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擴張的情報野:中國海外間諜案頻傳
文章來源: RFA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近半年來,美國、歐洲多國頻頻傳出遭中國間諜滲透事件。
近半年來,美國、歐洲多國頻頻傳出遭中國間諜滲透事件。專家分析,間諜行動一直以來都存在,但在創新技術大量集中在外國企業手中、北京在發展重點產業的壓力下,加大了中國海外間諜行動的需求。
美國軍方、情報單位、企業遭滲透
今年前六個月,美國司法部揭露至少六起中國間諜案,牽涉範圍涵蓋美國軍方、情報單位與重要企業。
1月8日,一名美國海軍士兵因為提供敏感軍事資訊給中國情報人員,被判處27個月徒刑。他竊取美國海軍作業安全、軍事訓練與演習、關鍵基礎建設等非公開資訊,在2021年8月至去年5月間獲得中方支付的1萬4866美元(約人民幣10萬8063元)賄款。
5月24日,一位71歲的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人員承認密謀搜集並提供美國國防資訊給中國情報部門。這位人士出生香港,爾後歸化成美國公民,1982年至1989年間在CIA工作。在上海市公安局情報人員要求下,即便已離開CIA,該人士2001年說服另一位仍在CIA服務、出生上海的親戚,提供中方大量美國國防機密文件。
此外,今年3月間,一名在美國科技公司穀歌(Google)擔任軟體工程師的中國籍員工被美國聯邦法院陪審團起訴。這名人士在穀歌服務期間,私下為希望在人工智能(AI)領域取得優勢的中國企業工作;他自穀歌竊取超過500個內含AI商業機密的擋案,並存至私人帳戶內。
另外,根據紐約布魯克林法院3月公布的一份投訴書,一位加拿大籍中國居民與一位中國籍共犯,密謀將美國一間著名電動車公司的商業機密外流。兩人在中國開了間公司,專門販賣從該間美企竊取到的汽車電池製造技術。
華盛頓智庫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安計劃旗下的未來實驗室資深研究員詹森(Benjamin
Jensen)向本台表示,有國家存在以來,就一直有間諜行動,許多國家都長期透過相關活動,來了解競爭國的意圖與能力,而此需求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擁有與美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及多國政府單位合作經驗的詹森解釋,由於目前大量創新技術集中在民間企業手中,從事間諜行動的需求變得更大。他說:“現代情報部門,不管是在中國或另一個國家,都麵臨要同時取得軍事與商業目標資訊的多個要求,以了解(目標)未來國防能力。”
但他指出,中國情況有一個特殊之處:“他們(中方)向來明顯主導產業政策,優先發展重點產業。這意味著,內部有額外激勵動機,要去外麵竊取智慧財產權,以遵循由國家主導的政策。”
2015年5月印製的《中國製造2025》共列出10個 “大力推動” 重點領域,要求
“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
去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一步提出要發展 “新質生產力”。專家分析, “新質生產力”
的新產業主要體現在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加大在歐洲多國的間諜活動
在歐洲大陸,近半年來也陸續傳出有多個國家逮捕中國間諜事件。
7月1日,挪威警方在奧斯陸加勒穆恩機場逮捕一名剛自中國返國的挪威籍男子,他涉嫌從事有利於中國的
“嚴重情報行動”。幾乎在同一時間,法國政府驅逐兩名在中國駐巴黎大使館內工作的間諜,他們曾試圖將一名政治異議人士遣返回國。
在德國,檢調單位4月23日表示,已逮捕一名右翼德國選擇黨(AfD)幕僚人員,他涉嫌將歐洲議會資料提供給中國情報單位,並幫忙監控在德國的異議人士;前一天,德國檢調才逮捕三名疑似中國間諜人員,他們涉嫌將敏感資訊交給中國,包括可以用來作為戰鬥艦艇引擎的設計。
同樣在4月,英國警方指控兩名男子替中國從事間諜行動,其中一人據報在英國國會擔任一位知名保守黨議員的研究人員。去年12月,比利時右翼弗拉芒利益黨(Vlaams
Belang)開除前參議員克雷爾曼(Frank Creyelman),他被揭發遭中國收買,幫北京當局監控歐洲。
英國前情報機構MI6行動與情報總監英科斯特(Nigel
Inkster)在今年4月對《金融時報》指出,中國在近年來加大了間諜活動,但是西方情報機構也更具識別這些活動的能力。“相較於美國,中國情報部門在歐洲一直沒有那麽活躍,不過隨著歐洲對中國態度日漸強硬,
我們可以預期看到更多...影響戰”。
在歐洲大陸,近半年來也陸續傳出有多個國家逮捕中國間諜事件。
網絡間諜行動猖獗
中國的間諜行動近年來利用黑客技術,快速拓展到了網絡領域。
美國智庫 “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數據科學家、網絡戰專家哈森拉特(Chad
Heitzenrater)表示,在今日,網絡已成為傳統間諜工具箱內的一部分。
哈森拉特告訴本台:“如果你是情報機構,網絡現在是另一個工具,能提供你一堆傳統間諜手法可能無法提供的東西。你不必然需要在特定領域安插間諜,就能遠距做很多事,且能保有匿名性、完成多起案件,速度與規模也更大。”
今年3月,美國司法部起訴中國黑客組織 “高級長期威脅31”
(APT31)的七名成員。據調查,該組織過去14年來,鎖定美國與外國政治官員、異議人士和企業,協助中國政府推進經濟間諜與外國情搜目標。
此外,今年2月,荷蘭政府發現,由中國政府資助的黑客去年成功入侵荷蘭軍事網絡。荷蘭軍情單位6月10日進一步表示,中國網絡間諜行動規模比起初認為的廣泛,有多個西方國家政府與國防企業遭鎖定,短短幾個月全球就至少有2萬人受害。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裏斯·雷(Christopher Wray)1月底出席眾議院 “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
聽證會時曾表示,中國積極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以在經濟與軍事上取得優勢,包括透過不道德網絡手段和傳統間諜手法。
他透露,中國黑客計劃規模比所有主要國家加起來還龐大,中國黑客人數與FBI網絡專家人數相差懸殊,比例為50比1。“我不想讓今天觀看這場聽證會的民眾認為,我們無法保護自己。但我希望美國人民知道,我們不能再擱置處理這個危險。”
西方國家如何自保?
若想降低遭間諜入侵風險,哈森拉特認為,不能光仰賴偵測、移除威脅等 “反應性”
做法,而是需要采取主動性措施。他建議,各國政府應共同製定一套行為準則,建立一個能讓各方受益的生態係,並與產業界合作。
詹森則提到,美國目前缺乏補助中小型企業添購網絡安全軟件的製度,這些企業可能擁有具前瞻性的技術或點子,卻沒有足夠經費建立完善保護機製。
他解釋:“若你是中共外包或直接控製的黑客,你隻是每家每戶查看,看哪一家的門能打開。一旦你發現這家門上鎖,或是裏麵有狗在叫,你就不會浪費你的時間,因為外麵目標還一堆。同樣的邏輯,我們需要建立政策架構支持中小企業、學術機構,那些正在創造經濟成長、繁榮和新主意靈感的地方。大企業付得起這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