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買後付製造假象 部分美國人不知不覺背幽靈債務

先買後付製造假象 部分美國人不知不覺背幽靈債務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消費方式在美國愈趨流行,民眾無需信用卡也可分期購物。但聯邦儲備銀行最新研究發現,頻繁使用這種支付方式的人,通常都正在麵對財務困難,大部分更會一年如此結賬5次或以上。

CNN報道,聯邦儲備銀行研究人員在《自由街經濟》(Liberty Street Economics)博客文章中寫道,在過去一年曾被拒絕信貸申請或拖欠貸款、信用評分通常低於620分的“財務脆弱人士”,他們一年中多次使用“先買後付”的可能性,是其他財務穩定人士的3倍多。

研究人員去年秋季已經發現,處於財務困境和信貸需求最大的人群,是“先買後付”計劃的主要使用者,占整體用戶群接近1/3。最新發表的文章主要利用去年10月收集的數據,結果發現幾乎有60%“財務脆弱”的“先買後付”消費者,一年會如此分期付款5次或以上,近30%一年會進行10次或以上類似交易。相比之下,財務穩定人士的相關比例僅分別略高於20%和10%。

信用卡分期付款需要支付利息,“先買後付”卻強調購物時不用支付全額,甚至可以將費用分成數期攤還,除非逾期還款,否則消費者無需繳付利息或其他費用。在這種優惠之下,“先買後付”在後疫情時代乘勢崛起,不少人都會用來買家具、糧油雜貨、音樂會門票、外賣,甚至去旅行,這種付費方式也變身最火的金融科技產業之一。服務商也主張,“先買後付”是傳統信貸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替代方案,能夠讓人們“順利完成”一些交易,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預算。

然而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無需信用卡也可分期還款的服務,使用者通常是有財務困難的家庭。如果沒有“先買後付”,低收入民眾可能難以負擔各類消費,但有了“先買後付”,他們就可以頻繁地小額消費,以另類分期貸款應付各項生活所需。

聯邦儲備銀行數據顯示,超過62%“財務脆弱人士”會使用“先買後付”購買250元以下的商品,其他人的比例隻有43.6%,財務狀況穩健的人通常會以“先買後付”進行大額消費,例如有17.3%會用來購買1750至2000元之間的商品,願意如此消費的“財務脆弱人士”隻有4.9%。

經濟學家和消費倡議者都對“先買後付”方式感到擔憂,認為在缺乏數據、透明度和正式監管的情況下,外界難以知道及追蹤消費者到底背負多少額外債務。有經濟學家和研究人員也指,消費者可能會累積多筆“先買後付”貸款,然後用信用卡支付這些費用。

富國銀行(Wells Fargo)經濟師奎恩蘭(Tim Quinlan)去年底曾經形容,這類先買後付的貸款如同“幽靈債務”,理由是消費者知道能夠分期付款後,容易令消費者產生假象,甚至高估自己的負擔能力,漸漸變成過度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先買後付”無論是信貸產品還是付款安排,消費者實際上都在“寅吃卯糧”,可是全美現時還沒有中央機構監管,而“幽靈債務”的增長可能意味家庭總債務水平,其實高於由聯邦儲備銀行完成的傳統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