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得罪前東家、幫擦屁股,年輕人有離職自由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孟羽童離職,成為了 5 月最受關注的一場職場新聞。

自從在職場類真人秀《初入職場的我們》中被格力董事長董明珠選為秘書後,孟羽童員工生涯的一舉一動都被廣泛討論。

最甜蜜時董明珠官宣要把她 " 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 ",兩人親密合影、合體直播。‍

通過一支女團舞,孟羽童在一眾實習生中脫穎而出。/《初入職場的我們》

她的突然離職引發網友關注。一周內,先後曝出孟羽童 " 不感恩 "、" 曠工接私活 " 的新聞。今天,格力對外回應:祝願孟羽童和廣大網友一切都好。

孰是孰非外人難以判斷。但離職誰都經曆過,有時的確一不小心,就和前東家做了敵人,還落得 " 不感恩 " 甚至更壞的名聲。‍

孟羽童與董明珠。/ 微博 @孟羽童 Morita

不敢說出真實的離職理由、無法完全斷掉前東家的聯絡,甚至連以往吐槽加班的微博都要刪幹淨,離職這件再正常不過的事,為何會承載這麽多的負擔?我們還有離職的自由嗎?

前段時間,# 離職是中國寶寶最好的醫美 # 詞條火上了熱搜。人們發布著自拍照片,表示離職後自己皮膚好了,頭發長出來了,眼神裏都有光了

看著他們的分享,我們仿佛能將自己腦補成那個走進老板辦公室拋下一句 " 我不幹了 " 就瀟灑離開的形象。

光是想想就很爽。/Twitter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幾乎是不存在的。社交媒體上數不勝數的離職攻略與話術,將大家離職過程的小心翼翼表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在應對各級部門領導的詢問時,心裏怎麽想的放一邊,先說 " 感恩公司的栽培 " 這種標準句式準沒錯。

無論對公司有多不滿,都不能說實話與公司交惡,一口咬死是 " 個人原因 " 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畢竟以後還要在這個行業裏混的。

下一份工作的推薦信,大廠的背景調查,社保、醫保的交接,都需要前東家的好評。這職是離了,但這一階段的評價權一直握在他們的手裏

 

離職一年還在交接,誰懂。/ 網頁截圖

所以,就算離職前憋了一肚子火,最後一個月的交接期內還是得把心裏的火壓一壓,站好最後一班崗。

不但要把每一件事交代清楚,甚至在離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還要回複接手人的工作詢問,否則很難被評為 " 有職業素養 "。

last day 更要注意,從是否要請相熟的部門同事喝個奶茶吃點小零食,到如何與同事們道別,全都體現著一個人的 " 體麵 "

除此之外,離職祝福語怎麽寫?公司的大群小群怎麽退才比較好?幾號離職才能繳好公積金?離職被要求請吃飯要不要請?

離職話術背後的意思,其實大家都懂。/@瓜唧唧瓜(考霸版)

每一個疑問的背後,都是職場人對待離職的焦慮和不安,似乎如果離職時不能遵循這一係列固定的 " 標準 ",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職場人了。

本想自由地離開,卻無往不在 " 離職模板 " 的枷鎖之中。在埋頭思考需要維護的關係與體麵的過程中一次次地糾結,一次次把 " 爽 " 變成 " 算了 "。

以前的人們願意在一份工作上待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如今大家對離職休整的討論變得更加大方、坦然了。

" 人是多樣的,人生也是多樣的。"/《我,到點下班》劇照

但這並不意味著離職之後就能擁有自由,它仍是高風險、高成本的存在。

在公司辛辛苦苦經營的人際關係,可能會隨著離職慢慢疏遠,甚至歸零。選擇了離開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在這家公司的其他機會。

如今的就業市場也不穩定,各處裁員和降本增效下,未來求職情況還未可知,又是一層風險,在此情況下,維護好從前的關係成為一種 " 必要 ",或者 " 資源 "

存款多少與離職底氣成正比。/《凪的新生活》劇照

最難自洽的還是心理成本,因為往往是他人的評判,讓離職者患得患失。

人類學家張鸝曾在著作《焦慮的中國》中提到:" 中國人對‘自我’和個人實現的追求仍然與社會義務、社會主義倫理和某些文化價值糾纏在一起。"

也就是說,無論這個人做出什麽決定,最後的著眼點往往是自己是不是一個更好的父母、孩子和同事,如何更好地協調自己的社會關係。

無論如何,表達感恩總是必要的。/《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要離開一個曾經服務的平台,我們習慣先反省自己是否曾是個好員工、是否對得起公司的栽培。

如果說了前司的壞話,很有可能會被未來的用人單位懷疑自己的人品,傷人傷己。

麵對曾經朝夕相處的同事,總不至於撕破臉,誰都不想成為 " 不懂事的前同事 "。

總之,保持情緒穩定、低調離開是一個職場人離職時最後的體麵,畢竟 "連感恩都不會,以後還哪有公司要你?"。

想要辭職的時候,往往是自己的責任心先把自己勸服了。/《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於是,在 " 好聚好散 " 的社會規訓下,離職不自由的根源不在自我,反而是不夠自我

小心翼翼地維護所謂的 " 成年人的體麵 ",是利他的,甚至是無我的,是帶著職業微笑的 " 看破不說破 "。

當看到某個人並沒有完美地處理離職事務,或是不在乎是否完美的時候,總有人指出這是一種 " 不成熟 ",站在規訓者的角度維護平衡。

殊不知很多 " 成熟的人 " 心裏對破局者也是羨慕的。

離職當天,收到同事衷心的祝福。/@Besty

" 體麵 " 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如若實在突破了底線,不體麵也沒關係。

很多人會在離職退群前,明裏暗裏指出公司或領導存在的問題,也有人在離職信上詳細又完整地寫下對公司的建議——畢竟有些話,離職的時候再不說,就要憋一輩子了。

作為和格力深度綁定的公眾人物,孟羽童再難拋掉 " 董明珠前秘書 " 的身份,她也的確通過公司走到了一般應屆畢業生很難達到的高度。

她當然有離開的自由,但她的告別被希望是更中規中矩、心存感激、一別兩寬的。無論有心還是無意,她目前的表現並不能讓大家滿意,相關討論或許也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雙方回應之後,討論仍在繼續。/ 澎湃新聞網頁截圖

我們討論離職自由的時候,其實是在討論我們是否能選擇 " 不那麽體麵地離開 "

日劇《無法變成野獸的我們》中,30 歲的 OL 深海晶當夠了職場老好人,她說:" 每個人都想成為野獸,卻因為內心的考量,活得束縛又艱難。"

考慮再三,她打算拋掉一切當眾裸辭,這樣的離開著實算不上體麵。

當眾辭職,是很不容易的決定。/《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但正是這種知道了離職的代價後,還能從容選擇的勇氣,讓打工人深深共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擁有離職自由,因為離職隻是職場路上很平常的一站

能夠 " 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既不給別人添麻煩,也不給自己 " 挖坑 ",這當然是好事。

但每個人的離職都各有原因,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能接受 " 不體麵 " 帶來的代價,那也未必一定要遵循 " 好聚好散 " 的規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gagakkkki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全的自由,也沒有唯一的正確的選擇。

能夠接受自己的 " 不體麵 ",也是一種勇氣

生活中需要我們委曲求全的時候太多了,偶爾那麽幾次,我們也可以選擇成為不顧一切的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