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國走向何方?會否進攻台灣?艾未未這樣看…

中國走向何方?會否進攻台灣?艾未未這樣看…

文章來源: 德國之聲 於 2023-09-18 08:27:0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艾未未:中國不會效仿烏戰進攻台灣在柏林展出樂高創作作品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接受《每日鏡報》采訪時表示,他不認為中國會以烏克蘭戰爭為引子進攻台灣。他同時表示,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中國無論如何會發動進攻。

(資料圖片)艾未未4月4日在倫敦的樂高作品展上

(德國之聲中文網)目前在德國停留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先後接受了《每日鏡報》和《柏林日報》的采訪。

不認為中國政治會有大的變化

艾未未向《每日鏡報》表示,他不認為,中國在未來數年內在政治上會發生多少變化。他表示,盡管經濟形勢惡化、失業人數上升,中國仍將"存活"。"存活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艾未未同時表示,他不認為,中國會以烏克蘭戰爭為引子,進攻台灣。他說,中國沒有這麽愚蠢。他表示,盡管中共領導層一直以"大中國"為目標,但這是陳詞濫調的理念,因為中國早就是分開的。

艾未未認為,唯獨在台灣宣布獨立的情況下,存在遭受進攻的風險。"如果台灣這樣做(指宣布獨立--編者注),中國無論如何會發動進攻。這是一場棘手和敏感的遊戲。"

在問及台灣是否麵臨與香港相同的命運時,艾未未表示,香港過去是英國的受保護國,而台灣一直更獨立,因此有更好的處境。他說,台灣繼續迄今為止的做法,這是最好的。"事實上對台灣來說沒有任何問題。誰知道呢,或許中共有一天會覆沒,那到時候台灣有沒有正式宣布獨立都無所謂了。"

不願回中國生活

艾未未同時表示,他並不想返回中國生活。2011年,他因批評政府的言論在中國被捕,2015年得以離開中國。他在采訪中表示,盡管希望看望母親,但他並不想在那裏生活。"我66歲了,其中40年是在中國度過的。"他並不會懷念中國:"倘若我接收完這個采訪就死了,也會帶著微笑死去。"離開中國後,艾未未在柏林生活至2019年,之後前往英格蘭,2021年起在葡萄牙生活。

艾未未目前在柏林"藝術周"期間展出了他最新的樂高作品。其中一幅是用65萬塊樂高積木原比例複製的莫奈名作《睡蓮》。

艾未未樂高作品《睡蓮》

《每日鏡報》記者也問及,為何在這幅樂高製作的作品《睡蓮》中,有一個深色的區塊是莫奈原作中所沒有的。艾未未表示,這是因為在他10歲的時候,--那是1967年,他與父親在中國東北部荒漠邊緣的一個地洞裏生活過。他講述說,文革期間,他的父親被送到農村勞動改造,曾在這個地洞裏跟他講,自己曾在巴黎留學期間第一次見到莫奈的作品《睡蓮》。艾未未回憶說,父親在下放的地方負責打掃廁所,在那裏生活了五年。"盡管過後看來我們的命運多舛,但其實當時很多人都是同樣的命運。"

艾未未展出的另一幅作品是以北溪管道爆炸後水麵巨大漩渦的照片為藍本。此外,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也是艾未未樂高作品展的一部分。

稱質疑是自己的本性

《每日鏡報》以及《柏林日報》記者也都提出了一個問題:艾未未此前離開德國時曾批評說,許多德國人仇外。艾未未向《柏林日報》表示,與其他民眾相比,德國人思考非常理性。"昨天我去看醫生做了檢查。德國醫生可能是受到最好培訓、最友好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態度不傲慢,而是跟你解釋所有的事情。這顯示出一個社會的高素質。當然,德國也有問題,但每個國家都是如此。"

艾未未表示,質疑態度是他的本性。""有時候我並不是對的,但我說的也總是有一點道理。當然,我是作為個人發表意見。我也根本不嚐試平衡觀點。其他人可以平衡我的表態,也可以反駁我。我就是沒有內部的審查機製。"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美國Costco緊急公告!這2項食品停止食用盡快退貨
美死囚槍決!沉默到底 伏法前“回頭冷看”見證人
運動會一箭射穿女生臉:目擊者曝離譜1事 官方通報
這裏已被屠城,血跡太空可見!
館長被曝逼員工睡“館嫂” 網友已舉報“劣跡網紅”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官媒晚間發文:已做好對日“實質反製”的準備
官媒繼續開罵“撒泡尿照照自己幾斤幾兩!“
陣營分裂?特朗普跟“MAGA女王”鬧掰 罵她是“咆哮瘋子”
川普扛不住民怨 多達237項進口農產品免對等關稅
全美吵翻!女子假扮“窮媽媽”打電話求奶粉 結果…
中國駐美大使:歡迎愈來愈多美國民眾訪中國
中國勸別去日本 日前官員:非常歡迎 日網友喊"謝謝"
中共稱要全球抓人 被國際刑警組織和德國打臉
川普重手反擊艾普斯坦醜聞 下令調查這些民主黨大咖
外交也要“滿嘴噴糞”?粗鄙話術成新愛國標配!
泰國國王訪華 習近平夫婦國宴款待 王後穿搭成焦點
美財長驚人預言:穩定幣未來幾年將暴漲10倍
胡錫進批高市早苗是“惡毒巫婆” 美駐日大使回懟
誰該為200畝白菜負責?官媒轉發謠言讓菜農血本無歸
美國院線集體撲街 市場塌了?好萊塢麵臨滅絕危機
BBC道歉後 川普仍稱下週提告 索償10億至50億美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國走向何方?會否進攻台灣?艾未未這樣看…

德國之聲 2023-09-18 08:27:06

艾未未:中國不會效仿烏戰進攻台灣在柏林展出樂高創作作品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接受《每日鏡報》采訪時表示,他不認為中國會以烏克蘭戰爭為引子進攻台灣。他同時表示,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中國無論如何會發動進攻。

(資料圖片)艾未未4月4日在倫敦的樂高作品展上

(德國之聲中文網)目前在德國停留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先後接受了《每日鏡報》和《柏林日報》的采訪。

不認為中國政治會有大的變化

艾未未向《每日鏡報》表示,他不認為,中國在未來數年內在政治上會發生多少變化。他表示,盡管經濟形勢惡化、失業人數上升,中國仍將"存活"。"存活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艾未未同時表示,他不認為,中國會以烏克蘭戰爭為引子,進攻台灣。他說,中國沒有這麽愚蠢。他表示,盡管中共領導層一直以"大中國"為目標,但這是陳詞濫調的理念,因為中國早就是分開的。

艾未未認為,唯獨在台灣宣布獨立的情況下,存在遭受進攻的風險。"如果台灣這樣做(指宣布獨立--編者注),中國無論如何會發動進攻。這是一場棘手和敏感的遊戲。"

在問及台灣是否麵臨與香港相同的命運時,艾未未表示,香港過去是英國的受保護國,而台灣一直更獨立,因此有更好的處境。他說,台灣繼續迄今為止的做法,這是最好的。"事實上對台灣來說沒有任何問題。誰知道呢,或許中共有一天會覆沒,那到時候台灣有沒有正式宣布獨立都無所謂了。"

不願回中國生活

艾未未同時表示,他並不想返回中國生活。2011年,他因批評政府的言論在中國被捕,2015年得以離開中國。他在采訪中表示,盡管希望看望母親,但他並不想在那裏生活。"我66歲了,其中40年是在中國度過的。"他並不會懷念中國:"倘若我接收完這個采訪就死了,也會帶著微笑死去。"離開中國後,艾未未在柏林生活至2019年,之後前往英格蘭,2021年起在葡萄牙生活。

艾未未目前在柏林"藝術周"期間展出了他最新的樂高作品。其中一幅是用65萬塊樂高積木原比例複製的莫奈名作《睡蓮》。

艾未未樂高作品《睡蓮》

《每日鏡報》記者也問及,為何在這幅樂高製作的作品《睡蓮》中,有一個深色的區塊是莫奈原作中所沒有的。艾未未表示,這是因為在他10歲的時候,--那是1967年,他與父親在中國東北部荒漠邊緣的一個地洞裏生活過。他講述說,文革期間,他的父親被送到農村勞動改造,曾在這個地洞裏跟他講,自己曾在巴黎留學期間第一次見到莫奈的作品《睡蓮》。艾未未回憶說,父親在下放的地方負責打掃廁所,在那裏生活了五年。"盡管過後看來我們的命運多舛,但其實當時很多人都是同樣的命運。"

艾未未展出的另一幅作品是以北溪管道爆炸後水麵巨大漩渦的照片為藍本。此外,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也是艾未未樂高作品展的一部分。

稱質疑是自己的本性

《每日鏡報》以及《柏林日報》記者也都提出了一個問題:艾未未此前離開德國時曾批評說,許多德國人仇外。艾未未向《柏林日報》表示,與其他民眾相比,德國人思考非常理性。"昨天我去看醫生做了檢查。德國醫生可能是受到最好培訓、最友好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態度不傲慢,而是跟你解釋所有的事情。這顯示出一個社會的高素質。當然,德國也有問題,但每個國家都是如此。"

艾未未表示,質疑態度是他的本性。""有時候我並不是對的,但我說的也總是有一點道理。當然,我是作為個人發表意見。我也根本不嚐試平衡觀點。其他人可以平衡我的表態,也可以反駁我。我就是沒有內部的審查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