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昊三連撲,薛景求都撲了11部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國慶檔結束了,電影市場最終以總票房累計27.34億收尾,超去年同期83%,總觀影人次超6511.4萬,同比增長80%。當然這沒有什麽可比性,因為去年是疫情當中,市場低迷非常的正常。

大家可能覺得國內電影市場很暗淡,但是相比已經衰了一年的韓國電影,中國電影已經贏了。

2023年的韓國電影大崩潰,連韓國電影界業內都哀嚎一片。之前我也寫過多次,我們以最新的中秋檔為例(韓國中慶檔有六天假期),結果就是這個大檔期韓國電影又全撲了。

結果就是韓國剛剛過去的6天中秋假期隻有一部電影過百萬觀影人次,宋康昊,河正宇的兩部商業大片撲到姥姥家去了。韓國電影有忠武路三架馬車的說法:宋康昊、崔岷植、薜景求。

宋康昊已經三連撲,薛景求更恐怖已經十一連撲,崔瑉植現在聽不到什麽動靜,大概是產量比較少吧,很多人不知道這有多恐怖,這麽對比來看吧。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商業價值高的男演員,不是也形成了六大中生代的說法,分別是吳京、沈騰、徐崢、黃渤、鄧超和王寶強。

2023年的電影,徐崢沒有新片不提,王寶強導演的第二部電影《八角籠中》票房22億成功轉型,除了電影本身的問題是沒有多少媒體,網友會說王寶強失敗之類的。 這個今年失敗很明顯的就是鄧超,畢竟他再次導演的《中國乒乓》隻有1億,血虧。

最關鍵的問題來了,網友和自媒體有鋪天蓋地嘲諷吳京和黃渤的。

吳京春節檔的《流浪地球2》不敢嘲,畢竟票房40多億不能叫失敗對吧。於是去嘲諷暑期檔的《巨齒鯊2》,因為這部電影在今年爆款頻出的暑期檔票房確實比較一般。多少呢,國內票房8億多。

這是一部合拍片,全球票房3.5億美元左右,你給我說它慘敗了。

這個罵黃渤的就更多了,什麽吊隊,什麽撐不起票房,什麽高估的。結果是他戲份不多的《封神》26億,主演的《熱烈》近10億,《學爸》倒是低點,9月17日13時01分《學爸》票房突破6億——

(這是一部中等成本親情片,全片除了黃渤也沒啥大牌演員,你們嘲諷黃渤撲了)。

中國網友,某些自媒體動不動某某大明星撲了,主要就是一種形成思維定勢的刻板印象。畢竟這些演員國內票房巔峰動不動30億,40億,甚至是50億。現在都已經不把5億,10億,甚至全球票房3.5億美元當錢了(約26億人民幣)。

說句實話,如果把撲成這樣的韓國演員換算到中國,這不得熱搜掛一周,中國網友和媒體不得罵個幾天幾夜,然後鋪天蓋地編成段子和梗玩個幾年,然後再中國電影完蛋了,內娛完蛋了。

中國電影5億,10億,25億票房一敗塗地。

韓國電影百萬人次過損,幾萬,幾十萬人次有輝煌未來。

敢拍,尺度大,走向全世界?但“韓影“快要死了”

韓國電影為什麽完了,今年上半年國內就有大量業內外人士有過分析,我個人也寫過,三點。

第一是韓國本土市場達到極限,又因為疫情衝擊影響很大,市場消費本來就疲軟了。

第二是《寄生蟲》《魷魚遊戲》在外麵的成功,網飛等美國資本確實給了一條出路,但是也把韓國創作人才吸幹去拍網劇了,竭澤而漁。

第三是文藝創作十年是一個坎,你看中國電影《戰狼2》《流浪地球》後明顯迎來新時代,任何商業產業都是通過技術革新,開拓新的題材,最終完成行業升級,去占據市場,再去海內外競爭。

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韓國電影是剛開始的鋪墊(以世界級文藝片鋪墊藝術和審美風格,商業大片以(太極旗飄揚》開拓市場和技術路線)。

2011年後到2020年吧,迎來商業大片的全麵爆發。

2021年因為《寄生蟲》等在國際的成功,韓國轉型全麵學習美國影視劇,從題材到技術,從審美到內容,似乎除了韓語和黃皮膚已經和美國影視劇沒有區別了,目前在海外還有較強競爭力。

國內因為限製沒有這種敢拍,大尺度和黑深殘的作品,中國網友都羨慕哭了。

韓劇先不講了(長篇還是更容易拍好,我認為退步也明顯),韓國電影嘛,至少韓國觀眾用腳投票證明他們不喜歡。什麽敢拍,尺度和題材多樣化從來隻是文娛市場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2023年,韓國電影的崩盤說明了什麽?

之前的韓國影視劇還好,今年以來的韓國影視劇除了少數,基本上都是定個西方價值觀的基調,然後雜糅進去一些時髦有趣的元素、讓人印象深刻的人性元素,但在邏輯上不能自圓其說。

這就是一快餐文化,好賣的原料輔以增加口感的添加劑,於是熱賣一陣。 當富少愛上貧家女+必死一個的公式被唾棄後,他們投靠奈飛模式的電視劇就經常爛尾,一是水土不服,二是功力不夠。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音樂舞蹈影視完全拷貝米國的一種產品,是對他們完全臣服的一種獎賞,那麽他們到底有什麽文化?

韓國的做法是完全依附美國平台和文化軟實力去傳播的。中國是自己國力崛起,自己的文化平台和內容開始出海;最早是網文,後來tiktok等短視頻,前幾年是電視劇和中國遊戲,今年才開始輪到電影,時間很短。

而這幾年的韓流衰退也非常明顯,他們給每個組合起英文名,其實中國粉絲也不吃這一套的,我有時候也會在刷到一些韓國女團視頻,加上裏麵有中國成員,所以有時候也會看看,評論區基本見不到用英文名稱呼組合的,全部都是漢字的粉圈代稱,娃、芙、爻、小七小八,黑天鵝啥的……

而且從他們的營收數據來看,他們這種倒貼英文社會的行為並沒有帶來更多收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根據去年的經濟數據全韓國的文娛產業收入都抵不過一個原神。

我覺得,沒必要因為某些營銷行為就覺得韓國的文化產業是成功的,是否成功得看膩怎麽定義。第一人家不願意為你付錢,第二人家從你的宣傳裏隻能看到自己西方的文化,而不會因為你的樂曲舞台MV去搜索任何關於你的文化的東西,你的努力有什麽用呢,不過就是在替西方文化做宣傳罷了。

在這裏我又要提出原神,或許有很多人認為作為一款遊戲它的宣傳覆蓋麵達不到kpop那麽大,但其實原神的宣傳是有一個算一個,基本上玩了原神的國際玩家都能體會到中國那種和而不同的文化,也會因為角色的戲曲表演而去搜索中國戲曲的其他信息,相比看了一支韓國女團男團的MV,跟著唱了兩句,哪個效果對文化宣傳的更好呢?

我們的文化產業走出去比起韓國來是晚了點,而且難了點,但我們好的地方是我們所有走出去的都確實是我們自己的,而不是把西方文化換個皮又貼牌外銷。

韓流崩盤,華流也沒有崛起?快了

國內網友真的是缺啥吹啥,參考前幾個月的他們狂吹《黑暗榮耀》。

加上國家層麵也不重視文化輸出,或者說老輸出一些不吸引人的東西,受普通百姓喜歡的影視產品,他們瞧不上也根本不懂。一提文化推廣就是京劇、書法、包餃子,作為一個中年人我都沒興趣,更何況外國人。

很多人瞧不上什麽偶像劇,仙俠劇,小甜劇,說實話我也瞧不上,但是架不住這些大家瞧不上的劇在國外大受歡迎,你先把觀眾搶過來再談什麽你的文化內涵什麽精品連續劇。

當然,現實是在歐美強勢文化內核主導的國際環境下,想要輸出我們自己文化內核的娛樂產品真的不容易,韓國雖然被完全西方化,但也確實比較成功的融入了歐美圈,而我覺得咱們文化出海、內核輸出真正逐步實現是在近5年出現的。

大背景是國家整體實力的全方位崛起,可惜如原神等出海遊戲、鬥羅大陸等3D出海動漫(電視劇不了解,不知道有沒有觀網大神有出海數據)終究還是套了日係、歐美係的外殼,不過難能可貴的是當中也在努力塑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內核。

可喜的是近年來我們自己的娛樂產業發展迅速,已經逐步出現走出日係、歐美係框架的趨勢。例如日本動漫對世界的影響,5年前基本國內屬於被吊著打的情況,但現在3D動漫快速崛起自成一格,2D動漫也不乏精品,逐步扭轉了完全被日係動漫統治的行業格局

這一情況在小說,短視頻,遊戲,動畫,影視劇各娛樂細分領域均顯著呈現,隻不過多數人還是對”國產“要求苛刻,選擇性無視進步罷了。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