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鴨先知…體製內的朋友,為何都消失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也不知道是我的錯覺,還是真的如此。最近幾年我發現,我微信上的體製內的朋友,都“消失”了。這個消失不是肉體消失,而是聲音聽不到了。

有幾個是進去踩縫紉機了,其的大部分,幾乎不發朋友圈,偶爾幾條也都是分享一下人民日報、新華社之類的大事。

而且打開頭像一看,大多設置了三天可見,有的幹脆就關閉了。微博更是不可能。

記得以前不是這樣。至少在五六年前,或者再遠一點十年前,微信、微博,甚至博客,剛出來一會,他們的發言、動態非常熱鬧。許多微信朋友圈、微博點評都很犀利。

我也是那時候才注意到:哎呀,原來他們也是人,也有繽紛的生活啊。許多我不敢說,想不到的話,體製內的高手都說出來了。

但最近幾年,他們幾乎都閉嘴了。偶爾發幾個,也不過是花花草草,連曬孩子的都少了。

二、原因何在?可能是規矩嚴了。社交媒體剛出來那會,管理規定還沒跟上,一新鮮大家都去玩了。現在規矩多了,幹脆就不發了。

謹言慎行、低調不炫富、不炫才,是前輩諄諄告誡的生存之道。

可能我的朋友圈裏的那些體製內朋友,那是跟我一樣也都在二十出頭,還是愣頭青,所以才活躍。現在都三四十了,也一樣要升遷,要養家,被打磨的沒脾氣了。



體製內不比企業,紀律、規矩要求多得多,也高得多。聽說到了一定級別,社交媒體的賬戶,如果是有一定粉絲量了,都要報備。

曾經聽說一個朋友,就是在朋友圈裏“妄言”新聞大事,被單位領導叫去談話了,告訴他要守規矩,要成熟,於是後來就再也不發了。

可能是懂了社會風氣的變化。

記得大約十來年前,意見領袖、公共知識分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南方周末、新京報這些是熱門詞匯,許多都市報還開有大版麵的時評專欄,明星也在博客、微博上熱鬧。

現在風氣變化,公知成了貶義詞,行走的50萬又出來了。上微博看看,當年嘴巴大、肆無忌憚,因言論惹動一江春水的那些明星,現在都是工作室發發廣告、通稿了,敷衍得很。



體製內的人不傻,他們春江水暖鴨先知,也跟著變了。我看好些人的朋友圈動態,最多就是分享一下本單位的新聞,還一般都是那種官方的通稿。那些稍微“負麵”一點的輿情新聞,幾乎不會發。

想起一件事,以前有個朋友曬開車出遊、帶娃餐廳慶祝生日的照片動態,被人盯上了,指“這是炫富”“想想還有多少老百姓生活不易”,鬧了一陣是非,於是就再也不發了。

有幾次參加聚會,有人拍照,都會有“懂事”的體製內人出來提醒,拍照可以,但絕對不要發朋友圈、發微博,免得惹麻煩。

三、我納悶的是,那些體製內的朋友“消失”了,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上不談時事,是真的沒想法了嗎?

好像也不是。

有趣的是,我認識的幾個人,一般都有2個甚至3個手機、微信,公私分明。

一個隻用來工作上,加的都是同事,這個朋友圈隻發發工作動態,絕對不涉私事。另一個則是私人的,會發不少分組可見的動態、體會。

至於微博嗎,幾乎人人都有,都會從上麵獲取信息,但絕對不會告訴同事,我的微博是多少,歡迎關注。

不少人好像都主動戴上了麵具,分裂得很。

麵具之外,公事公辦,客客氣氣,冷冷清清,言簡意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淡淡地保持距離、分寸。

麵具之下,國家大事、前途未來、家長裏短、讀書心得、老婆孩子,依然熱心精彩。隻不過用“匿名”“屏蔽”,用“分組可見”,那一層麵具,隔開了兩個世界。

我也不知道這是好,是壞。

這些都是我留意到的,當然我的朋友圈比較小,樣本量不夠大。所以也不知道是一己的錯覺,還真的是有這個“消失”的新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