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老師擦了一個學期的黑板後,我通過了考研麵試”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信息差”已然成了長盛不衰的流量密碼。

點開B站,首頁掛著“25考研信息差救命視頻”。刷抖音,冒出來的是“聰明的大學生已經在吃信息差紅利了”。打開小紅書,看到的是“信息差直接決定了你和同齡人之間的差距”。

算法精準擊中隨時擔心落後的大學生們,他們收藏各種經驗、課程,關注學長學姐或者培訓機構的各種賬號。為了走出信息閉塞的困境,他們還主動搭人脈、知世故,尋求“向上社交”。然而盡管如此,他們依舊逃不開時刻緊繃的焦慮情緒。

01

當代大學生吃夠了信息差的虧

大學生對於信息差的恐懼從報誌願階段就開始了。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在2013年發起的一項超萬人參加的調查顯示,67.9%的人承認自己在高考完報誌願時是“盲目的”。71.2%的人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選擇一次專業。至於盲目選專業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高中階段隻注重學習,社會信息閉塞”。2022年,智聯招聘的問卷調查數據依舊顯示,認為自己誌願填報“很成功”的職場人數占比僅為3.4%。

正是為了“不走錯路”“打好手裏僅有的爛牌”,千千萬萬自認為“家裏沒錢沒人脈”的普通學生捧紅了張雪峰,跟著他填誌願。

然而選對學校和專業並不能保證之後的人生一路向上,進入大學之後,信息差的重要性才更加體現出來。

在小紅書搜索“大學生信息差”,隨便就能發現幾十篇點讚過萬的熱門筆記,每一篇都在向大學生強調信息差有多重要:“大一就打破信息差的人拿到國家獎學金、上岸985研究生,而隻知道埋頭努力的人研究生落榜、秋招求職碰壁”。“別人大一大二就為保研做準備,為畢業進體製內搜集信息,你還在瑪卡巴卡,到了大四才到處找工作、錯過應屆生身份......”

圖源 |小紅書

我們根據熱度較高的筆記總結出一份“大學生需要打破的信息差清單”,不僅考公考編、考研保研需要“打破信息繭房”,評獎學金、入黨、考證、甚至租房、旅遊、處理人際關係等場景都需要破除信息差,可謂覆蓋了大學生活的方方麵麵。

為了論證信息差的重要性,不少博主在筆記裏展示了自己堪稱“模板”的大學生活。例如有博主寫道:“大一,我找到崇拜的學長學姐,1:1模仿他們,成為專業第一。大二,我知道了學業保研、行政保研、支教保研等捷徑,最終保研名校。”“讀研三年做了9段實習,研二拿到年薪30萬的offer”。

除此之外,這些高讚筆記大多還一並附上各種信息渠道、學習資源。比如有博主總結出“普通人進體製的19次機會”,即一年中19次編製考試的時間線;有博主分享考研、寫論文、在線學習的相關網站;還有以“過來人”的口吻建議大學生“改變認知,向上社交,大膽嚐試”。

02

大學生也要“向上社交、搭建人脈”

為了打破信息差,“向上社交”這條職場金句也被寫進了當代普通大學生的生存指南。

首先,要與優秀的學長學姐打好關係。比如考研這場信息戰,“當你身邊的人無法提供任何有效信息時,你的潛在競爭者們卻在學長學姐的幫助下獲得了大量內部信息”。

其次,要在老師麵前混眼熟。“輔導員,任課老師等等都要混,每次上課做第一排,積極回答問題,引起老師的注意”。“選班委,入黨,積極分子等等都會對你有利”。

為了吸引老師注意,不僅要在課堂上爭取眼神交流,在下課後問問題,還要主動發現老師的需求,幫老師開電腦、擦黑板。隻有這樣,才能“被老師追著喂資源”。

“學長學姐也好,輔導員老師也好,他們也願意把機會和資源給熟悉的同學,如果你不向上社交,他們怎麽熟悉你”。

圖源 |小紅書

最後,還要利用好導師資源。導師才是大學生的“社交天花板”,導師“通常擁有豐富的社交資源和人脈”“在科研、保研、留學申請、工作實習等等方麵,有導師幫助真的領先別人太多”。

通過“大學生向上社交”話題下的高讚筆記,我們也整理出一份“大學生向上社交指南”。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真誠”和“嘴甜”,“有禮貌,會感恩,每次谘詢以感謝or誇讚結尾”。還要嚐試尋找各種機會,創造與厲害的人接觸的契機。甚至還要有“知識付費意識”“不把學長學姐的幫助當做理所應當”“自己能查到的信息絕不占用別人的時間”。

盡管人人都知道“向上社交”可以抄近路、走捷徑,但真能在現實中實踐它的大學生終究隻是少數。“社恐”才符合多數大學生的真實麵目。

2023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2001名青年的調查顯示,超六成青年人認為自己有社交障礙,40.3%的受訪者會主動回避社交,而回避社交的最主要原因,正在於“當下一些社交逐漸變味,目的性強”。

單純以“向上”為目的的社交,必然讓自己為社交所累。

03

逃不開的信息焦慮

在上述筆記的評論區,有人在羨慕“別人的大學生活”,有人在感慨“看了之後覺得大學基本上白上了”“要是大一的時候就知道這些,或許一切都會不一樣”。也有人認為這些內容隻會讓人“越看越焦慮”“收藏之後基本不會再看”“大概率販賣焦慮加賣課,所以有選擇的信吧”。

網絡上的一篇篇筆記,記錄下的終究是別人的二手生活。放下手機回到現實,還是要跟作為普通人的自己和解。

自媒體Take It Eeeeeasy調查了00後對“變得優秀”的看法,740人中約一半認為“隻要努力,我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另外一半則接受了自己是普通的大多數。

這份調查還顯示,每天上網時間越長的00後,心態樂觀的比例越低,迷茫的比例越高。

當一名大學生刷到別人分享學習資料,他感到的也許不是欣喜,而是兩相對比之下,自己什麽都沒學到的壓力。當一名大學生刷到就業招聘信息,他感知到的不一定是機會,也許是自己尚未做好準備的迷茫。

當“信息差”三個字被一次次傳播和渲染,所有人都在懷疑自己漏掉了什麽,錯過了什麽。焦慮於獲取各種信息、渠道、資源、人脈,可是總有人擁有的比你更多。

在一份基於8所高校498位學生問卷調查數據的學術研究中,絕大部分大學生都處於中高信息焦慮水平。

其中性別和學曆還會帶來顯著的焦慮程度差異。女生的信息焦慮程度高於男生,研究生的信息焦慮程度高於本科生。

研究者認為,女性更敏感,更容易注意到“超載”的劣質信息,而且在麵對不同觀點的信息時,更容易陷入糾結。而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差異來自獲取信息的難度不同,研究生以“自學”為主,對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

作為大學生,向往優秀無可厚非,但人生沒有千篇一律的模板。

通過自己的努力打破信息差、向上社交、跨越階級的逆襲故事看起來很美,但背後可能隻是培訓機構精心策劃的各類賣課套餐。

一進大學就被焦慮裹挾,被各種“優秀”晃得睜不開眼睛,然而真正踏入社會就會發現,“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所謂優秀可能隻是被構築的精致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