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抗旱井調查:新建的抗旱井就在自家田裏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今年盛夏,驕陽炙烤在遼西大地,連日高溫將地頭的水分蒸發殆盡,6、7月間長達月餘沒下過一場透雨,遼寧鐵嶺、阜新、葫蘆島等地的農田曬出龜裂的皺紋。而本該在8月長得比人還高的玉米,到了7月末仍像個未長大的孩子。

幸運的是,8月的降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述區域的旱情。10月即將到來之際,一些當地村民的玉米地迎來了不錯的收成,今年的收成保住了。但在“十年九旱”的遼西土地上,仍有村民為以後可能出現的旱情捏一把汗。

遼寧鐵嶺、阜新、葫蘆島等地,近些年當地政府在多個村鎮出資建設了新抗旱井。但令部分農民不解的是,那些新建好的、近在咫尺的抗旱井,似乎沒人在用。

新建的抗旱井為何沒人用?是用不上還是不能用?而過去統一修築在田裏的抗旱井,如今又為何逐漸幹涸,是無人管嗎?今年夏季,紅星新聞記者來到遼寧進行了走訪。

▲7月遼寧降水稀少,土地出現幹裂

探訪:

開小三輪從3裏外拉水澆灌玉米地

“玉米這樣的抗旱作物,如果不是旱季,基本不用下地澆水。雨水充足,等著10月豐收就行。”但由於今年6、7月遼寧降水稀少,村民李師傅不敢閑著。連續好幾天,他都要從3裏外的家中灌上滿滿一箱水,開著小三輪拉到地裏,澆灌自家10來畝玉米地。

遼寧葫蘆島連山區沙河營子鄉喂牛場村,紅星新聞記者在這裏見到了拉水灌溉農田的李師傅。他告訴記者,一天裏他要從家到地裏來回拉水10來趟:“一次隻能裝一桶不到1噸的水,而一桶水最多能澆半畝地。”

“這些區域是十年九旱的傳統旱區,立地條件差,灌溉條件不足,基本靠天吃飯。”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也在今年7月公開指出,今年5、6月東北西部降水比常年偏少2-5成,局地出現旱情,最重時受旱麵積超2000萬畝。其中,旱情主要集中地區包括遼寧朝陽、葫蘆島等地,主要受影響的正是玉米等旱地作物。

更讓李師傅想不明白的是,距離自家田地不到5米處,就立著一座去年冬天剛建好的抗旱井,可井房門始終緊鎖,李師傅用不上。“大半年過去,我從未用過田地裏任何一座新修的抗旱井。”

藍黃相間的牆麵,橘紅色的屋頂,藍色的鐵門和窗戶……嶄新的抗旱井房在田地裏格外顯眼。紅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同一樣式的抗旱井房在喂牛場村有很多個。但“好看不好用”卻是更多村民對新抗旱井的形容。“澆地靠的還是過去的幾口‘破敗’老井,或是隻能自己拉水來。”田地裏另一名拉水澆地的村民老趙說。

▲喂牛場村村民拉水澆地,旁邊就是新建的抗旱井

這些井具體是多久修的,到底修了多少口,大部分村民都說不上來。老趙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大致在2022年冬季,村委會帶著施工人員來到田地裏挖井:“開始修、修完了都沒通知,我們看到井房才知道新的井建好了。”

並是隻有喂牛場村一地存在“抗旱井建而不用”的問題,在距離該村約20公裏的連山區地藏寺村,當地村民也向紅星新聞記者反映,去年年底竣工的新抗旱井,如今不能正常使用。該村一位村民表示,村裏的井房房門無法打開,老百姓灌溉仍需從遠處取水。

紅星新聞記者多方核實了解到,喂牛場村和地藏寺村兩地本次新建抗旱井工程,隸屬於葫蘆島連山區一個農田建設項目。據遼寧省招標投標監管網的公開信息,該項目標段的建設地區為沙河營子鄉喂牛場村和地藏寺村。項目建設中標價超410萬元,建設資金均來自財政資金,開工時間為2022年6月15日,竣工時間為2022年12月31日。

“喂牛場村的抗旱井去年年底已經建設完畢,全村建了10多個抗旱井,每個新建的井都配了井房。”喂牛場村抗旱井建設項目一名工程監理人員也向紅星新聞記者證實,該項目在喂牛場村的建設均由政府出資,全村共建抗旱井10餘座,目前已全部建設完畢。

據該工程監理人員介紹,該項目建設不僅新建了抗旱井和井房,同時政府也為抗旱井的使用提供了配備的柴油發電機和水泵。“這些設備也好,抗旱井也好,都是免費提供給村民使用。”

不過,無論是李師傅還是老趙,都沒能在出現旱情時用上這些免費的抗旱井。老趙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此前他曾聯係村委會,希望使用新建的抗旱井澆地,但村委會表示,無論是開井房門的鑰匙還是配套的設備,目前都不在村委會手中。紅星新聞記者多次向該村村委會了解情況,但對方均拒絕回應。

井建好了,為何不讓村民使用?上述工程監理人員解釋稱:“雖然這些井已經建設完畢,但因還未通過驗收,所以沒法讓老百姓使用。”這名監理人員稱,由於建設項目分為多個標段,雖然喂牛場村隸屬的3標段已建設完成,但其他項目標段還在建設中,需待所有標段都完成建設方可驗收。

紅星新聞記者谘詢連山區農業農村局,對方也回應稱,如村民有使用抗旱井需求,經過與施工方溝通協調,可將泵房打開,並調配發電機組。但因項目未完成驗收,雖然灌溉設備可用,但因產權問題,需使用方和項目區施工方簽訂使用安全、設備完好等協議,避免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責任不清等情況。

但這樣的規定,老趙和李師傅卻不能理解。老趙認為:“我們這裏十年九旱,井房建成大半年,如今就這樣閑置著,更像是一種浪費。”更令老趙心疼的是,眼看著田地裏新修的抗旱井還沒來得及讓村民們用上一次,立在田裏的配套水管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紅星新聞記者也在現場看到,喂牛場村農田裏多個井旁的水管已經遭到破壞。

▲喂牛場村村民指著一根遭損毀的抗旱井水管

老趙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是因為抗旱井修好後,無論是井房還是暴露在外的水管,都無人維護和看管,長期暴曬和人為損壞,導致設備呈現不同程度的受損。而到9月底,紅星新聞記者再次聯係老趙,他仍表示自己依舊沒用上村裏的抗旱井。

就此,紅星新聞記者致電葫蘆島市農業農村局,一名農田建設科工作人員表示,按照規定,抗旱井修好後,具體的使用和維護工作便移交給村鎮一級,村民要使用抗旱井隻需向村委會申請即可。至於修好以後的維護工作,該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農業農村局會定期到現場對抗旱井進行檢查,同時也會要求村委會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農業農村局也會下派人員對有問題的抗旱井及設備進行維護搶修。

疑問:

建好的抗旱井為何用不上?

作為中國糧倉的黑、吉、遼3省,近些年出台了多個文件,要求補齊農業水利設施短板,助力高標準農田建設。事實上,遼寧多個鄉鎮最近幾年由政府出資,修築了多批次抗旱井。

然而,紅星新聞記者在走訪包括葫蘆島南票區大興鄉達理營、鐵嶺市昌圖縣豐林村、長山村等多地發現,上述地區雖然在近些年新建了抗旱井,卻出現了長期無人使用、村裏老人不會用的窘況。

“我們村的抗旱井修好快3年了,幾乎沒人用過。”鐵嶺昌圖縣豐林村村民老楊指著田地裏一座藍色井房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抗旱井已建成約3年,建設未收取任何費用,由村委會帶頭建成。但至今,老楊也不知道這些井裏能不能出水:“因為沒見有人用過,也不知道要用該找誰申請。”

紅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豐林村田裏的抗旱井房藍白相間,間隔10餘米就有一座。這些井房都被上了鎖,在7月出現旱情時無人使用。除了老楊外,當記者詢問豐林村年老的村民是否用過抗旱井,甚至有老人表示自己並不知道田裏的“藍房子”是抗旱井的井房。

▲鐵嶺昌圖縣豐林村前些年新建的抗旱井

抗旱井使用存在末端梗阻,這樣的現象還出現在鐵嶺昌圖縣付家鎮長山村。紅星新聞記者現場看到,這裏的抗旱井房和豐林村一樣,都是藍白相間的房子。該村村民老鄒也向記者介紹,這一批抗旱井建成於大約3年前:“但修好以後幾乎沒人用過,井房裏也沒有泵和發電機,連井裏有沒有水也不知道。”

“這些抗旱井始建於2019年年末,大概在2020年春天建好。”紅星新聞記者從長山村村委會一名呂姓負責人口中了解到,村裏一共建成抗旱井25眼,資金均來自政府撥款,並未收取老百姓任何費用。

之所以建設抗旱井,據呂姓負責人介紹,近些年為改善昌圖縣農業生產條件,多個村鎮均在近些年添置了抗旱井,長山村便是項目其中一個標段。

老鄒表示,盡管抗旱井建成了,卻幾乎無人使用。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今年6、7月降水稀少,他種植的玉米當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伏。即便田裏缺水,自己也不知該如何申請使用抗旱井。

建好的抗旱井為何沒投入使用?上述長山村呂姓負責人解釋稱,由於目前村裏還未遭遇大旱,因此使用抗旱井的村民很少。但對於村民想用井卻用不上的說法,該負責人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表示:“村裏的抗旱井建成後都能正常使用,村民隻需要到村委會申請報備,簽署一份使用協議即可。”

上述呂姓負責人同時介紹,村裏的抗旱井建成後,均配備了發電機和抽水泵,村民都可免費租用。但記者詢問該村多位村民,卻沒人稱自己用過這些抗旱井。

“我們歲數大了,一來不知道這些抗旱井怎麽才用得上,二來即便能用,也不知道咋用。”該村年近七詢的村民陳師傅告訴記者,作為留守老人,無子女在身邊,村裏雖建成了助農的抗旱井,卻沒人通知村民這些井怎麽申請使用,也沒人來教大家如何使用。

“反正我沒見著誰用,田裏的井就那樣一直鎖著。”老鄒表示,自己兒子長年在外地跑車,很多新設備自己不會使用:“發電機、抽水泵哪怕村裏能借給我們,我們也不知道怎麽拉到田裏去,怎麽用。”老鄒希望有人到村裏告訴村民們這些井使用的程序、使用的步驟,平日裏需要怎樣來維護。

老鄒擔心,這些花大力氣修築的抗旱井會因常年無人使用,導致井水幹涸而破損。就此,上述呂姓負責人回應稱:“每個月村委會都會派人維護,要是發現抗旱井抽不出水,會上報要求處理。”

針對村民提出的抗旱井建成無人用、不會用的問題,紅星新聞記者致電鐵嶺市農業農村局,但截至發稿未獲回應。上述葫蘆島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則向記者解釋稱,抗旱井建成無人使用,一方麵是由於近期旱情不嚴重,村民種植玉米這樣的抗旱作物無需借助抗旱井抽水;另一方麵,使用抗旱井產生的電費需村民自行承擔,而村民往往對電費有顧慮,不使用抗旱井。

至於抗旱井不會使用的問題,葫蘆島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回應紅星新聞記者稱:“我們在修建抗旱井之前都會召開村代表大會,會上會對抗旱井的作用、使用辦法進行講解。”此外,該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市農業農村局也會不定期在不同的村進行抗旱井科普宣傳。

“可能老年人接受能力低一點,暫時沒學會,但也可以向村或鎮反映,村幹部都可以教學,我們也可派人到村裏教大家如何使用。”該工作人員說。

破局:

“發打井補貼或能調動村民積極性”

相比於新建抗旱井使用存在的末端梗阻問題,遼寧部分地區的抗旱井出現了抗旱井幹涸廢棄的問題。人們要灌溉澆地,隻能自己請打井隊來建新井。

在葫蘆島南票區大興鄉達理營村,紅星新聞記者現場看到,大部分抗旱井已經廢棄多年,井房被破壞殆盡,甚至沒了門窗和屋頂,井旁已雜草叢生。據該村多位村民回憶,這些抗旱井已廢棄在田裏10多年,無人問津,甚至成了安全隱患。在這期間,村裏也沒有再建新抗旱井。

▲葫蘆島市達理營村過去建的抗旱井已損毀

“要用水隻能靠自己打井抗旱。”該村村民老金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在今年春季在自己的大棚裏新打了兩眼抗旱井,用於澆灌大棚裏種植的黃瓜等作物。而就在距離大棚不遠處,就是一口廢棄多年的抗旱井。

“我們自己打的井有50多米深,村裏以前打的井隻有10多米深,抽不上水,自然就廢棄了。”老金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打一口井費用隨著深度上漲,50多米深的自建抗旱井,花費在萬元以上:“但如果不自己打井,就隻能種玉米地。有了井就能種上大棚,一年的收入也能翻上一番。”老金說。

在達理營村,如老金一樣自己出錢打井的村民不在少數。紅星新聞記者走訪該村看到,今年6、7月缺少雨水,導致多位村民田裏的玉米生長緩慢。

事實上,抗旱井用不上、不讓用等情況,早在2014年遼寧遭遇嚴重幹旱時就被媒體聚焦。彼時旱情嚴重的遼寧阜新市阜蒙縣蜘蛛山村,一度因抗旱井工程質量存疑、發電機水泵等配套不足、取水收取村民2000元押金等問題被曝光。

近10年過去了,紅星新聞記者再次來到蜘蛛山村了解到,眼下村民們灌溉仍需自行打井,過去建設存在問題的抗旱井,至今依舊廢棄在田裏,無人問津。

“當時因為抗旱井的問題,我也被處理了。”據蜘蛛山村前村委會書記莊樹文介紹,蜘蛛山村共有約1700畝地,2012年打井隊進村打井時,按照50畝地建一個井的規劃,前後在蜘蛛山村打了104眼井。按照設計院要求,在水源充足情況下,這些抗旱井井深要在20米以上,井口直徑達到30厘米。

但據莊樹文回憶,這些抗旱井建成後,深度和直徑都無法達標,且該有的配套設備也未向村民提供,這些集中建好的井就閑置在地裏,造成了荒廢。事情被曝光後,相關責任人已被問責,莊樹文作為當時的村支書同樣受到了處分。

為何事後沒有再為村民建新的抗旱井?莊樹文解釋稱:“統一建設抗旱井需要相關部門的統一規劃,並不是由村委會說了算。如果沒有相關要求,村委會不會組織建新的抗旱井。”

阜新市農業農村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若一地此前已統一由政府出資建設抗旱井,按照避免重複建設原則,就不會再新建抗旱井。

“但如果村裏的抗旱井確實不能用,旱情也比較厲害,確實有這方麵的需求,可以申請再建,政府部門也會考慮特殊情況。”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村民呼籲建新的抗旱井,則需要通過村一級部門向縣一級部門提出項目申請,有關部門會進一步實地考察,結合該地區水利條件、旱情輕重等因素,考量是否新建抗旱井。

而在莊樹文看來,即便新增共建共享的抗旱井,或許也不能真正緩解農村灌溉用水問題。他解釋稱,由於抗旱井都建在各家田裏,如果兩個村民之間有過節,一方就可能不讓另一方使用,因此會導致村裏抗旱井遭到人為破壞,長期下來井就被閑置從而荒廢。

“更有效的辦法,或許是支持村民自己選址,自己決定要不要打井,以發放打井補貼的形式調動村民積極性。”莊樹文認為,或許這樣的形式才能讓村民自己保護自己打的抗旱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抗旱井的質量和使用。但上述阜新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阜新市尚無對個人建抗旱井的相關補助政策。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對打井進行補貼實際已在部分地區的村莊實行。如湖南永安東安縣井頭圩鎮人民政府就在去年發布通知稱,對村民自建大號井,每口補助30000元,小號井每口補助5000元。

對更多遼西黑土地上的村民而言,今年的旱情在8月的降水裏得到了緩解,但在“十年九旱”的玉米地裏,明年會不會遭遇旱情卻是一個問號。受訪的多位村民都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那些已經建在地裏的抗旱井,若能順利用上,即使未來哪天再有旱情,他們也不用為靠天吃飯而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