幾家公司估計,未來幾年,美國半導體行業可能麵臨高達9萬名工人的短缺。

中國、台灣、韓國和其他地方的政府也在大力補貼自己的芯片行業。

不過,美國數十億美元的新投資預計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全球供應鏈。根據半導體工業協會和波士頓谘詢集團5月的一份報告,到2032年,美國在全球芯片製造業中的份額預計將從目前的10%上升到14%。

韓國安森美半導體工廠。韓國政府正在積極補貼國內芯片產業。

一些政府官員采取了更具強製性的芯片外交形式,阻止中國研發基於美國技術的版本。這種做法的重點是說服少數幾個國家——尤其是日本和荷蘭——阻止企業向中國出售一些芯片製造工具。

美國商務部負責出口管製的部門負責人艾倫·埃斯特維茲上個月訪問了日本和荷蘭,試圖說服這些國家阻止企業向中國出售某些先進技術。

而托洛伊和助手們則飛往世界各地,尋找可能想要投資美國工業,並在美國建廠,形成供應鏈終端的國家和公司。托洛伊說,拜登最近頒布了在美國創造更多製造業就業機會的立法,包括《基礎設施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他的部門的工作也是其中的內容。

《芯片法案》包括每年為政府提供5億美元資金,用於建立安全的供應鏈和保護半導體技術。美國國務院利用這筆資金尋找發展供應鏈的國家。官員們正在組織對一係列國家的研究,以了解如何將基礎設施和勞動力提高到一定的標準,確保芯片組裝、包裝和運輸的順利進行。

目前參與該項目的國家有哥斯達黎加、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巴拿馬、菲律賓和越南。美國政府正在引入肯尼亞。

托洛伊說,在這條供應鏈的創建過程中,工作培訓是首要任務。他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討論了與海外機構合作開發培訓項目的問題。今年5月,他訪問了胡誌明市的越南國立大學。

關注中國的研究公司Datenna Inc.的董事總經理馬丁·拉瑟說,這種聯盟網絡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優勢。

他說,如果美國想自己包攬一切,成本將過於高昂。如果單打獨鬥,就等於沒有認清這樣一個現實——今天的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比幾十年前要廣泛得多,各國在芯片供應鏈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