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痛苦離世,熱搜卻還在她傷口上撒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太生氣了,太糟糕了。

這是我在看到 " 那個為愛減肥的少女走了 " 熱搜時的第一感受。

一個 15 歲女生患上了嚴重神經性厭食症,最後因重度營養不良而不幸離世。

她得的明明是一種死亡率高達 5%~15% 的疾病,卻在輿論場上變成了輕飄飄的 " 為愛減肥 "?

熱搜之下,大眾的誤解更是洶湧而來。

有說她 " 戀愛腦 " 的,說她跟風畸形白瘦幼審美的。

但剝除一切偏見,這其實是一個少女被疾病吞噬的故事。

更可悲的是直到生命走到盡頭,依然沒人知道,那個吞噬她的根源究竟是什麽。

一、她不是作,而是病了

一個身體健康的 15 歲女孩,怎麽能把自己餓到生命垂危?

很多看過小玲(化名)故事的人,都有這個疑問。

小玲的案例出自最近一檔兒科醫生主題的紀錄片。她被轉送到這家醫院的時候已經失去意識,隻能靠呼吸機來維持生命體征。

1 米 65 的身高,體重去掉水腫後隻剩下四十斤出頭,是真正的皮包骨頭。

這樣的體重即使在最苛刻的節食減肥圈,都已經是瘦到嚇人的程度。

所以也能理解很多網友的困惑:

" 人又不可能一下子瘦成這樣,一開始發現跡象的時候,吃東西不就行了嗎?"

" 四十斤還要更瘦,這不是審美畸形是什麽?"

從小玲父母的敘述中,也能看出他們一度把女兒的病情想得過於簡單。

開始小玲要減肥,爸爸想的是" 愛漂亮減一減也沒什麽,餓了自然就會吃的 "。

後來發現孩子瘦得厲害,夫妻倆帶她去醫院,很快就確診了神經性厭食症。

也一度計劃把小玲送去精神病專科醫院,但因為當時她的體重過輕,最後還是回到了綜合醫院先解決身體的毛病。

之後小玲就一直在住院、身體好轉出院、自行停藥、體重下降再次住院的怪圈裏循環。

吃的卻是越來越少:從菜不放油,到不吃主食,再到每天幾乎隻喝水。

對醫院的抵觸情緒也越來越重。

會在被強製送去治療的路上跳車、在醫院用花灑砸頭。

不了解神經性厭食症的人,很容易把小玲的行為理解為一種 " 自我糟踐式的過度減肥 "。

而從小玲父母的口中,又能依稀得到讓她產生減肥念頭的 " 可能原因 "。

據老師和同學描述,似乎是小玲暗戀的男生,喜歡另一個比她更瘦的女生。

兩相拚湊,就組出了熱搜上 " 為愛減肥 " 的故事。

我們並不能確定這段暗戀是不是真的存在。

但至少從被確診為神經性厭食症開始,小玲拒絕吃飯的理由就已經不再如此簡單。

換句話說,這個家庭的敵人早就不是青春期孩子的 " 過度愛美 "" 叛逆不懂事 "。

而是隨時可能會失控的病魔。

神經性厭食症作為一種進食障礙,區別於普通節食減肥的最重要一點,在於病人心中沒有所謂的 " 理想體重 "。

一開始想減到 70 斤,然後覺得 60 斤更好,最後不再有標準,隻想無休無止地瘦下去。

外人困惑於 " 為什麽會覺得皮包骨才好看 ",就連小玲媽媽在病床前都忍不住說 " 你原來那麽愛美,可看看現在變成了這樣 "。

但對於厭食症患者來說,追求目標已經不再是 " 美 ",而變成了體重秤上下降的數字,以及控製數字帶來的掌控感。

有人談自己 50 斤時瘦到肋骨突出,鏡子裏看著 " 不像人也不像鬼 "。

但她一邊覺得自己難看又可憐,卻還是無法控製地拒絕吃飯、使勁跑步。

也有人一旦攝入了心中 " 規定 " 之外的熱量或者食物種類,就會產生無法控製的罪惡感;

覺得 " 這點事情都做不好,真的是個沒有用的人 "。

@少女神婆婆

事實上,很多厭食症病人都會在被醫生、家人強製要求進食的時候,存在抵觸行為。

也因此會被外界責怪 " 所有人都想讓你活,你卻偏偏想快點死 "。

小玲就曾經說過自己好想快點到 18 歲,這樣就再也沒人管她," 想不吃就不吃 "。

也有人在吃飯時陽奉陰違,偷偷把飯菜藏在口袋裏、角落裏。

但真實情況是,得了神經性厭食症的人往往是夾在對生的渴望和對食物、體重增加的厭惡之間。

會為了讓媽媽開心而喝下半碗粥,卻又故意說碗髒了,讓媽媽把粥倒入另一個碗裏," 這樣會有一些粥留在碗壁上,我就能少吃一點 "。

與其說她們 " 還想接著瘦 ",不如說是迷戀上了對食物、對身體的所謂 " 掌控感 "。

哪怕這種病態的掌控會讓自己漸漸走向虛弱和死亡。

二、" 變瘦 " 是她們能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

身材焦慮的人很多,減肥的人也很多,並非每個人最後都會變成神經性厭食症。

這個病的臨床成因非常複雜,可能跟患者的下丘腦功能和染色體畸變有關;

父母有節食經曆或自身遭遇過創傷性事件的人,也更容易患病。

但病人們大多有著共同的心理特征:在體重和體型上賦予了過多的價值。

這當然是在 " 以瘦為美 " 的主流審美影響下,對身材的過分看重。

但同樣重要卻經常被忽略的是——除了體重外,她們往往找不到其他可以錨定自我、解除不安的事物。

@鹿鹿鹿鹿鹿呦

正因如此,神經性厭食症的高發人群並非那些會把減肥掛嘴邊,每天比拚 "A4 腰 "" 鎖骨放硬幣的 "20+ 辣妹。

而是 12 歲到 18 歲的青春期少女。

她們的身體迅速發育,生活中又充滿關於家庭、情感、前途的困惑。

就好像天上漂浮的熱氣球,當捆在籃子上的其他繩子都鬆鬆垮垮,體重就成了拚命也要抓住的那一根。

很多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到後麵都被發現不隻是簡單的身材焦慮。

而是試圖用控製體重的方式,控製生活。

韓綜《我金子般的孩子》曾經拍過一個拒食嚴重的女孩。隻有 10 歲,甚至都還沒開始經曆青春期的脂肪增加、體型變化。

一開始專家完全看不出她厭食的來源。

經過幾次拜訪、聊天後才發現,她對小自己四歲的弟弟有很大敵意," 隻希望能跟爸爸媽媽三個人永遠在一起。"

迷戀的不是瘦,而是拒絕吃飯後被全家人當作中心、被媽媽抱在懷裏安慰的感覺。

曾被進食障礙糾纏 6 年的博主 @少女神婆婆,也曾在科普視頻中提到;

很多神經性厭食症的患者家庭都存在衝突多的情況,且沒有正常的解決途徑。

孩子的厭食症,往往在客觀上緩和了家庭矛盾。

換句話說,患者很可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病情,把家庭成員們重新 " 團結 " 起來。

即使是那些真正為了 " 漂亮 " 而落入厭食症深淵的人,美對於她們也有著更深層的含義。

或者是為了擺脫在群體中的自卑,或者是為了獲得某種成績。

神經性厭食症的另一個高發人群,就是對身材要求更加苛刻的行業:模特、主持人、藝考生 ……

令人恐懼的不是 " 變胖 ",而是可能失去的機會。

有心理類自媒體采訪一個曾經曆厭食和暴食狀態的女孩,女孩小時候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童星。

後來她學芭蕾舞,發現自己因為體型不夠 " 完美 " 失去了很多發光的機會,於是開始 " 減肥 "。

" 當時對於我來說,變胖就意味著失去一切。"

" 意味著失去舞台劇的主角、舞台上的 C 位,還有家人的愛。"

@曼朗 mindfront

僅僅告訴她們 " 要吃飯 "" 不要被畸形審美綁架 " 是無濟於事的,內心的不安需要被填滿。

正如電影《骨瘦如柴》中,厭食症治療機構裏唯一的男患者,是一位腿部受傷、擔心自己再也無法登台的芭蕾舞演員。

電影《骨瘦如柴》

不吃東西、控製體重,隻是在壓抑、失控的狀態下選擇的止痛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 病根 ",在內心的更深處等待發掘。

三、漫長的意誌力戰爭

提到 " 神經性厭食症 ",人們想到的關鍵詞總是骨瘦如柴、營養不良、雙頰凹陷 ……

正如在小玲的新聞裏,最讓人在意的細節也是她 "24.8kg" 的體重。

仿佛這群女孩的問題就隻是 " 太瘦了 ",隻需要一次奇跡般的拯救——

在鬼門關繞上一圈,就怕了、懺悔了,可以像健康的人那樣大口吃飯、好好活下去了。

然而事實是,即便生理上脫離了危險,等待她們的依然是漫長的、痛苦的,需要全家上陣的戰爭。

幾年前國外曾有個厭食症女孩,拍了個主題為 " 要媽媽決定我每天吃什麽 " 的視頻。

媽媽端來的三餐中不乏黃油、巧克力醬這類高熱量的食物。每一樣都在打破女孩的 " 進食原則 ",但她還是痛哭著吃完。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勝利,隻不過是全家齊心協力又挺過了一天。

上文提到的博主 @少女神婆婆 足足跟進食障礙抗爭了 6 年。

厭食最嚴重時瘦到 56 斤,頭發大把大把掉,在醫院被開了病危通知書。

到了 2020 年,鏡頭裏的她看起來已經是個身材正常、精神旺盛的健康女生。

@少女神婆婆

但片尾字幕告訴我們," 看起來已經很健康 " 的她,依舊沒有完全克服進食障礙。

這幾年來,她先是跟自己對增重的恐懼搏鬥;

內心控製感完全崩塌之後又開始暴食," 花生醬一罐一罐地喝。"

然後又幾乎用了全部的毅力,讓自己不要去催吐:" 我不能一樣還沒戒掉,就再去戒另一樣。"

小玲的悲劇所能帶來的,當然應該有對社會中 " 以瘦為美 " 審美霸淩的反思。

它讓青春期的少女們在麵對精神世界的動蕩時,抓起了一把會弄傷自己的刀。

但或許更重要的,是承認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嚴肅的、需要被重視的疾病。

而非用 " 減肥過頭了 "" 太愛美了 ",掩蓋女孩們真實的焦慮與痛苦。

或者至少想想這個令人心碎的事實——在那個韓綜的結尾,不吃飯的 10 歲女孩終於吐露 " 希望媽媽多安慰我 " 的願望,並擁抱了她的弟弟。

而小玲卻一直昏睡到了生命的盡頭。

她內心的不安、渴望來自何方,人們全都無從得知。

一個生病的少女離開了,留下的卻隻有那句空洞而殘忍的 " 為愛減肥 "。

wumiao 發表評論於
以前一位女同事因為減肥懷不上孩子,好像三十五六不減肥了才有了個女兒。之前她總是嘲諷胖的其他女同事,而她以前是最胖的。
雲一片 發表評論於
先作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