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我女兒在非洲上學:與其精細化培養脆弱一代 不如放養…

我女兒在非洲上學:與其精細化培養脆弱一代 不如放養…

文章來源: 外灘教育 於 2023-12-04 14:34:1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前些年引發過熱切討論。倘若要再續集,外灘君提議,不如用一集拍拍非洲。

有人立刻要問,非洲這麽“落後”的地方,有什麽好拍的?

有此想法,還真不是心血來潮。不久前,我們結識了一位定居南非20年的媽媽Jessica。

Jessica性格滿是北方人的直爽,撥通她電話時,大洋彼岸傳來包餃子的聲音:“咱們隨便聊,我繼續包。”話匣子打開,南非的教育趣聞一個接著一個,充滿了畫麵感。

Jessica和先生老家在呼和浩特,皆是年輕時因學業工作,與南非結緣。他們愛情的結晶,女兒“玉米”在南非出生、上學。對於Jessica來說,南非儼然已是第二個家。

玉米

6歲的小玉米“靜若處子”時,是個齊劉海、圓臉、大眼睛的萌娃;當然,多數時候她的狀態是“動如脫兔”:

幾米高的樹蹭蹭爬上去,喜歡把自己掛樹上,吃三明治、喝下午茶、看風景;

公園裏隨處可見的吊杠,玉米可以左右手交替,輕鬆自如地從左爬到右;

跟非洲的各種大小動物做朋友……

當很多家長在發愁周末帶孩子去哪兒時,小玉米的童年以整個南非為“牧場”,在汗水、泥土以及野生動物的陪伴中,茁壯身體,滋養心靈。

非洲的教育,真可謂“生猛”,與如今愈發精細化的養育模式截然相反。

不過,這種養育之道也並非憑空而來。Jessica坦言自己其實也是在國內傳統的教育體係下長大,如今的很多理念做法,一半是到了南非後“入鄉隨俗”,一半是為人父母後跟著孩子一起學習,認知一步步提升與改變。

如今中國人遍布世界各個角落——教育的場景也許多種多樣,但背後所折射的原理卻又極相通。不妨,聽聽生活在南非的這個中國小家庭的心得。

*為方便閱讀,行文以Jessica媽媽第一人稱視角展開。

南非不差,但兩極分化

我來南非是2003年,高中畢業後。起因是家裏有親戚在南非做生意,說這裏還不錯。

當時其實已經高考完了,考得還可以,但是年輕嘛,想著有機會就到外邊看看,所以我決定來南非。

到了之後,先讀了一年語言學校,接著在比勒陀利亞(行政首都)上的大學。現在則是定居在南非最大的城市約翰內斯堡。

比陀和約堡兩座城市實則連在一起,看不出有什麽分界線。(跟別的國家不太一樣,南非是按照三權分立設立了三個首都。行政首都為比陀,立法首都為開普敦,司法首都為布隆方丹。)

開車路上隨手拍的景色

剛來南非的時候,感覺這裏確實挺發達。後來南非就一直走下坡路,但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的底子打得好,城市基礎設施還在,像公路、醫療、教育等等這些,其實都還可以;治安沒有那麽好了,但在這裏生活久的人,都知道什麽地方能去,什麽地方不能去,以及出門不要露富。

南非的中資企業很多,像OPPO、 Vivo、中鋼、中行、建行等等……過來做生意、開店的國人也不少。

我和老公就職於南非的某中資企業,目前的工作穩定,也習慣了在南非的生活,所以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至於玉米未來長大了想要去哪裏,我們到時候再看吧。

也正因為工作、收入還算穩定,我們在這裏的生活其實沒什麽問題——如今的南非,是一個兩極分化特別嚴重的國家。貧窮和富裕之間的鴻溝巨大,從而將醫療、教育、生活、認知等都鮮明地區隔開。

就拿學校來說,南非的私立學校得看家庭的醫療保險。什麽意思呢,如果平時使用的是免費公立醫療,則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

經濟水平稍微好一點的人,都會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來南非的大部分中國家庭,他們的孩子都不會去公立學校。

每年十月的南非

南非的貨幣現在貶值了。剛來的時候,我覺得什麽東西都比國內貴。現在私立幼兒園便宜的大概一年四、五萬人民幣;私立中小學,一年十幾萬人民幣,其實比國內的一線城市價格要低。

所謂兩極分化,是差的會很差,好的會很好。

南非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私立學校不論是硬件、理念還是師資,都延續了英式體係。像玉米馬上要入學的那個私立小學,光是英式板球的發球機器就站了一排,遊泳池則是室內室外各有一個。

去私立小學參觀

要說南非落後,得看兩極的哪一端吧。

南非式熏陶

拋開南非的衰退和兩極分化不談,我是非常喜歡這兒和這兒的人的。

老話講得不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非人就跟南非的天氣一樣,熾熱,真誠。

到超市買東西,不認識的人之間都可能隨意聊起來。你吃了麽,買的什麽,這東西怎麽樣……當然如果你自己特別保守,別人也不會打擾你。

上次我在小區健身房遊泳,有教練在教小朋友,看到我了主動過來,說哪個姿勢可以再改善一下。

包括我老公之前開車撞著了,瞬間馬路上四五輛車停下來,圍著問哪裏受傷了、腿有沒有事、需不需要救護車……

我見過一些北歐人過來南非。都說北歐的人冷漠,但感覺他們到了非洲也很快被同化了。

南非對小孩子的包容度很高,玉米同學的哥哥,見到我們這些大人一樣是握手問候,讓人忍俊不禁。這邊的小朋友一直像大人那樣被平等對待,他們懂得尊重自己,也就更懂得尊重其他人。玉米在南非出生長大,性格也天然地特別“南非”,跟誰都能尬聊兩句。

非洲小朋友的“睡衣派對”

來南非後,我自己的認知也在逐步改變。

03年剛來時,我報了個旅行團,去克魯格國家公園(南非最大的野生動物園)。記得很清楚,當時一行共14人,來自8個不同國家,隻有我一個是亞洲人,也隻有我一個,毫無旅行經驗,連睡袋都不會卷,和別的遊客形成鮮明對比。

和我一個帳篷的叫葉琳娜,東歐的銀行職員,她說自己幾乎所有的工資都用來周遊世界了。我當時看著她,滿眼都是不理解,心想旅遊有那麽重要麽,能當飯吃嗎。

同行的還有個BBC的記者,跟我小時候在央視裏看的正經八百的新聞人完全不一樣,他到非洲來是因為感興趣,很好玩,每天不是浴巾丟了,就是拖鞋飛了。

曾經沒有孩子前,我還有一些老的觀念,比如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什麽的。可是在南非的“耳濡目染”下,這些傳統的觀念一件件被丟掉了。

玉米有個比她大的朋友,對玉米很好,穿小的衣服全都送給玉米;玉米把這些衣服穿小以後,又送給另一個更小的妹妹。其實那個孩子的爸媽一個是建築設計師,一個是骨科醫生,家庭條件很好。但他們每次都特別感謝,覺得是因為小朋友們之間關係好,另外,舊衣服循環使用也環保。

很多大人,包括我家親戚現在還會覺得,對孩子好就得給她吃好的、穿名牌,但在南非,大家根本不在乎這些東西。前段時間回國,在公園裏別的小朋友都穿得很精致,玉米永遠是廉價打底褲。看到柱子什麽的,她脫了鞋,三兩下就爬了上去。

和不同的人和家庭接觸多了後,我現在愈發能理解葉琳娜,理解BBC的俏皮記者:人活著夠辛苦了,就得瀟灑一點、隨性一點。

我和老公越來越常說,真的,人生就是一場體驗,而不是沿著既定的軌道前行。在人生的這場體驗裏,想要做一個“頂級玩家”,什麽學業啦,才華啦,能力啦……所有的技能都是輔助的,而一個孩子一旦沒有牢固自己的兩個核心,再大的成就都會有隨時崩潰的風險。

這兩個核心,一個是身,一個是心。孩子身心的強大,我覺得是教育真正的地基。

頂級玩家能做到情緒穩定

現在很多人談孩子要自律,不過,我覺得自律倒不是說每天早上5點起床,做100道習題。

最頂級的自律,應該是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情緒穩定,不容易失控,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崩潰、沉浸在焦慮或憂傷裏。

否則,學業再優秀到底有什麽用呢?現在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因為一點點挫折就尋死覓活的事例,還見得少了麽?

她爸爸基本認知也一樣,覺得女孩子也要堅強,別太矯情,別太綠茶,別那麽脆弱。

去遊樂園坐過山車,作為大人我隻覺得頭好暈、腿好酸,當所有人都在尖叫的時候,隻有玉米坐在第一排放聲大笑。

坐漂流項目的時候,玉米還趁我不注意偷偷把雨衣揭開、鞋套脫掉,故意讓水濺到身上,臉上仿佛在說“我就願意淋水,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

1.在運動中錘煉身心

在南非上學,體育是必修。網球,曲棍球,遊泳,對於這邊的女孩子來說感覺沒有人不會;男孩子則是英式橄欖、板球和遊泳。

玉米參加曲棍球比賽

小學的入學麵試要認顏色和數字,但這些很簡單,除此之外主要就是考核孩子的身體協調性,比如單腿跳、臂力、跳繩等。

在玉米上幼兒園期間,附近的小學就會安排一些運動會,通過類似的活動來觀察孩子身體素質。我給小學打電話,校方馬上就知道,哦Jessica,玉米的媽媽。包括孩子的綜合素質、特點、個性這些信息,學校在她入學前就已經很清楚了。

運動不光是鍛煉身體,更是磨礪意誌。孩子對身體的支配能力,是建立自信的重要過程。

玉米經常光著腳到處跑,踩過石頭、踩過樹枝,腳每天都是髒的,小的瘀青和傷疤也總是好了一塊又添一塊。但是她自己覺得不是件事,大人就也不必緊張。

玉米有時候摔倒了,家裏阿姨要扶她,我和她爸爸都說不用管。她站起來後,很快該幹嘛幹嘛去了。

足球課上,玉米的白人小朋友們平時很溫柔,一起踢球來就化身狂戰士。有次玉米被一個小男孩撞倒,教練把小男孩叫過去訓話,玉米反倒覺得奇怪,因為她覺得足球場上發生衝撞很正常,她一點也不認為自己需要被讓著。

今後孩子的人生會麵臨很多挑戰,甚至是傷害。最可怕的是,別人還沒怎麽著,自己先抑鬱、內耗了。

另外,孩子情緒穩定的前提,是家長的穩定。

有次,玉米和別的孩子因為搶一根麻繩打了起來,那個白人媽媽看到後,連手裏的飲料都沒放下來,瞄了一眼就說沒事。孩子們沒說有事,家長就不用當回事,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規則。果然,她們倆搶了一會兒後,沒多久就“硝煙散去”了。

玉米回到家,經常整個手心全是黑色的,刷子都刷不掉,我跟她爸爸都覺得,黑就黑吧,也挺好玩的。

2.做自然的孩子

玉米從小喜歡動物,除了蒼蠅、蟑螂之類的,幾乎所有的動物、包括蛇她都喜歡。愛動物的女孩,心裏全是陽光和溫暖。

家裏養了兔子和狗,她說狗是她姐姐,兔子是她哥哥。得到一塊餅幹也要分給它們。下雨了第一時間想到它們。

非洲是自然野生動物的天堂。

這邊的自然保護區,不需要開車跑老遠,我家小區附近就有好幾個,甚至小區本身就棲息著不少動物,比如鼬、珍珠雞……每天早晨開窗,還能看到非洲羚羊溜達。

有次夜裏我開車回家,一頭鹿立在路上,回頭看了兩眼,蹭蹭鑽進樹林裏。

當地人都非常愛動物,小區有幾隻孔雀,因為拉太多屎,小區打算把它們給送走。結果業主們不樂意,最後跟小區的委員會溝通,要留下它們,好好照顧它們。

玉米超級喜歡和動物做朋友。有次去自然保護區,她跟猴子“Sarah”說哈嘍,Sarah像是聽懂了一樣,一下子摟住她。我和她爸爸下意識緊張,但玉米非常淡定地一動不動,反而咧嘴笑了起來,然後周圍的遊客陸續都圍過來拍照,我和她爸爸隻得訕訕對視。

頂級玩家有強大的適應力

前段時間,帶玉米回了趟中國。雖然在國內待得時間不長,但各方麵她都挺適應。

玉米骨子裏還挺要強的,在國內時,一個英文單詞都不願意說,實在不會的中文就偷偷問我。她覺得作為中國人,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講是一件丟人的事。

我給玉米理念也是,你在哪就按哪生活方式好好融入。去哪裏就講哪裏的話,在誰家吃誰家的飯。

從今年開始,我給她找了一個中文課家教,一對二。怕她自己一個人學沒什麽意思,剛好有另一個中國的小朋友,兩個人一起。在家裏,我和她爸爸都是用中文和她交流。

在南非的學校裏,基本上是說英語。從明年上小學開始,玉米還要學習“南非荷蘭語”,這是一種混雜了好多個不同國家的語言;南非黑人的語言也有七八種,玉米需要從中選取一種學習。家裏的保姆阿姨是黑人媽媽,經常也會教玉米一些黑人的語言,玉米覺得很有意思。

南非的保姆工資不高,但我從來不想讓孩子產生人比人低一等的觀點。我們跟玉米說,阿姨也是這個家的一分子。保姆和我們的關係很好,她特別喜歡玉米,每次我們回國,都會給玉米發來一長串消息,噓寒問暖的。

和保姆阿姨睡星空帳篷

吃飯也是一樣,玉米不挑食。她現在到白人朋友家,就吃白人的食物;到黑人朋友家,就吃黑人做的飯;回到國內,就吃中國老家的美食。

我們家在吃飯這件事上很不看重,玉米最討厭的就是花太多時間在吃飯上,所以我們很少去商場的餐廳。對於她來說,有這時間還不如去泳池遊兩圈。

在樹上“就餐”

有朋友說,我給玉米做的飯太簡單,我說做那麽複雜,她不吃不也沒用,關鍵我把該有的碳水、蛋白質和纖維給到就行了。而家裏老人會覺得,沒給孩子大魚大肉的就是沒營養,但玉米的身體素質難道是營養不夠的樣子麽?

現代人養孩子太講究、太細致,已經精致到孩子自己嬌慣自己。我和老公都說,吃得再怎麽好,都還是在地球範圍內。但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可能就是差了幾個星球了。

有一次流感,我和老公一病倒了兩個禮拜,玉米呢,流點鼻涕兩天就康複了,也不耽誤上學。

玉米有段時間跟我說,以後想當個廚師,我說真好,如果媽媽有能力,就去送你去好的學校學手藝。

玉米有段時間說她將來要給動物治病,我說真好,那樣你每天都可以和不同的動物待在一起了。

“小廚娘”

我現在真心覺得,孩子將來做什麽不重要。頂級玩家最核心的,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身體,以及堅韌強大的內心。

每次看到女兒在快樂地專注於某件事情,我都很感動。

比如她和同學一起去玩水,在泳池裏一猛子潛下去,就像條魚,四五個小時不想出來。我說,這種對快樂全身心的沉浸,才是人生的頂級享受。

查看評論(28)

24小時熱點排行

近代最大規模纏鬥!125架戰機激戰1小時 38人喪命
曼穀大樓"工程師簽名"竟是假的,30人宣稱身分遭冒用
快訊!梵蒂岡冒白煙 新教皇當選
中國國家衛健委最新發文 大批醫院要開設這個科室
鐵棒毆打、強行剃發 兩華裔少女遭15人暴力圍毆

24小時討論排行

散播假消息?印駁斥“巴擊落軍機”:拿舊照發文
沈陽將舉行紀念蘇軍“不朽軍團”遊行 中小學生也參加
川普對等關稅第一國!美國與英國簽署貿易協議
習近平冒著無人機襲擊的危險來到莫斯科
紐約時報: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時代已經終結
印巴爆發近20年最嚴重衝突後,莫迪首次發聲
普京和習近平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美國,強調中俄互信
中又贏?巴基斯坦證實:使用J10戰機擊落印軍“陣風”
習近平告訴普京 麵對“霸權騷擾”他與俄羅斯站在一起
不減息!川普發文大罵鮑威爾:蠢材 什麽都不懂
紐約時報:習近平訪俄為中國拉攏歐洲的努力蒙上陰影
印度稱摧毀巴防空係統 遭嘲諷:派幾架陣風來查看
被拜登懟急眼,白宮怒批:他是國家之恥
中國同意與美國談判,但仍可能堅持強硬立場
中西醫之爭,到底是哪一個更厲害?
印度空襲巴基斯坦後巴方報複是否無可避免?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我女兒在非洲上學:與其精細化培養脆弱一代 不如放養…

外灘教育 2023-12-04 14:34:17

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前些年引發過熱切討論。倘若要再續集,外灘君提議,不如用一集拍拍非洲。

有人立刻要問,非洲這麽“落後”的地方,有什麽好拍的?

有此想法,還真不是心血來潮。不久前,我們結識了一位定居南非20年的媽媽Jessica。

Jessica性格滿是北方人的直爽,撥通她電話時,大洋彼岸傳來包餃子的聲音:“咱們隨便聊,我繼續包。”話匣子打開,南非的教育趣聞一個接著一個,充滿了畫麵感。

Jessica和先生老家在呼和浩特,皆是年輕時因學業工作,與南非結緣。他們愛情的結晶,女兒“玉米”在南非出生、上學。對於Jessica來說,南非儼然已是第二個家。

玉米

6歲的小玉米“靜若處子”時,是個齊劉海、圓臉、大眼睛的萌娃;當然,多數時候她的狀態是“動如脫兔”:

幾米高的樹蹭蹭爬上去,喜歡把自己掛樹上,吃三明治、喝下午茶、看風景;

公園裏隨處可見的吊杠,玉米可以左右手交替,輕鬆自如地從左爬到右;

跟非洲的各種大小動物做朋友……

當很多家長在發愁周末帶孩子去哪兒時,小玉米的童年以整個南非為“牧場”,在汗水、泥土以及野生動物的陪伴中,茁壯身體,滋養心靈。

非洲的教育,真可謂“生猛”,與如今愈發精細化的養育模式截然相反。

不過,這種養育之道也並非憑空而來。Jessica坦言自己其實也是在國內傳統的教育體係下長大,如今的很多理念做法,一半是到了南非後“入鄉隨俗”,一半是為人父母後跟著孩子一起學習,認知一步步提升與改變。

如今中國人遍布世界各個角落——教育的場景也許多種多樣,但背後所折射的原理卻又極相通。不妨,聽聽生活在南非的這個中國小家庭的心得。

*為方便閱讀,行文以Jessica媽媽第一人稱視角展開。

南非不差,但兩極分化

我來南非是2003年,高中畢業後。起因是家裏有親戚在南非做生意,說這裏還不錯。

當時其實已經高考完了,考得還可以,但是年輕嘛,想著有機會就到外邊看看,所以我決定來南非。

到了之後,先讀了一年語言學校,接著在比勒陀利亞(行政首都)上的大學。現在則是定居在南非最大的城市約翰內斯堡。

比陀和約堡兩座城市實則連在一起,看不出有什麽分界線。(跟別的國家不太一樣,南非是按照三權分立設立了三個首都。行政首都為比陀,立法首都為開普敦,司法首都為布隆方丹。)

開車路上隨手拍的景色

剛來南非的時候,感覺這裏確實挺發達。後來南非就一直走下坡路,但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的底子打得好,城市基礎設施還在,像公路、醫療、教育等等這些,其實都還可以;治安沒有那麽好了,但在這裏生活久的人,都知道什麽地方能去,什麽地方不能去,以及出門不要露富。

南非的中資企業很多,像OPPO、 Vivo、中鋼、中行、建行等等……過來做生意、開店的國人也不少。

我和老公就職於南非的某中資企業,目前的工作穩定,也習慣了在南非的生活,所以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至於玉米未來長大了想要去哪裏,我們到時候再看吧。

也正因為工作、收入還算穩定,我們在這裏的生活其實沒什麽問題——如今的南非,是一個兩極分化特別嚴重的國家。貧窮和富裕之間的鴻溝巨大,從而將醫療、教育、生活、認知等都鮮明地區隔開。

就拿學校來說,南非的私立學校得看家庭的醫療保險。什麽意思呢,如果平時使用的是免費公立醫療,則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

經濟水平稍微好一點的人,都會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來南非的大部分中國家庭,他們的孩子都不會去公立學校。

每年十月的南非

南非的貨幣現在貶值了。剛來的時候,我覺得什麽東西都比國內貴。現在私立幼兒園便宜的大概一年四、五萬人民幣;私立中小學,一年十幾萬人民幣,其實比國內的一線城市價格要低。

所謂兩極分化,是差的會很差,好的會很好。

南非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私立學校不論是硬件、理念還是師資,都延續了英式體係。像玉米馬上要入學的那個私立小學,光是英式板球的發球機器就站了一排,遊泳池則是室內室外各有一個。

去私立小學參觀

要說南非落後,得看兩極的哪一端吧。

南非式熏陶

拋開南非的衰退和兩極分化不談,我是非常喜歡這兒和這兒的人的。

老話講得不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非人就跟南非的天氣一樣,熾熱,真誠。

到超市買東西,不認識的人之間都可能隨意聊起來。你吃了麽,買的什麽,這東西怎麽樣……當然如果你自己特別保守,別人也不會打擾你。

上次我在小區健身房遊泳,有教練在教小朋友,看到我了主動過來,說哪個姿勢可以再改善一下。

包括我老公之前開車撞著了,瞬間馬路上四五輛車停下來,圍著問哪裏受傷了、腿有沒有事、需不需要救護車……

我見過一些北歐人過來南非。都說北歐的人冷漠,但感覺他們到了非洲也很快被同化了。

南非對小孩子的包容度很高,玉米同學的哥哥,見到我們這些大人一樣是握手問候,讓人忍俊不禁。這邊的小朋友一直像大人那樣被平等對待,他們懂得尊重自己,也就更懂得尊重其他人。玉米在南非出生長大,性格也天然地特別“南非”,跟誰都能尬聊兩句。

非洲小朋友的“睡衣派對”

來南非後,我自己的認知也在逐步改變。

03年剛來時,我報了個旅行團,去克魯格國家公園(南非最大的野生動物園)。記得很清楚,當時一行共14人,來自8個不同國家,隻有我一個是亞洲人,也隻有我一個,毫無旅行經驗,連睡袋都不會卷,和別的遊客形成鮮明對比。

和我一個帳篷的叫葉琳娜,東歐的銀行職員,她說自己幾乎所有的工資都用來周遊世界了。我當時看著她,滿眼都是不理解,心想旅遊有那麽重要麽,能當飯吃嗎。

同行的還有個BBC的記者,跟我小時候在央視裏看的正經八百的新聞人完全不一樣,他到非洲來是因為感興趣,很好玩,每天不是浴巾丟了,就是拖鞋飛了。

曾經沒有孩子前,我還有一些老的觀念,比如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什麽的。可是在南非的“耳濡目染”下,這些傳統的觀念一件件被丟掉了。

玉米有個比她大的朋友,對玉米很好,穿小的衣服全都送給玉米;玉米把這些衣服穿小以後,又送給另一個更小的妹妹。其實那個孩子的爸媽一個是建築設計師,一個是骨科醫生,家庭條件很好。但他們每次都特別感謝,覺得是因為小朋友們之間關係好,另外,舊衣服循環使用也環保。

很多大人,包括我家親戚現在還會覺得,對孩子好就得給她吃好的、穿名牌,但在南非,大家根本不在乎這些東西。前段時間回國,在公園裏別的小朋友都穿得很精致,玉米永遠是廉價打底褲。看到柱子什麽的,她脫了鞋,三兩下就爬了上去。

和不同的人和家庭接觸多了後,我現在愈發能理解葉琳娜,理解BBC的俏皮記者:人活著夠辛苦了,就得瀟灑一點、隨性一點。

我和老公越來越常說,真的,人生就是一場體驗,而不是沿著既定的軌道前行。在人生的這場體驗裏,想要做一個“頂級玩家”,什麽學業啦,才華啦,能力啦……所有的技能都是輔助的,而一個孩子一旦沒有牢固自己的兩個核心,再大的成就都會有隨時崩潰的風險。

這兩個核心,一個是身,一個是心。孩子身心的強大,我覺得是教育真正的地基。

頂級玩家能做到情緒穩定

現在很多人談孩子要自律,不過,我覺得自律倒不是說每天早上5點起床,做100道習題。

最頂級的自律,應該是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情緒穩定,不容易失控,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崩潰、沉浸在焦慮或憂傷裏。

否則,學業再優秀到底有什麽用呢?現在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因為一點點挫折就尋死覓活的事例,還見得少了麽?

她爸爸基本認知也一樣,覺得女孩子也要堅強,別太矯情,別太綠茶,別那麽脆弱。

去遊樂園坐過山車,作為大人我隻覺得頭好暈、腿好酸,當所有人都在尖叫的時候,隻有玉米坐在第一排放聲大笑。

坐漂流項目的時候,玉米還趁我不注意偷偷把雨衣揭開、鞋套脫掉,故意讓水濺到身上,臉上仿佛在說“我就願意淋水,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

1.在運動中錘煉身心

在南非上學,體育是必修。網球,曲棍球,遊泳,對於這邊的女孩子來說感覺沒有人不會;男孩子則是英式橄欖、板球和遊泳。

玉米參加曲棍球比賽

小學的入學麵試要認顏色和數字,但這些很簡單,除此之外主要就是考核孩子的身體協調性,比如單腿跳、臂力、跳繩等。

在玉米上幼兒園期間,附近的小學就會安排一些運動會,通過類似的活動來觀察孩子身體素質。我給小學打電話,校方馬上就知道,哦Jessica,玉米的媽媽。包括孩子的綜合素質、特點、個性這些信息,學校在她入學前就已經很清楚了。

運動不光是鍛煉身體,更是磨礪意誌。孩子對身體的支配能力,是建立自信的重要過程。

玉米經常光著腳到處跑,踩過石頭、踩過樹枝,腳每天都是髒的,小的瘀青和傷疤也總是好了一塊又添一塊。但是她自己覺得不是件事,大人就也不必緊張。

玉米有時候摔倒了,家裏阿姨要扶她,我和她爸爸都說不用管。她站起來後,很快該幹嘛幹嘛去了。

足球課上,玉米的白人小朋友們平時很溫柔,一起踢球來就化身狂戰士。有次玉米被一個小男孩撞倒,教練把小男孩叫過去訓話,玉米反倒覺得奇怪,因為她覺得足球場上發生衝撞很正常,她一點也不認為自己需要被讓著。

今後孩子的人生會麵臨很多挑戰,甚至是傷害。最可怕的是,別人還沒怎麽著,自己先抑鬱、內耗了。

另外,孩子情緒穩定的前提,是家長的穩定。

有次,玉米和別的孩子因為搶一根麻繩打了起來,那個白人媽媽看到後,連手裏的飲料都沒放下來,瞄了一眼就說沒事。孩子們沒說有事,家長就不用當回事,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規則。果然,她們倆搶了一會兒後,沒多久就“硝煙散去”了。

玉米回到家,經常整個手心全是黑色的,刷子都刷不掉,我跟她爸爸都覺得,黑就黑吧,也挺好玩的。

2.做自然的孩子

玉米從小喜歡動物,除了蒼蠅、蟑螂之類的,幾乎所有的動物、包括蛇她都喜歡。愛動物的女孩,心裏全是陽光和溫暖。

家裏養了兔子和狗,她說狗是她姐姐,兔子是她哥哥。得到一塊餅幹也要分給它們。下雨了第一時間想到它們。

非洲是自然野生動物的天堂。

這邊的自然保護區,不需要開車跑老遠,我家小區附近就有好幾個,甚至小區本身就棲息著不少動物,比如鼬、珍珠雞……每天早晨開窗,還能看到非洲羚羊溜達。

有次夜裏我開車回家,一頭鹿立在路上,回頭看了兩眼,蹭蹭鑽進樹林裏。

當地人都非常愛動物,小區有幾隻孔雀,因為拉太多屎,小區打算把它們給送走。結果業主們不樂意,最後跟小區的委員會溝通,要留下它們,好好照顧它們。

玉米超級喜歡和動物做朋友。有次去自然保護區,她跟猴子“Sarah”說哈嘍,Sarah像是聽懂了一樣,一下子摟住她。我和她爸爸下意識緊張,但玉米非常淡定地一動不動,反而咧嘴笑了起來,然後周圍的遊客陸續都圍過來拍照,我和她爸爸隻得訕訕對視。

頂級玩家有強大的適應力

前段時間,帶玉米回了趟中國。雖然在國內待得時間不長,但各方麵她都挺適應。

玉米骨子裏還挺要強的,在國內時,一個英文單詞都不願意說,實在不會的中文就偷偷問我。她覺得作為中國人,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講是一件丟人的事。

我給玉米理念也是,你在哪就按哪生活方式好好融入。去哪裏就講哪裏的話,在誰家吃誰家的飯。

從今年開始,我給她找了一個中文課家教,一對二。怕她自己一個人學沒什麽意思,剛好有另一個中國的小朋友,兩個人一起。在家裏,我和她爸爸都是用中文和她交流。

在南非的學校裏,基本上是說英語。從明年上小學開始,玉米還要學習“南非荷蘭語”,這是一種混雜了好多個不同國家的語言;南非黑人的語言也有七八種,玉米需要從中選取一種學習。家裏的保姆阿姨是黑人媽媽,經常也會教玉米一些黑人的語言,玉米覺得很有意思。

南非的保姆工資不高,但我從來不想讓孩子產生人比人低一等的觀點。我們跟玉米說,阿姨也是這個家的一分子。保姆和我們的關係很好,她特別喜歡玉米,每次我們回國,都會給玉米發來一長串消息,噓寒問暖的。

和保姆阿姨睡星空帳篷

吃飯也是一樣,玉米不挑食。她現在到白人朋友家,就吃白人的食物;到黑人朋友家,就吃黑人做的飯;回到國內,就吃中國老家的美食。

我們家在吃飯這件事上很不看重,玉米最討厭的就是花太多時間在吃飯上,所以我們很少去商場的餐廳。對於她來說,有這時間還不如去泳池遊兩圈。

在樹上“就餐”

有朋友說,我給玉米做的飯太簡單,我說做那麽複雜,她不吃不也沒用,關鍵我把該有的碳水、蛋白質和纖維給到就行了。而家裏老人會覺得,沒給孩子大魚大肉的就是沒營養,但玉米的身體素質難道是營養不夠的樣子麽?

現代人養孩子太講究、太細致,已經精致到孩子自己嬌慣自己。我和老公都說,吃得再怎麽好,都還是在地球範圍內。但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可能就是差了幾個星球了。

有一次流感,我和老公一病倒了兩個禮拜,玉米呢,流點鼻涕兩天就康複了,也不耽誤上學。

玉米有段時間跟我說,以後想當個廚師,我說真好,如果媽媽有能力,就去送你去好的學校學手藝。

玉米有段時間說她將來要給動物治病,我說真好,那樣你每天都可以和不同的動物待在一起了。

“小廚娘”

我現在真心覺得,孩子將來做什麽不重要。頂級玩家最核心的,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身體,以及堅韌強大的內心。

每次看到女兒在快樂地專注於某件事情,我都很感動。

比如她和同學一起去玩水,在泳池裏一猛子潛下去,就像條魚,四五個小時不想出來。我說,這種對快樂全身心的沉浸,才是人生的頂級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