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在非洲上學:與其精細化培養脆弱一代 不如放養…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前些年引發過熱切討論。倘若要再續集,外灘君提議,不如用一集拍拍非洲。

有人立刻要問,非洲這麽“落後”的地方,有什麽好拍的?

有此想法,還真不是心血來潮。不久前,我們結識了一位定居南非20年的媽媽Jessica。

Jessica性格滿是北方人的直爽,撥通她電話時,大洋彼岸傳來包餃子的聲音:“咱們隨便聊,我繼續包。”話匣子打開,南非的教育趣聞一個接著一個,充滿了畫麵感。

Jessica和先生老家在呼和浩特,皆是年輕時因學業工作,與南非結緣。他們愛情的結晶,女兒“玉米”在南非出生、上學。對於Jessica來說,南非儼然已是第二個家。



玉米

6歲的小玉米“靜若處子”時,是個齊劉海、圓臉、大眼睛的萌娃;當然,多數時候她的狀態是“動如脫兔”

幾米高的樹蹭蹭爬上去,喜歡把自己掛樹上,吃三明治、喝下午茶、看風景;

公園裏隨處可見的吊杠,玉米可以左右手交替,輕鬆自如地從左爬到右;

跟非洲的各種大小動物做朋友……

當很多家長在發愁周末帶孩子去哪兒時,小玉米的童年以整個南非為“牧場”,在汗水、泥土以及野生動物的陪伴中,茁壯身體,滋養心靈。



非洲的教育,真可謂“生猛”,與如今愈發精細化的養育模式截然相反。

不過,這種養育之道也並非憑空而來。Jessica坦言自己其實也是在國內傳統的教育體係下長大,如今的很多理念做法,一半是到了南非後“入鄉隨俗”,一半是為人父母後跟著孩子一起學習,認知一步步提升與改變。

如今中國人遍布世界各個角落——教育的場景也許多種多樣,但背後所折射的原理卻又極相通。不妨,聽聽生活在南非的這個中國小家庭的心得。

*為方便閱讀,行文以Jessica媽媽第一人稱視角展開。



南非不差,但兩極分化

我來南非是2003年,高中畢業後。起因是家裏有親戚在南非做生意,說這裏還不錯。

當時其實已經高考完了,考得還可以,但是年輕嘛,想著有機會就到外邊看看,所以我決定來南非。

到了之後,先讀了一年語言學校,接著在比勒陀利亞(行政首都)上的大學。現在則是定居在南非最大的城市約翰內斯堡。

比陀和約堡兩座城市實則連在一起,看不出有什麽分界線。(跟別的國家不太一樣,南非是按照三權分立設立了三個首都。行政首都為比陀,立法首都為開普敦,司法首都為布隆方丹。)



開車路上隨手拍的景色

剛來南非的時候,感覺這裏確實挺發達。後來南非就一直走下坡路,但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的底子打得好,城市基礎設施還在,像公路、醫療、教育等等這些,其實都還可以;治安沒有那麽好了,但在這裏生活久的人,都知道什麽地方能去,什麽地方不能去,以及出門不要露富。

南非的中資企業很多,像OPPO、 Vivo、中鋼、中行、建行等等……過來做生意、開店的國人也不少。

我和老公就職於南非的某中資企業,目前的工作穩定,也習慣了在南非的生活,所以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至於玉米未來長大了想要去哪裏,我們到時候再看吧。

也正因為工作、收入還算穩定,我們在這裏的生活其實沒什麽問題——如今的南非,是一個兩極分化特別嚴重的國家。貧窮和富裕之間的鴻溝巨大,從而將醫療、教育、生活、認知等都鮮明地區隔開。

就拿學校來說,南非的私立學校得看家庭的醫療保險。什麽意思呢,如果平時使用的是免費公立醫療,則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

經濟水平稍微好一點的人,都會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來南非的大部分中國家庭,他們的孩子都不會去公立學校。



每年十月的南非

南非的貨幣現在貶值了。剛來的時候,我覺得什麽東西都比國內貴。現在私立幼兒園便宜的大概一年四、五萬人民幣;私立中小學,一年十幾萬人民幣,其實比國內的一線城市價格要低。

所謂兩極分化,是差的會很差,好的會很好。

南非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私立學校不論是硬件、理念還是師資,都延續了英式體係。像玉米馬上要入學的那個私立小學,光是英式板球的發球機器就站了一排,遊泳池則是室內室外各有一個。



去私立小學參觀

要說南非落後,得看兩極的哪一端吧。



南非式熏陶

拋開南非的衰退和兩極分化不談,我是非常喜歡這兒和這兒的人的。

老話講得不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非人就跟南非的天氣一樣,熾熱,真誠。



到超市買東西,不認識的人之間都可能隨意聊起來。你吃了麽,買的什麽,這東西怎麽樣……當然如果你自己特別保守,別人也不會打擾你。

上次我在小區健身房遊泳,有教練在教小朋友,看到我了主動過來,說哪個姿勢可以再改善一下。

包括我老公之前開車撞著了,瞬間馬路上四五輛車停下來,圍著問哪裏受傷了、腿有沒有事、需不需要救護車……

我見過一些北歐人過來南非。都說北歐的人冷漠,但感覺他們到了非洲也很快被同化了。

南非對小孩子的包容度很高,玉米同學的哥哥,見到我們這些大人一樣是握手問候,讓人忍俊不禁。這邊的小朋友一直像大人那樣被平等對待,他們懂得尊重自己,也就更懂得尊重其他人。玉米在南非出生長大,性格也天然地特別“南非”,跟誰都能尬聊兩句。



非洲小朋友的“睡衣派對”

來南非後,我自己的認知也在逐步改變。

03年剛來時,我報了個旅行團,去克魯格國家公園(南非最大的野生動物園)。記得很清楚,當時一行共14人,來自8個不同國家,隻有我一個是亞洲人,也隻有我一個,毫無旅行經驗,連睡袋都不會卷,和別的遊客形成鮮明對比。

和我一個帳篷的叫葉琳娜,東歐的銀行職員,她說自己幾乎所有的工資都用來周遊世界了。我當時看著她,滿眼都是不理解,心想旅遊有那麽重要麽,能當飯吃嗎。

同行的還有個BBC的記者,跟我小時候在央視裏看的正經八百的新聞人完全不一樣,他到非洲來是因為感興趣,很好玩,每天不是浴巾丟了,就是拖鞋飛了。

曾經沒有孩子前,我還有一些老的觀念,比如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什麽的。可是在南非的“耳濡目染”下,這些傳統的觀念一件件被丟掉了。



玉米有個比她大的朋友,對玉米很好,穿小的衣服全都送給玉米;玉米把這些衣服穿小以後,又送給另一個更小的妹妹。其實那個孩子的爸媽一個是建築設計師,一個是骨科醫生,家庭條件很好。但他們每次都特別感謝,覺得是因為小朋友們之間關係好,另外,舊衣服循環使用也環保。

很多大人,包括我家親戚現在還會覺得,對孩子好就得給她吃好的、穿名牌,但在南非,大家根本不在乎這些東西。前段時間回國,在公園裏別的小朋友都穿得很精致,玉米永遠是廉價打底褲。看到柱子什麽的,她脫了鞋,三兩下就爬了上去。

和不同的人和家庭接觸多了後,我現在愈發能理解葉琳娜,理解BBC的俏皮記者:人活著夠辛苦了,就得瀟灑一點、隨性一點。

我和老公越來越常說,真的,人生就是一場體驗,而不是沿著既定的軌道前行。在人生的這場體驗裏,想要做一個“頂級玩家”,什麽學業啦,才華啦,能力啦……所有的技能都是輔助的,而一個孩子一旦沒有牢固自己的兩個核心,再大的成就都會有隨時崩潰的風險。

這兩個核心,一個是身,一個是心。孩子身心的強大,我覺得是教育真正的地基。



頂級玩家能做到情緒穩定

現在很多人談孩子要自律,不過,我覺得自律倒不是說每天早上5點起床,做100道習題。

最頂級的自律,應該是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情緒穩定,不容易失控,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崩潰、沉浸在焦慮或憂傷裏。

否則,學業再優秀到底有什麽用呢?現在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因為一點點挫折就尋死覓活的事例,還見得少了麽?



她爸爸基本認知也一樣,覺得女孩子也要堅強,別太矯情,別太綠茶,別那麽脆弱。

去遊樂園坐過山車,作為大人我隻覺得頭好暈、腿好酸,當所有人都在尖叫的時候,隻有玉米坐在第一排放聲大笑。

坐漂流項目的時候,玉米還趁我不注意偷偷把雨衣揭開、鞋套脫掉,故意讓水濺到身上,臉上仿佛在說“我就願意淋水,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

1.在運動中錘煉身心

在南非上學,體育是必修。網球,曲棍球,遊泳,對於這邊的女孩子來說感覺沒有人不會;男孩子則是英式橄欖、板球和遊泳。



玉米參加曲棍球比賽

小學的入學麵試要認顏色和數字,但這些很簡單,除此之外主要就是考核孩子的身體協調性,比如單腿跳、臂力、跳繩等

在玉米上幼兒園期間,附近的小學就會安排一些運動會,通過類似的活動來觀察孩子身體素質。我給小學打電話,校方馬上就知道,哦Jessica,玉米的媽媽。包括孩子的綜合素質、特點、個性這些信息,學校在她入學前就已經很清楚了。

運動不光是鍛煉身體,更是磨礪意誌。孩子對身體的支配能力,是建立自信的重要過程。

玉米經常光著腳到處跑,踩過石頭、踩過樹枝,腳每天都是髒的,小的瘀青和傷疤也總是好了一塊又添一塊。但是她自己覺得不是件事,大人就也不必緊張。



玉米有時候摔倒了,家裏阿姨要扶她,我和她爸爸都說不用管。她站起來後,很快該幹嘛幹嘛去了。

足球課上,玉米的白人小朋友們平時很溫柔,一起踢球來就化身狂戰士。有次玉米被一個小男孩撞倒,教練把小男孩叫過去訓話,玉米反倒覺得奇怪,因為她覺得足球場上發生衝撞很正常,她一點也不認為自己需要被讓著。

今後孩子的人生會麵臨很多挑戰,甚至是傷害。最可怕的是,別人還沒怎麽著,自己先抑鬱、內耗了。



另外,孩子情緒穩定的前提,是家長的穩定。

有次,玉米和別的孩子因為搶一根麻繩打了起來,那個白人媽媽看到後,連手裏的飲料都沒放下來,瞄了一眼就說沒事。孩子們沒說有事,家長就不用當回事,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規則。果然,她們倆搶了一會兒後,沒多久就“硝煙散去”了。



玉米回到家,經常整個手心全是黑色的,刷子都刷不掉,我跟她爸爸都覺得,黑就黑吧,也挺好玩的。

2.做自然的孩子

玉米從小喜歡動物,除了蒼蠅、蟑螂之類的,幾乎所有的動物、包括蛇她都喜歡。愛動物的女孩,心裏全是陽光和溫暖。



家裏養了兔子和狗,她說狗是她姐姐,兔子是她哥哥。得到一塊餅幹也要分給它們。下雨了第一時間想到它們。

非洲是自然野生動物的天堂。

這邊的自然保護區,不需要開車跑老遠,我家小區附近就有好幾個,甚至小區本身就棲息著不少動物,比如鼬、珍珠雞……每天早晨開窗,還能看到非洲羚羊溜達。



有次夜裏我開車回家,一頭鹿立在路上,回頭看了兩眼,蹭蹭鑽進樹林裏。

當地人都非常愛動物,小區有幾隻孔雀,因為拉太多屎,小區打算把它們給送走。結果業主們不樂意,最後跟小區的委員會溝通,要留下它們,好好照顧它們。



玉米超級喜歡和動物做朋友。有次去自然保護區,她跟猴子“Sarah”說哈嘍,Sarah像是聽懂了一樣,一下子摟住她。我和她爸爸下意識緊張,但玉米非常淡定地一動不動,反而咧嘴笑了起來,然後周圍的遊客陸續都圍過來拍照,我和她爸爸隻得訕訕對視。



頂級玩家有強大的適應力

前段時間,帶玉米回了趟中國。雖然在國內待得時間不長,但各方麵她都挺適應。

玉米骨子裏還挺要強的,在國內時,一個英文單詞都不願意說,實在不會的中文就偷偷問我。她覺得作為中國人,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講是一件丟人的事。

我給玉米理念也是,你在哪就按哪生活方式好好融入。去哪裏就講哪裏的話,在誰家吃誰家的飯。

從今年開始,我給她找了一個中文課家教,一對二。怕她自己一個人學沒什麽意思,剛好有另一個中國的小朋友,兩個人一起。在家裏,我和她爸爸都是用中文和她交流。

在南非的學校裏,基本上是說英語。從明年上小學開始,玉米還要學習“南非荷蘭語”,這是一種混雜了好多個不同國家的語言;南非黑人的語言也有七八種,玉米需要從中選取一種學習。家裏的保姆阿姨是黑人媽媽,經常也會教玉米一些黑人的語言,玉米覺得很有意思。

南非的保姆工資不高,但我從來不想讓孩子產生人比人低一等的觀點。我們跟玉米說,阿姨也是這個家的一分子。保姆和我們的關係很好,她特別喜歡玉米,每次我們回國,都會給玉米發來一長串消息,噓寒問暖的。



和保姆阿姨睡星空帳篷

吃飯也是一樣,玉米不挑食。她現在到白人朋友家,就吃白人的食物;到黑人朋友家,就吃黑人做的飯;回到國內,就吃中國老家的美食。

我們家在吃飯這件事上很不看重,玉米最討厭的就是花太多時間在吃飯上,所以我們很少去商場的餐廳。對於她來說,有這時間還不如去泳池遊兩圈。



在樹上“就餐”

有朋友說,我給玉米做的飯太簡單,我說做那麽複雜,她不吃不也沒用,關鍵我把該有的碳水、蛋白質和纖維給到就行了。而家裏老人會覺得,沒給孩子大魚大肉的就是沒營養,但玉米的身體素質難道是營養不夠的樣子麽?

現代人養孩子太講究、太細致,已經精致到孩子自己嬌慣自己。我和老公都說,吃得再怎麽好,都還是在地球範圍內。但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可能就是差了幾個星球了。

有一次流感,我和老公一病倒了兩個禮拜,玉米呢,流點鼻涕兩天就康複了,也不耽誤上學。

玉米有段時間跟我說,以後想當個廚師,我說真好,如果媽媽有能力,就去送你去好的學校學手藝。

玉米有段時間說她將來要給動物治病,我說真好,那樣你每天都可以和不同的動物待在一起了。



“小廚娘”

我現在真心覺得,孩子將來做什麽不重要。頂級玩家最核心的,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身體,以及堅韌強大的內心。

每次看到女兒在快樂地專注於某件事情,我都很感動。

比如她和同學一起去玩水,在泳池裏一猛子潛下去,就像條魚,四五個小時不想出來。我說,這種對快樂全身心的沉浸,才是人生的頂級享受。

北美平民2015 發表評論於

得瑟,太得瑟
太宇 發表評論於
這些所謂的散養,是不需要教育機構承擔的。教育機構承擔的是家庭,社會做不到的集中,集中,有計劃的培訓。
散養落後了,也是效率低下的。
美國中產家庭的孩子,很小就把電腦玩的溜溜的,手機,電子遊戲比成人還強。成年後,他們到公司,業務都是尖子
bazc 發表評論於
看標題,很容易誤導人。這哪是什麽放養,這就是典型西方國家的私立學校教育。隻是南非不像中國國內那麽卷,可以多培養孩子運動興趣和個人愛好。
要看看什麽是真正的放養,去看看那些貧窮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吧!
現在的人真是矯情.
亮油 發表評論於
細心放養培養出的一代可能有著同代人最佳的人生。
秒秒 發表評論於
隻要不是那種想方設法和別人比著掙錢的生活方式,都挺好的。

在中國現在似乎人人都挺能掙錢的。新的一代培養的都是有超人的技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壓力感覺大。理解。
googlywug 發表評論於
才6歲就開始傳唱自己的培養方式,人的一生還很長呢
Biao9919 發表評論於
同感,話裏話外透著一種優越感。也不知道優越感個啥?比如那個“03年去南非旅遊,整個旅行團就我一個亞洲人”,一定要強調就我一個亞裔,看我多了不起。整篇都是這個調調。其實極度的自卑才會這樣秀有優越感。真的非常好的,都很低調
Biao9919 發表評論於
這樣把孩子這麽多照片放到網上好嗎?
Icecl7 發表評論於
真要放羊為啥不去上公立學校呢?這真的是,裝作外表豪放的精致富人。
Icecl7 發表評論於
這標題啥?孩子在非洲放養。我還以為去烏幹達了呢?搞了半天是南非。收皮吧
Icecl7 發表評論於
笑死,這媽媽話裏話外不就是流露出自己的優越感孩子教育較多好,再看看國內的小孩是吧?這不還是虎媽性質嗎?比什麽比?所有家庭都有能力小孩中學以後就送到南非去生活?笑死,拉倒吧
碧姐 發表評論於
是南非
貓二 發表評論於
玉米好棒????
SkinnyPumbaa 發表評論於
南非是一個兩極分化很極端的國家。感覺作者不過是把孩子放在了白人區裏,談不上放養。標準西方教育而已,和在美加沒什麽區別。
dream_pillow 發表評論於
seewhatisee 發表評論於 2023-12-04 14:41:05 難道祖國不好嗎?
=================================
其實祖國本來挺好的。但是一回去就被嫌貧愛富的氣氛包圍,非常討厭。那種有錢沒錢都要冒充暴發戶的廉價激情,從小學同學到大學同學乃至陌生人的臉上每時每刻都在爭先恐後地洋溢!然後欣賞名山大川高樓巨廈的願望也就大打折扣了。
davidinchina 發表評論於
聽說治安很差,不知道實情如何。
shamrock100 發表評論於
馬斯克也是南非長大的啊。貧富分化巨大的地方做富人當然自我感覺不錯。
有門部關 發表評論於
南非還真不能算非洲。
京西觀察使 發表評論於
非洲病毒再多也沒有武漢多啊。
========
firecar2005 發表評論於 2023-12-04 15:20:00
難道在別的國家就精細了, 非洲這個地方病毒那麽多, 做家長的還放心, 太令人驚訝了
cwang28 發表評論於
不是移民中介吧?
車輪滾滾踏遍美國 發表評論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
firecar2005 發表評論於
難道在別的國家就精細了, 非洲這個地方病毒那麽多, 做家長的還放心, 太令人驚訝了
seator 發表評論於
“大洋彼岸傳來包餃子的聲音”,包餃子會有聲音?
吸塵器 發表評論於
這位周記者是哈馬斯的擁戴者。她不僅喜歡非洲,(一看就知道是非洲的富人區),更喜歡穆斯林。所以她最近在中國很紅啊
一劍霜寒 發表評論於
樓下建議非常好!
我們小時候直到初中畢業,都是一路玩,農村有各種玩法。
johniewalker 發表評論於
在美國東海岸的家長,如果羨慕這位“玉米”這樣的成長方式,建議送孩子去位於新澤西州的 YMCA Camp Bernie 夏令營:1 到 4 周的時間長度都有,入營時唯一允許帶的電器,就是一個手電,其它什麽電腦手機一律不允許帶,整個夏令營就是戶外活動,登高爬下的,從到河邊抓蟲子、學習劃 canoe、如何從側翻的 canoe 裏逃生並重新上船,到玩“空中飛人”、學騎馬、學騎越野摩托都有。吃飯時不許和自己的朋友坐在一起,而必須每次都與陌生的網友一起吃飯,學會與不同的人交朋友,等等。非常好。

campbernieymca 點兒 o r g
CVS4 發表評論於
辱華
seewhatisee 發表評論於
難道祖國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