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劇不吃曆史紅利就不會拍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追風者》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的電視劇,畢竟央視的劇,各路營銷號都動起來了。但是在裏麵引用的詩詞名句這一塊,很少有人講到它的點睛作用和bug。

1、

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革命者來。

這句話是魏若來在接受沈圖南麵試的時候,沈圖南說,魏若來接口的話。

這句話呢,是孫中山先生說的,寫在黃埔軍校的門聯上。

這也是沈圖南和魏若來對理想追求的寫照。

讀來蕩氣回腸,特別有理想氣質。

很可惜的是,電視劇裏多次在國民黨貪贓枉法的時候可以特寫孫中山先生的照片,意思就是告訴觀眾:

你看看這群二貨,對得起孫中山先生的寄語嗎?

唯二記住這句話的兩個人,最後都被國民黨推向了共產黨。

這也是這部《追風者》表達的核心:?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並沒有繼承先生的遺誌為國為民,三民主義是好的,但是官員卻以理想愚弄忠臣,國民黨不是亡於共產黨,而是亡於腐敗。

關於國民黨因為腐敗而導致自身的衰亡這一點,全劇表達得很成功。

沈圖南一心為國,結果卻淪為四大家族內鬥的工具,蔣介石明明知道身邊環繞的都是利益集團,卻不作為,心裏完全沒有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半點影子。

債券案和假幣案讓沈圖南的信仰破滅,進入蘇區看到共產黨為老百姓謀福利的現況,最終讓他從國民黨走向了共產黨。

沈圖南雖然不是官配男主,但勝似男主,他的人物塑造、轉變和演技,完美詮釋了全劇的意圖。

2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

這句話本是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裏寫的。

原文如下: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穀,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這段話現在經常被引用,也在《經典詠流傳》中被傳唱,每每念到,都讓人覺得熱血沸騰。

這是也魏若來在麵對沈圖南的麵試中說的話。

表達了魏若來的一腔報國熱情。

正是有這樣的熱情,他被沈圖南賞識,成為上海金融界一顆即將冉冉升起的明星。

但是,時不與我。

不是他不行,是國民黨製造的這個時代機遇不行。

魏若來不願意做一個閉著眼睛同流合汙的人,他無法像沈圖南一樣圓滑,明知道國民黨高層中飽私囊而假裝不知情。

從汙泥中成長的普通人魏若來,來自江西農村的魏若來,他明白黃包車兄弟們的命也是命。

雖然,在央行收拾私有銀行時,表現出了成長和可造之材,但是在大是大非麵前,他毅然決然選擇了離開沈圖南,思考自己要選擇怎樣的未來。

這個角色的光環比《叛逆者》的男主角要大。

老實說,王一博的演技沒有完全撐起這個角色,影響了這部劇變得更好,但是,最大的責任,還是編劇。

在前期有血有肉的魏若來,到了蘇區以後,就變成了樣板戲裏的工具人。

基本上都是一顆紅心跟黨走,沒有任何角色魅力。

出場就是,我懂,我知道,我開掛,我萬能。

導致電視劇後三集相比前三十五集差了一個檔次。

我們拍諜戰劇已經是老法師了,同質化的劇情非常多,這幾年出圈的除了《黎明之前》就是 《叛逆者》,電影也就是《風聲》,聽說《追風者》要出第二部,希望也能善始善終。

3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糞土當年萬戶侯。?

這是第17集林樵鬆看到魏若來跟漢斯喝酒的時候,在門口偷窺時,充滿神往地回憶自己當年在黃埔軍校的讀書歲月時念的。

問題是,這是毛主席1925年寫的詩詞。

全文如下: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③,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林樵鬆是什麽人?

黃埔出身,教官通共,導致他被牽連一直不得升職,被外放到上海。

他滿心地恨意要殺光所有的共黨,而毛主席,在電視劇開頭的1930年,就已經是紅一方麵軍的政委,蔣介石要繳匪,他就是蔣介石眼裏的土匪頭子。

林樵鬆念出毛主席的詩詞,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是實屬編劇欠考慮了。

他完全可以讓林樵鬆念一句“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將來自己功成名就,一定要再回到南京跟同學們頂峰相見。

這個bug太明顯。

4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這句話是魏若不願意跟誰沈圖南做那個難得糊塗的官員,而要揭露金融黑幕,為還被汙蔑的黃包車夫的真相,讓老百姓看清國民黨從根子上爛透了的真相時,說的話。

這句話來自林則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當時林則徐虎門銷煙利國利民,卻被英國視為開戰借口,清政府不但不維護他,反而讓他當背鍋俠,發配新疆,林則徐奔赴伊犁之前憤而寫下此詩,其中這兩句傳位千古名句。

其實沈圖南和林則徐的情況對比是很相似的。

沈圖南一力為國籌錢,一為百姓生計,二為富國強兵,毫無二心,但是,阻斷了四大家族中飽私囊,影響了他們荼毒百姓,最終還是要被利用成為背鍋俠。

他力主央行,結果央行在老百姓眼裏名聲臭淨。

其實,此時憤怒的應該是他,但是,結果憤怒的是魏若來。

可見,沈圖南比魏若來,確實多一分官場的圓滑和忍辱負重的自覺。

他還有一分天真,覺得自己要為大局著想,國家的形象不能垮,老百姓還有指望政府來保護。

但是,魏若來就已經了然,國民黨從根上已經爛掉了,這樣的政府,處處與民爭利,給民設圈套,你怎麽還能指望它能救民於水火?

魏若來毅然決然拋棄了這條路。

而沈圖南則用自己的經曆證明了什麽叫:

如果路是錯的,走得越快受傷越多。

兩位心懷大家的人,都沒有在大是大非麵前珍惜自己,最終還是殊路同歸,在大結局的上海交易所喜相逢。

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句話大家很熟悉了,這是毛主席在1930年在大家士氣低迷,懷疑紅軍是否能挺過去的時候,在信裏寫的話,給了紅軍極大的信心和鼓舞。

這也是沈近真在麵對沈圖男發現自己是共產黨之後,大義凜然地說出的話。

這一段建議大家細看,是李沁的演技高光。

這個劇的導演拍別的一般,但是拍吵架都很不錯。

無論是魏若來跟沈圖南吵,還是沈近真跟沈圖南吵,都拍得火花四濺,是理想跟理想的碰撞。

沈近真激烈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跟哥哥大吵一架,甚至願意以此明智,最終,沈圖南還是因為兄妹之情放走了沈近真。

他們沒有等到革命勝利的時候再見,但是,沈圖南在從國民黨走向共產黨的路上,絕對受到了沈近真的影響,這大概就是主席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整部電視劇的高光時刻,基本上都是信仰的極致表現和碰撞,其實也說明了導演的功力很有限。

因為,

感動觀眾的,不是導演拍攝的劇情,而是真實的信仰本身。

這是電視劇在吃曆史的紅利。

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如今的幸福,確實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看電視劇的時候,每每到了有人犧牲,觀眾會自動連接曆史,而為犧牲感動,卻不是被劇情觸動。

這大概就是《追風者》導演功力不如《黎明之前》和《叛逆者》的地方。

對於觀眾而言,希望能在一大堆同質化的諜戰劇裏看到真正的有趣的電視劇,而不是曆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