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認不出親人的遺書,他們開始在網絡上求助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名為 " 臨終寫的字 " 的話題近日成為了網絡熱搜,但這並非是人們在談論逝去親人的遺筆,而是一種「 求助 」。

由於病情危重或身體受限等原因,一部分去世的老人在臨終前隻能用紙筆交待最後的話語,但其字跡自然做不到工整,潦草到家屬們也難以分清。

於是他們開始在網絡上尋求答案。

「 別怕 」

在各種社交論壇上,這成了一種備受關注的帖子——請網友幫忙辨認親人的遺筆。

這種類型的求助,一方麵來說是極有難度的,因為字跡淩亂導致的辨認難度較大。

但在另一方麵,卻又可以十分容易,因為這些遺筆的主題很容易推斷:無非是關於愛、不舍和牽掛。

# 1_

在更早些的時候,人們於網絡上仍然對死亡諱莫如深,直到談論它的人越來越多,這才減少了幾分不必要的避諱。

畢竟麵對無法抗拒的離別,人類最好的應對方式便是 " 抱團取暖 "。痛失親人的人們,在網絡上分享出自己走出陰影的經曆,互相鼓勵;或是向過來人提問,以求幫助。

「 辨認遺筆 」是近期才出現的求助類型之一,而其起因則是零星的幾個提問——

就在數月之內,一位網友曾在 Facebook 上向網絡求助:他的母親在去年 12 月開始發現身患癌症,而僅過去三個月,病情就發展至十分危急,最終遺憾離世。

而在過世之前,他的母親用盡全身的力氣隻寫下了幾個字,可因實在難以辨認,至今也其義成謎,苦惱許久之後,他才發到網上尋求幫助。

此事自然引起了網民們的大量關注。在集思廣益之下,人們從多個角度分析,大量評論開始湧入之後,一個回答被讚到置頂:

「 幾時能回家呢?」

從結成一團亂麻的筆跡,到一步步抽絲剝繭,變成確切的文字,心酸與苦難浮出了水麵,也讓網絡彰顯了它的力量。

在這之後,類似的帖子也悄然增多。

在部分社交軟件上,一些有相同遭遇的人也發出了求助信息:一位網友的父親離世,臨終之際留下了兩行字,但卻因難以解讀,讓她至今也不知其意。

直到評論區給出了最可能的答案——

來源:小紅書 @吧啦吧啦

「 不要難過,我想你堅強 」

# 2_

隨著遺書上的謎題被一個個解開,這成了網絡上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有的人早已把親人的遺筆藏在心底,直到發現有這種解決途徑,這才到網上求助,想去麵對真相;有的人剛剛失去長輩,不願留遺憾,所以哪怕再混亂的筆劃也想弄清。

而類似的帖子總能起到一呼百應的效果,讓數萬名網民對著紙上的筆跡絞盡腦汁。這也是因為他們深知文字的力量,想為逝者了願,也讓生者釋然。

來源:小紅書 @北瓜

所以哪怕再難分清,每個人也都竭盡全力。

「 不去火化場 」

隻不過每每揭曉謎底,答案總是讓人心碎的。

一位求助者的姥爺在紙巾上寫了遺言,卻一度難以認出,直到她發在網絡上,並補充道 " 姥姥名字裏有 ‘ 珍 ’ ",最終才得到解答。

來源:小紅書 @企鵝屁屁

「 為珍存點錢 」

一位父親臨終寫下一行字,人們對其做了兩種推測。

一種是 " 放手 ",一種是 " 謝謝 "。

麵對外婆離世前的隨筆難以忘懷,而網絡給出的解答則是 " 老應死,無需傷心。"

來源:小紅書 @阿鄒

人們一字字拆解逝者的遺言,得出來大多是複雜的情緒:釋然、不舍、愛與牽掛。它們藏在短暫的字裏行間,是人類能留給世界的最後溫情。

來源:小紅書 @打工椰椰

# 3_

互聯網上,每時每刻都有遺筆在被 " 破譯 ",但遺憾的是,並非所有都能得到正解。

根據個人情況的不同,有的老人在最後的時刻提起筆,留下的隻有支離破碎的痕跡。

這給這種網絡求助帶來了較大的辨認困難,也導致試圖幫忙的人們,隻能盡力發揮想象力。

而事實也是如此,大多數情況下,人們與其是說是在 " 辨認 ",不如說是 " 連蒙帶猜 " 更為恰當。隻不過這些猜測是有捷徑的,無論如何,都與 " 愛 " 相關:要麽是表達希望,要麽是寄托思念,要麽是最後一份擔心。

由此也引發出了一種現象,在這類辨認遺筆的求助中,有時或許字跡過於難分,導致誰也推測不出什麽。但到了這種時候,被頂到前排的回答,往往是最溫暖、最能讓人釋然的。

來源:小紅書 @斯人若彩虹

而那些求助的人們,麵對大量模糊的答案,也極少抉擇出誰才是最終的正確答案,幫助者亦不會追問結局。背後的原因,人們對此都心知肚明——

那些模糊的字跡裏,是一萬種可能的愛意。

老頭衫 發表評論於
看出一個 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