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嫻:沒什麽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 隻需變成更好的你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吳小莉專訪作家張小嫻

張小嫻,中國香港當代女作家,代表作有《麵包樹上的女人》 《愛過你》《愛情教過我們的事》等等。由於她的作品大多講述愛情, 她也是繼瓊瑤、亦舒之後,兩岸三地最受歡迎的愛情小說家,被稱為 “全世界華人的愛情知己”。此次專訪也是張小嫻時隔三年疫情之後,首次麵對媒體,她選擇重回校園,講述不僅僅是愛情的人生體悟。

最好的愛情是什麽?

吳小莉:你覺得最好的愛情是什麽?

張小嫻:最好的愛情,就是你平常吃的炒菜,在家吃的東西,我現在比較喜歡簡單的。

以前戀愛的時候,你會覺得,對方是我的,你是我的。但是對我來說,現在這個階段,我希望你有我在身邊的日子,比沒有我在身邊的日子過得更好。

我是很喜歡孤獨的,但是我要三分的孤獨,七分的陪伴。



吳小莉:那可以告訴我們,現在你的七分陪伴,除了書之外,是不是還有那個七分深情陪伴著你呢?

張小嫻:我一直有的。現階段對我來說,可以在他麵前做你自己、展現最舒服的狀態、你是有安全感的,這是最舒服的境界。我記得我去內地一個大學演講的時候,都是大學生,我問他們一個問題,就是你們要靈魂伴侶還是生活伴侶?靈魂伴侶的舉手,然後幾乎都舉手。我就說:你們,我知道你們還是太年輕了。

吳小莉:你所謂的靈魂伴侶應該是什麽呢?

張小嫻:很難形容,因為每個人要求都不一樣。當時我問他們,你覺得什麽是靈魂伴侶?他們給我的答案就是,我們都喜歡同一首歌、同一部電影,我不會說這個有什麽問題,但是每個人的要求不一樣,我覺得就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你的深層次溝通,有時候不言不語也可以溝通,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靈魂伴侶。但是靈魂伴侶對我來說,可能最終是不會在一起的,在一起就變成生活伴侶。但生活伴侶其實也很難得,因為你要跟一個人生活,其實也是不容易的。對我來說,愛情終歸是會分開,如果愛情最後有結果了,最後走在一起,你就珍惜這份真誠,珍惜這份愛吧。

“當你變好

你才會遇到更好的”

吳小莉:青年群體希望獨身的人可能越來越多,甚至有些人覺得“愛無能”了,你怎麽看這種情況?

張小嫻:我覺得單身和不單身都是你自己的選擇,我覺得這個很自由。以前你覺得單身很孤獨,但是現在很大的改變就是,我去餐廳吃飯,常常看到幾個女生喝紅酒、吃飯,很享受單身的生活。我覺得她們還是需要陪伴的,但是有朋友之間的愛,不一定是男女之愛。最重要的是,有幾個陪你一起單身的朋友。我不知道男生是怎樣,女生很多都是這樣的。



吳小莉:我最近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很有意思的就是,當一個問題發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自我查找問題,覺得我們不夠好,或者說當我們在渴求愛的時候,其實我們是缺乏愛的。所以我們一直說你需要給我愛,但是如果像你說的,我們如果自己活得夠強大,我們可能就沒有這種匱乏感,所以要想辦法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張小嫻:當你變好,你才會遇到更好的。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變成一個更優秀版本的自己。但是去變成一個更優秀的自己,你有沒有那個領悟力和能力,需要實踐。你可能不知道在什麽年紀是一個更優秀的你,你現在20歲,可能更優秀的你是29歲,你要慢慢走過去。當中可能很多痛苦、很多眼淚,但是你必須要經過那一段路,你今天所有的痛苦和劫難,都是你人生必須走過的路程。你現在可能沒有光,但是你走過去的時候,慢慢就會有光、有花了。

“如果你沒有童心

你是沒辦法創作的”

吳小莉:我看過一個評價,說很多的愛情小說女作家中,你的少女感最強,你聽過這種評價嗎?

張小嫻:我也沒有特別去留意,但我覺得我不是。對我來說那個不是少女感,那個是我的童心吧。我覺得寫作的人、做創作的人,有一部分都有小孩子等等童心,因為那就是你創作的其中一種力量。如果你沒有童心、沒有不成長的那一部分,你是沒辦法創作的,那部分就是你最真摯、最難得的一部分。比方說,你不想長大,你才會相信天長地久,才會相信愛情,相信很多很多事情,你才會還去追求很多事情。



“疫情之後,

我覺得人生不要太執著吧,

但也不能懶惰”

吳小莉:你會不會覺得疫情三年變化,自己在心態上、人和人的關係上變化很大?是越來越疏離,還是越來越親密?你對於伴侶或是愛情的感覺有變化嗎?

張小嫻:我是一個比較孤獨的人,可以在家裏做的事情,我都不去外麵做的。做運動什麽的,我也沒有。但是疫情之後,我很想找一些舊朋友,以前好多年我都沒想過去找他們的。甚至我會覺得,我要找他們見一個麵,這方麵跟我以前區別挺大的。

另外就是,你看到了人生的無常吧。我的一些親人也因為疫情離開了,我也聽到一些朋友生病什麽的,所以你會覺得人生不需要太執著吧,很多事情你都沒辦法控製,所以你可以放下一些東西。但是有個矛盾就是,當你放下一些執著,你沒有以前那麽追求完美的時候,你可能會變得懶惰。

吳小莉:所以你怎麽去平衡這種心情?好像有人說,疫情之後變得越來越佛係了。

張小嫻:我是一個不停想放棄的人,但是我從小到大做任何事情,我都覺得我要放棄,但是我從來不放棄。如果我覺得做這個事情,做不做都差別不大的時候,我會跟自己說,我再努力一次吧,我再試一次,去做這個事情,看看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我以前覺得餘生很長,但是經過這三年,我覺得好像餘生沒有很長,因為你過去的日子肯定比你將來的日子,理論上應該短一些。所以我覺得對我來說,餘生已經不遠了。



沒有什麽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

你的心理沒準備好,

那你就不適合結婚

吳小莉:那麽你覺得,在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情,重要嗎?

張小嫻:我覺得不重要,我覺得沒有什麽適當的年齡該做適當的事。有些人覺得,我是不是該結婚了?我這個年紀應該結婚,或者我什麽年紀應該生孩子,我覺得沒有,我覺得你的心態最重要。如果你的年紀是32歲,但是你內心隻有12歲,那結婚不適合你。對我來說,我覺得人生應該去不停地嚐試,不應該被你的年紀去局限你要做些什麽事情。

吳小莉:你說女人最好的年紀是35歲,為什麽會這樣說?

張小嫻:20多歲也好,30多歲也好,都挺好的,因為我已經經過了。我覺得35歲沒有太年輕,也還沒有到中年,35歲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工作,或者你正在做不錯的工作。然後你會開始知道怎麽去打扮自己,你20歲的時候,可能不知道什麽適合自己的。但是35歲,理論上你比較成熟,但是你也沒有太成熟。我覺得對我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年紀。當然我覺得40歲其實也不錯,所以很多人很難去比較。但是我沒有覺得某一個年齡應該做什麽,我應該穿什麽衣服,應該怎麽怎麽樣,這個對我來說不重要。

走遍北美的小貓 發表評論於
水平不是一天成型的,閱曆需要時間和積累,佛像上的金漆經過歲月才會剝落,現真身是泥還是菩提。所以張小嫻的話真的信不得。所謂更好,完全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我個人更支持在不同的年齡段去享受應該屬於自己的人生,那樣才是不枉此生,不用去想什麽“更好”,因為那個更好隨著時間,也會變化。等你發現所謂的更好已經變了,你失去的時間,青春和人生也回不來。自由自在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想到就去做,別為了“更好”失去了自己應該有的寶貴的人生體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飛來寺 發表評論於
年齡關係著知識和閱曆,年輕人積累不夠,根本就沒能力認清自己,也搞不清什麽是“更好”。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已。曆史教訓太多,張小嫻這話信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