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製統一門店招牌的城市,不如學學廣州地鐵?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個人也可以在地鐵站投放廣告了?近日,廣州地鐵出現生日祝福、相親信息、求職簡曆等各式個人廣告內容,被網友戲稱是“大型整活現場”,相關話題衝上社交平台熱搜,引發關注。

據廣州地鐵傳媒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個人廣告目前主要的投放類型有生日祝福、婚慶、個人展示、家庭親子、交友活動、寵物、明星應援等。網友們對廣州地鐵的這一改變反響熱烈,紛紛在評論區表達支持。

吳女士為其丈夫投放的生日廣告。來源:微信公眾號“南方新聞網”

實際上,媒體調查發現,能在地鐵投放個人廣告並不隻是廣州的“專屬”,北京、合肥、鄭州、成都等多地的地鐵企業都推出了類似的“新業務”,向個人投放地鐵廣告敞開了大門。

很顯然,相比於那些讓很多人“審美疲勞”的商業廣告,這些個人廣告的內容更個性化,也更具生活氣息,讓人耳目一新,不僅滿足了一些個人化的需求,也為一些市民沉悶的通勤之路增加了一絲片刻的輕鬆和樂趣。所以,它能夠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受到關注和歡迎,並不讓人意外。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接地氣的、開放的方式,也拉近了地鐵管理方與市民的距離,甚至在重新構建雙方的關係。

過去,麵對清一色的商業廣告,乘客隻是被動的觀看者,但現在這些廣告位向個人開放後,意味著乘客同樣可以成為廣告內容的發布者,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對地鐵廣告內容甚至風格的“決定權”。

同時,對個人來講,有機會借助地鐵站這樣的公共空間實現個人的某些想法和需求,這也預示著地鐵站作為公共空間被賦予了新的功能。

在此角度來說,這的確算得上是一種管理思維的突破和創新,值得更多城市效仿。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城市的地鐵開始開放個人廣告位,背後也不無商業邏輯的驅動。以廣州地鐵為例,2023年廣州地鐵歸母淨利潤減少了8.2億元,僅有0.2億元。而截至5月23日,全國已公布2023年財報的29家地鐵集團/軌道交通集團中,25家營收上升,但有17家利潤下滑。

在全國絕大部分地鐵企業仍主要依靠巨額補貼運轉的情況下,開放個人廣告位,其實也是一種增加營收的嚐試。盡管相比商業廣告,它的規模不大,但總歸是打開了一個新的增量空間。

這其實也對刺激消費不無啟示。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各方都在大力提振內需的大背景下,如此受到社會好評並取得積極的市場回報的創新嚐試,再次說明一點,社會管理越人性化,社會氛圍越寬鬆、包容,越利於刺激消費、創造更多的消費點。

來源:微信公眾號“南方新聞網”

要知道,之前絕大部分人可能都不會想到以個人名義在地鐵站刊登廣告,但如廣州地鐵個人廣告的受歡迎所示,一旦規則允許了,相應的被抑製的潛在需求就有可能會被激活、釋放出來。

這樣的邏輯,放在其他很多領域也同樣成立。道理再樸素不過——消費創新,需要以一定的社會空間和包容為前提;條條框框過多的社會,並不利於消費模式、消費業態和場景等的創新。

這種管理思維上的突破,與一些仍舊存在的“僵化”管理行為形成了鮮明對比。比如,就在上個月,一家“包子鋪老板申請近10次未能辦下店招”、河南焦作博愛縣數十家商鋪招牌因為未“統一”而被砸的現象就引發了爭議。

地鐵開放個人廣告的受歡迎與商鋪店招被嚴管的背後,有著內在的同一性:社會需要推崇多樣性,社會管理就應該把“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落到實處,給予個性化的需求和創新更多的空間和尊重,少一些不必要的幹預。

這兩種情形所引發的截然不同的“輿情”,其所傳遞出的信號,也希望被更多地方的管理者所讀懂。

廣州地鐵此番因為開放個人廣告投放而受到輿論一致好評,甚至不少網友將它與一座城市的開放、包容聯係起來,這對當下很多謀求“出圈”的城市來說,同樣不無啟示意義。

很多時候,相比刻意的營銷,人們對一座城市的好感,或者說一座城市的“品質”,可能更容易在不經意的細節中所建立或體現出來。

明白這一點,與其花大力氣專門去營銷,不如多把精力放在日常的城市管理的優化之中去,持續提升城市管理的人性化水平,以及開放度、包容度。

當前,受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很多領域的社會管理模式、方式,都在經曆,或必將經曆新的重塑,有一些也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但隻要是堅持了正確的方向,社會就會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