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據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由海清主演的《我本是高山》,定檔11月24日上映。
去年在《隱入塵煙》中,扒姐看到了沉默且悲慘命運的貴英,所以今年海清飾演的張桂梅也同樣令人期待。從圖片中,扒姐能清楚地看到,由海清飾演的張桂梅校長無論從造型和氣質上,都高度還原了原型。
但有觀眾擔憂,作為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又讓男導演、男編劇來執行,最後會再一次上演“一些為了延續丈夫的遺誌”的故事局麵,不尊重女性。
在電影中,張桂梅丈夫的角色,還是由胡歌來飾演。而這個角色之所以產生爭議,是因為大部分觀眾都認為這個角色不應該成為電影宣傳的焦點。
“現實中張老師是在丈夫去世後辦的女校,如果電影裏這個男角色在創辦女校的過程中出力就是夾帶私貨了。”
【1】
《我本是高山》在豆瓣的劇情簡介中,是這麽寫的:這是一個堅毅的女人,和一群剛剛畢業還很稚嫩的老師,帶著一百多個女孩成功逆天改命的故事,是關於愛、青春、熱血和命運…
張桂梅,確實是一位改寫著大山女孩命運的時代楷模。而她丈夫原本是喜洲一中的校長,但自從1993年被查出有胃癌晚期後,1996年丈夫就去世了。
2002年,萬念俱灰的張桂梅開始籌建免費女子高中: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
由於學校並沒有什麽入學門檻,而入學的女孩子基本都是家庭貧困,文化課很差的類型,而張桂梅一開始創辦的初衷就是“教育好一個女孩就是改變了三代人的命運”,那振奮萬千學子的校訓,第一句便是:“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但張桂梅創辦之路並不容易,甚至在獨自募捐的日子裏,她幾乎放棄了自己的體麵和尊嚴,但依然換不來別人的理解和資助,到2007年,她隻湊到了一萬多元。
直到十七大的召開,張桂梅有了機會去把夢想照進現實,雖說是學校,但其實也並沒有什麽學校的模樣,因為圍牆沒有、廁所沒有,就隻有一個孤零零的樓。是辛苦,不過也阻擋不了張桂梅,堅持要把大山的女孩們送出去。
當然,曾在張桂梅身上發生的爭議也不少。作為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女校長,張桂梅曾拒絕了一個讀完大學卻回家當家庭主婦的學生捐款,並臉色不佳地怒斥她“滾出去”。
張桂梅認為,當初山區女孩家裏那麽困難,辦學條件那麽差,辛苦籌款花了錢供她上大學,總算把女孩從窮山溝裏送出去了。
結果女孩去當了家庭主婦全職太太,這是對學校和老師辛苦付出的不尊重,更是對她自己人生的放棄。
當老師是張桂梅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在張桂梅寫給青年教師的信上,就寫著這麽一句話:我不甘心看著女孩兒們早早嫁人,重複這樣貧瘠的、沒有選擇的一生。
今年,張桂梅再送150名女高中生高考,希望這些女孩能前程似錦。結果就有人開始擔心山裏的男孩子娶不到老婆:“那些山裏的男孩子怎麽辦?原本長大了還能娶這些女孩子,現在這個機會都沒了”。
這句評論,典型得可以打印下來、貼在任何一個教室上,讓人自覺通宵夜讀,走出大山。更何況,女性的選擇又不是隻有嫁人生子。
【2】
執導的導演叫鄭大聖,曾經因為《村戲》和《1921》兩部電影,提名過中國電影的金雞獎,另一名則是叫楊瑾。
由男導演來拍攝確實會讓人擔憂,畢竟近幾年的女性題材電影,仿佛就是一種流量密碼。宣傳的時候金句說得頭頭是道,結果拍出來的故事依托答辯,這樣的電影真不少。唯一不擔心的,就是海清的出演。
眾所周知,海清是出了名的“國民媳婦”,這十幾年來國產劇的媳婦身影,就沒少見海清。2006年,海清在家庭倫理劇《雙麵膠》中首次扮演兒媳婦。
海清飾演的麗鵑是一個上海姑娘,但在畢業之後非得嫁給一個東北小夥,結果婆婆傳統思想嚴重,婆媳之間的矛盾是與日俱增。
2009年,海清在《蝸居》中飾演的郭海平和丈夫每天就住在隻有10平米的閣樓裏。在房價飆升的時代背景下,《蝸居》僅用四天便創下收視曆史的新高,海清也因為這部劇擴大了知名度。
結果在13年後的《心居》中,海清依舊扮演著連保姆都不如的媳婦馮曉琴。
當我們都以為海清會一直當國民媳婦時,2022年,她又帶給了大家驚喜。在隱入塵煙的《隱入塵煙》中,海清把自己歸零,徹底“土”了起來。
她扮演著命運悲慘的曹貴英,一個被原生家庭拋棄,毫無存在感、苦命的小人物。在李睿珺鏡頭下,電影凝視了窮人的苦忍,我們也看到了更為殘忍的底層農村現實,獨特的鄉土美學。
海清要變成貴英是很難的,因為這樣,她就需要從外在到內心都蛻變成貴英,而不是在演貴英。
“從思想到眼神到肢體語言,我必須要成為貴英,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農民形象。這是我跟自己的一個對話。”
這樣的海清很迷人,原本就擁有演技實力的她,願意把自己重新歸零,不設邊界,去飾演一個她從未觸碰過的角色。在貴英這個角色中,她不止體會到人麵對悲慘命運卻無力改變的沉重,更是讓她感覺到表演的純粹性。
當然也有人認為《隱入塵煙》是在抹黑中國,而《我本是高山》也有這樣的嫌疑。扒姐真想說:你們可真玻璃心。
2022年的春天,海清的背部開始出現韌帶撕裂的情況,她要跟身體的疾病做鬥爭,最嚴重的時候,海清根本不能久躺,隻要躺半小時,肌肉就粘連到無法動彈。
海清在《人物》的自述中提到,原本以為自己已經要放棄的時候,她看到了張桂梅校長的視頻,自己感受到了一種震撼與力量,得失心也變得沒那麽重,不被表演所控製。
張桂梅也是長期被病痛折磨,因為關節疼痛,腳部微腫行動不太方便,手上更是貼滿了藥膏,但她卻堅韌地與病痛對抗:“我能動一天,我明白一天,我就選擇在崗位上一天。我自己無法左右自己的時候,那我就沒辦法了,隻有說聲對不起了這片大山。”
於是在2020年,海清拜訪了張桂梅,她詢問:“張老師我能演您嗎?演您的故事?”
隨後張桂梅說就交給海清,海清便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去為這個角色做準備。
張桂梅並不容易,但她卻影響了一大批女性,她討厭山裏的家長重男輕女,討厭家長會把高三的女孩喊去幹活讓家裏的初二弟弟去讀書。
正如有網友說的:“張桂梅老師的影響,不僅僅在於幫山裏的女孩子找到了一條更好的路,也在於讓更多人意識到我們還遠遠沒有到可以鬆口氣的程度。”
張桂梅的故事即便沒有很多電影上的情感渲染、特效加持其實就已經很讓人感動。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真實,我們也不懷疑真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