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裁員 90%的員工,不是保命是自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 未來企業裁員不止 13%,甚至可能高達 40% — 50%!"

對這一預測,馬斯克說:" 我希望你是錯的,但是我懷疑你是對的。"

就在不久前,Hulu 北京裁員比例超過 90%。今年全球大廠的裁員潮,依然此起彼伏。

作者 | 曉 洋

編輯 | 陸一鳴

題圖 | 《我的解放日誌》

毫無疑問,我們正在經曆全球範圍內的裁員潮。

當我們在慶祝 " 五一 " 勞動節的時候,IBM 宣布暫緩招聘 2.6 萬個後台崗位,未來 5 年將有 7800 個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

5 月 9 日,曾出品過《教父》《阿甘正傳》的派拉蒙宣布裁員,旗下有線電視網絡裁員 25%,同時關閉 MTV 新聞。公司在聲明中提到,將通過取消和精簡一些組織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幾乎同一天,福特中國也在琢磨著 " 精簡 "。據說,該公司即將裁員,受影響員工高達 1300 人。

短短幾個月,裁員風暴已從科技領域,逐漸吹到金融圈、零售、汽車等行業。

大廠員工們曾標榜自己和公司是 " 相親相愛一家人 ",但半夜裏一封措辭生硬的郵件,或一個陌生號碼發來的短信,這些 " 家人 " 就成路人。

裁員就像一記耳光,把白領們的安全感,狠狠地打碎,然而,大規模裁員真的可以 " 降本增效 " 嗎?

上班猶如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哪天將嚐到裁員的滋味。(圖 /《阿甘正傳》)

神仙公司,突然不香了

" 未來企業裁員不止 13%,甚至可能高達 40% — 50%!" 矽穀投資人 Elad Gil 在 5 月 9 日發推預測未來的企業動向。馬斯克跑評論區補了一刀:" 我希望你是錯的,但是我懷疑你是對的。"

" 煤礦中的金絲雀 " 指危險的先兆。(圖 / 推特)

2022 年 11 月 9 日,臉書母公司 Meta 官宣裁員 1.1 萬人,在眾多科技巨頭中率先拿起 " 降本增效 " 的大刀。

美國矽穀巨頭同步切換 " 過冬模式 ",裁員一輪接著一輪,先觸及上下遊的芯片、遊戲,接著到外圍的金融和谘詢,然後蔓延至消費和製造業。

僅今年 1 月,亞馬遜裁員 1.8 萬人,穀歌母公司 Alphabet 裁 1.2 萬人,微軟裁約 1 萬人。到 3 月中旬, Meta 再裁員 1 萬人,成為首家宣布第二輪大規模裁員的大型科技公司。

與此同時,中小廠跟隨大廠腳步,斷臂求存。Zoom 創始人袁征曾標榜 " 讓員工快樂工作 ",敢承諾不裁員,結果第二年就自打嘴巴,裁員 15%。

美國就業信息網站 Layoffs.fyi 的數據顯示,今年頭 5 個月,科技企業公布的全球裁員計劃受影響人數約為 19 萬人,這一數字在 2022 年全年約為 16 萬人。

過去一年半,美國科技公司裁員情況。(圖 /Layoffs.fyi)

谘詢公司一邊教大企業 " 砍人 ",一邊對自己人下手。3 月,谘詢巨頭埃森哲宣布裁員 1.9 萬人。4 月,畢馬威在美國裁員近 2%,接著是安永要裁約 3000 人。

消費和娛樂等行業的白領陸續感受到 " 寒意 "。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宣布裁員 2000 人,媒體和娛樂業巨頭迪士尼裁員 7000 人。

迪士尼旗下的流媒體 Hulu 的北京研發中心也未能幸免。Hulu 北京的裁員比例超 90%,影響 300 多人。這裏一直是以高福利而聞名的 " 神仙外企 "。隻可惜,公司走廊滿牆的專利,都無法阻擋 " 仙子們 " 被逐出 " 童話世界 "。

目前迪士尼裁員已進入第三輪,Hulu 北京倒在了第二輪。(圖 / 小紅書截圖)

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首先裁員的往往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例如建築業,接著是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行業,例如零售、酒店和餐館,最後裁員的大刀才會 " 殺 " 到白領頭上。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在 1990 年、2001 年、2008 年和 2020 年經濟衰退期間,藍領的失業率比白領更高。但是,這兩年承受裁員之苦的主力,卻是白領。

短短的 3 個月內,亞馬遜精簡掉了 2.7 萬人,其中多半是白領員工,集中在雲科技、人力資源、廣告和零售等業務,幾十萬名基層倉庫員工則幾乎不受影響。

除了減少人力成本外,自動化技術的突破也成為了巨頭們裁員的理由之一。

五一假期裏,IBM 高層宣布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工具將在未來 5 年內取代約 7800 個崗位。提供在職證明或部門間員工調動等簡單任務,很快就會實現完全自動化。

過去,自動化已取代了部分藍領工作,像是掃地機器人代替清潔工人打掃醫院病房。這一次自動化的曆史車輪,碾向了薪酬更高的白領。

在科幻電影裏,AI 係統能代寫情書。(圖 /《她》)

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係統進一步模糊 AI 和人類的職業界限。除了 IBM,許多公司也開始試著用 AI 取代白領崗位。

在國外,微軟新聞嚐試用一個 AI 新聞采集係統,一次性取代了幾十名編輯。這 AI 係統會評估新聞的主題、觀點和新鮮程度,傳統的編輯人員隻能給 AI 打下手。

在國內, AI 繪畫軟件一夜間顛覆了原畫行業。據《新京報》的報道,國內一些遊戲公司大幅削減原畫師團隊。學畫畫 10 多年的原畫師原本月入 2 萬元,如今要麽接不到工作任務,要麽淪為 AI 圖片的修圖員。

投資銀行高盛在今年 3 月底發布的報告顯示,生成式 AI 技術將導致美國和歐元區有 1/4 的工作實現自動化,全球將有 3 億個全職崗位麵臨被 AI 取代的風險。

按照穀歌中國前總裁李開複的判斷,比起需要手眼協調的藍領工作,偏向定量分析的白領工作將更容易被 AI 接管。

準備好和 AI 合作了嗎?(圖 /《我,機器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hristopher Pissarides 曾預測,疫情後工作自動化的進度條將加速,從而減少對人工勞動力的依賴。有網友開玩笑說,以前大公司是給每個電腦配一個人,將來也許是給操作電腦的 AI 們配一個管理員。

昔日的 " 神仙公司 " 大幅裁員,未來的 AI 在搶飯碗,當下的白領陷入腹背受敵的鏖戰中。美國風險投資家傑森 · 卡拉卡尼斯預言:" 白領衰退 " 正在來臨,並會不斷加劇。

大流行結束,企業忙著 " 降本 "

裁員主要分為經濟性裁員和結構性裁員。

經濟性裁員指企業因自身經營危機,期望通過裁員來降低成本、扭轉虧圖損。跨國投資銀行瑞銀破產所牽涉的裁員,就屬於這一種。而結構性裁員指因公司主營業務發生變化,部分員工與其工作內容不相符,需進行優化調整。

事實上,科技巨頭遠沒到生死存亡的時刻,它們的 2022 年營收有下跌,但總體上仍相對平穩。與 2021 財年相比,2022 年 Meta 利潤下降了 55%,但總營收僅下降了 1%。從去年以來的 " 裁員潮 ",更偏向於結構性裁員。

疫情期間,人人宅家,工作、學習和娛樂都在網絡上。科技大廠上演 " 搶人大戰 ",像囤日用品那樣囤 " 人 "。

2020 年 3 月,亞馬遜的全球員工人數約為 62.8 萬人。疫情期間受線上業務驅動,亞馬遜員工激增至 150 萬人。據高盛的統計,穀歌、臉書等科技巨頭疫情期間的員工人數,平均增長了 41%。

疫情三年,亞馬遜全球員工人數增長了兩倍多。(圖 /WSJ)

臨近新冠大流行的尾聲,科技巨頭們猛回頭,發現人招多了,開始想辦法削減勞動力成本,以回應投資者對企業利潤的孜孜以求。2022 年 11 月,Meta 裁員消息公布後,Meta 股價暴漲 7.25%,創造消息公布前 9 個月以來的新高。

美國科技巨頭們真正的裁員理由,與其說是美聯儲暴力加息、全球經濟放緩、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支出減少等外部因素,不如說是 " 市場需求沒按我的劇本狂飆 "。

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傑弗瑞 · 菲弗(Jeffrey Pfeffer)直斥,大同小異的裁員聲明背後藏著 " 社會傳染 " 現象:大企業在互相抄答案

斯坦福教授傑弗瑞 · 菲弗認為,科技巨頭裁員是盲目互抄的傳染行為。(圖 /Nancy Rothstein)

" 大家都在裁員,我為啥不照著做?" 再智慧的腦袋,往往也難逃從眾心理的魔掌。實際上,要精準算出一家公司的人力需求,先要有合理的人效標準,再根據業績達成情況反推一個部門得安排多少人。那些沒有零頭的裁員數字,看著就是企業連猜帶蒙的 " 一刀切 "。

奇怪的是,誰夠膽子切這麽 " 一刀 ",誰就可能獲得豐厚的個人回報。穀歌母公司 Alphabet 一邊裁員 1.2 萬人,一邊給公司 CEO 發了 2.26 億美元的年薪(約合人民幣 15 億元),是一般穀歌員工平均年薪的 800 倍。

學術研究表明,裁員與節省成本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合法合規的大規模裁員,本身就要高額成本。

Meta 的 " 裁員禮包 " 裏含 0.5n+4 的遣散費、6 個月員工健康保險以及其他按法律和慣例的補償。按照公開數據,Meta 平均裁減一個員工的實際成本約為 8.8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61 萬元)。

霍尼韋爾前 CEO 高德威算過一筆 " 裁員賬 ":每一位被裁掉的員工獲得相當於 6 個月薪酬的遣散費。對於企業來說,這意味著 6 個月後才真正開始省錢。而經濟衰退期通常持續 12 — 18 個月,在這之後市場需求增加,顯然,公司在大規模裁員後的一年左右又要再次雇人。

裁員成本 = 遣散費成本 + 交接成本 + 招聘成本 + 培訓成本 + 適應成本 + 機會成本(圖 /《在雲端》)

一裁一招之間,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和資金,再加上新員工在成為生產力前,企業還需要付出培訓。

考慮到所有這些成本,裁員可能並不省錢,更像是股市中高買低賣的不理智行為。谘詢公司貝恩研究顯示:" 裁員的成本可能會超過收益。"

降本增效,可能降了個寂寞。

裁員神話,勸你別信

那麽,裁員能增效嗎?一輪輪的裁員把公司砍得七零八落,公司業績自動走向巔峰?這樣的裁員神話,勸你別信。

傑弗瑞 · 菲弗和同事研究了過去 40 年全球企業裁員與招聘的大量實例,發現人們對裁員存在著多重誤解。

傑弗瑞 · 菲弗指出,裁員通常不能削減企業成本,也沒有經驗證據表明裁員有助於提升盈利能力。裁員解決了做事的人,卻沒有解決企業本身的問題。許多被裁的員工會以外包員工的身份,繼續給原企業打工。

一些證據表明裁員實際上損害盈利能力。美國 "911" 恐怖襲擊後,幾乎每家航空公司都在裁員,唯有美國西南航空除外。到了 2001 年年底,西南航空憑借沒有折損的團隊,快速恢複運營,並一把搶占對手的市場份額。

留存團隊的核心實力,待經濟複蘇時才能搶占先機。(圖 /《非自然死亡》)

隨著對手縮減人手,服務和創新往往也隨之減少、變慢。《哈佛商業評論》的統計顯示,疫情初期裁員最猛最快的企業,大多在疫情後期恢複最慢。

裁員必然帶來的結果,大部分是負麵的。對於公眾,裁員好比照妖鏡,清晰映照出企業過去的敗績。貝恩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公司因大型戰略重組或合並而裁員,那麽投資者可能會推高股價。然而,如果裁員隻是為了削減成本," 華爾街之狼 " 會做空公司股票。

除了企業形象外,裁員傷害最深的是人心。研究發現,裁員會使受影響員工壓力增加,更容易陷入抑鬱狀態,可導致自殺率翻倍。

實際上,被裁並不意味著不夠優秀。無論是大廠還是小廠,裁員本就沒按照嚴格的標準進行,可能僅僅是個人運氣不好,碰到一個 " 殺人如麻 " 的老板。

矽穀企業家教練坎貝爾認為,裁員要果斷進行,但操作的手段要講究,要給足員工保障和安全感。企業和員工不僅是合同上的關係,還會形成心理契約,產生不成文的期望、默契和信念。說好的升職加薪落空了,公司舉起裁員的大刀,這些都意味著心理契約的破裂。

電影裏的裁員,終究是電影裏的。(圖 /《在雲端》)

研究表明,即使是裁員中的幸存員工,安全感和工作滿意度都會降低。這時候,人們要麽選擇摸魚敷衍的低支出模式,要麽拚命表演 " 上班 ",陷入無意義內卷。

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顯示,裁員中幸存員工的工作業績下滑 20%。裁員幸存者往往就像背負情傷的戀人,有愛但不多。

衰退麵前,領導者沒有好的選項,他們隻能從 " 壞的 " 和 " 不那麽壞的 " 選項中挑一個。必須明確的是,裁員絕不是降本增效的唯一選項。

有的企業寧願 " 停薪休假 "。2008 年大衰退來襲時,美國霍尼韋爾為 2 萬多名員工提供無薪或減薪假期。盡管 2008 年的經濟衰退更嚴重,但這家公司在銷售額和淨收入都比裁員兩成的 2000 年表現要好。

有的企業把裁員視為最後的底線。自 1948 年以來,林肯電氣一直保持著 " 不解雇 " 紀錄,即不解雇 3 年工齡以上、周工作時間多於 30 小時的員工。即使麵對戰爭、大蕭條和巨額虧損,該公司堅持通過管理層帶頭減薪、崗位調配、減少工時和提高產能等策略積極尋找出路。

企業再大,人始終是所有資源流轉的中心。哪怕是人工智能,往往也需要先有足夠多的 " 人工 " 做支撐。隻要生意一直做下去,人就不可少。

裁員不降薪,還是降薪不裁員?這是一個關乎企業生存的問題。有些裁員也許是迫不得已的,但跟風高舉 " 降本增效 " 的大旗去裁員,那不過是在欺負員工。

不好吃懶做 發表評論於
大廠員工們曾標榜自己和公司是 " 相親相愛一家人 " - Anyone believe this BS? You are some slaves when they need you and you are nobody, even not human being when they don't nee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