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思想已融入英語、生物、物理與企管等許多大學學科中。(美聯社資料照)
報導說,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必修課中,被要求以形容詞來“描述習主席在梁家河作為青年工人的時光”。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習近平在該農村度過7年歲月,此經曆如今成為北京宣傳的基石。
中國採用該新教科書是自毛澤東以來,北京將最高領導人的思想,融入大學英語教育全麵運動的一部分。過去在中國,學生透過學習英語接觸西方文化與觀念,被視為是進一步融入全球秩序的象徵,然而現在北京視該課程為宣揚中國觀點的機會。
該教科書主編、四川大學教授石堅說,“我們拿起任何一本西方主要刊物,標題全是中國、中國、中國,他們全都負麵針對我們。中國與美國打的不僅是貿易、金融與科技戰,也是意識形態之戰”。
他說,“西方的理論不再能說明中國的經驗。我們必須將國家意識融入外語教育,外語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對中華文化的信心,並能說中國好故事”。
過去中國將政治教條結合進大學英文教育。在1970年代初,許多大學新鮮人的第一堂英語課,是從學習“毛主席萬歲”口號開始。隨著鄧小平開放中國,大學開始採用較西式的英語教育,教材較聚焦於日常用語,以及從自由女神像到芭比娃娃等文化主題。
如今該趨勢逆轉,習近平思想已融入從企管、物理到生物等許多大學學科中。在2020年最新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中國教育部說,教科書應“有目的”的包含習主席倡導的一係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以確保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
新教科書收錄有習近平反對“美國挑釁”的講稿,以及認為許多留美中國學生,因他們的“西式態度”,而難以在中國找到工作的分析。
該教材的作者群,包括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英國文學7年的學者,他們在序言中表示,他們意圖匡正“之前教科書僅聚焦英文文化的問題趨勢”。該教材計劃進一步更新。一名消息來源說,“明年將出版的最新版本,將收錄習主席在20大會議中的語錄;我們將跟上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