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彩虹的顏色不止七種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寒假我被網暴了。原因是我錄了個視頻聊了聊“有毒的男子氣概”,表達我對某些老師鼓吹“陽剛之氣”的反感,最後核心的觀點落在了“美好的特質無關性別”上。自以為表達得很克製也很溫和,有位陌生網友給我發來截圖,說你好像被掛貼吧了。當時我還不知道互聯網上有“孫吧”這樣聚集奇怪生物的網絡廁所、網絡下水道,在源源不斷的謾罵聲中我感受到了語言場的攻擊力,也感受到了沉重的惡意。

我的長相,我的聲音,我的手勢。屏幕裏的那個“我”被一群不懷好意的不速之客蠶食得骨頭渣也不剩,我甚至一度沒法麵對我自己。傷疤隱隱作痛。我還記得初中時那個戲謔地在我麵前說“women boom”的女生,她告訴我這叫“娘炮”,也記得我成長中所有對諸如此類的惡意助長的朋友、老師。也忘不了來自那些人群裏的議論紛紛,那些傷害多半包裹在嬉皮笑臉的玩笑,瞬息即逝的流言裏。

可是從來隻有人告訴我要去努力,卻從來沒有人教我怎麽麵對惡意。我很絕望。

從前我不知道什麽叫汙名與偏見,隻會在心裏長出倒刺,痛苦地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是應該的。不是為了賣慘,也不是為了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什麽受害的角色。我說這些隻是因為我可以說出來了,它們隻是偶爾想起來會揪心的傷疤,不再是一個孩子麵臨的血淋淋的傷口了。

我走出那些陰影很大程度上還要感謝B站的一些up主。“她塔拉”是我當時關注的一位學性別研究的博主,我也是看了她的一些視頻才真正意義上對於性、性別、性少數、性教育、親密關係有了簡單的認知。那些生動的分享,嚴謹的知識讓我看見了他者的霸淩與傷害,也幫助我破除了羞恥與誤解,走向包容與多元。

我很慶幸,因為性別的視角一旦獲得就無法被剝奪。

我第一次知道517也是因為他塔拉的視頻,她當時還在澳洲留學,參加了澳洲一年一度的世界範圍內最大的同性戀遊行Mardi Gras。就像她起的標題一樣,透過屏幕,這場快樂的狂歡,盛大的遊行裏,我仿佛看見了世界該有的樣子。這場遊行裏不僅是性少數群體,還有軍人,有醫護人員,有殘障人士……無關性別,無關國界,無關身份,每一個人都組成了多元的一份子。每一種色彩都組成了彩虹的一部分。

有人問,國內的性少數群體什麽時候能夠真正自由地去相愛?他塔拉在視頻的最後回答說:“也許遙遙無期,也許就是現在。因為法律是人定的,但愛是自然形成的。”

如果你不理解,至少先了解

所以,517到底是什麽?想科普這些常識很久了。

每年的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全稱為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簡稱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IDAHOTB) ,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

同時,每年的六月是同性戀驕傲月,是為紀念“石牆事件”這一針對性少數群體的仇恨暴力事件而設立。在1970年代,美國曾有人把彩虹旗用以象征國際主義以及全人類的聯合。後來1970年代末,彩虹旗與同性戀驕傲之間的聯係開始在美國流行,象征同性戀驕傲和性少數權益的彩虹旗通常由六種顏色組成:紅、橙、黃、綠、藍、紫。

你也許也經常看到LGBT或者LGBTQ+這樣的字母疊加,其實LGBTQ+是一個縮寫詞,意指性少數群體,分別取自Lesbians(女同性戀者)、Gays(男同性戀者)、Bisexuals(雙性戀者)、Transgender(跨性別者)、Queer(酷兒)的英文單詞首字母。而+代表著無性戀、泛型戀等等無法用字母窮盡的多元群體。

當然,了解這些最簡單的常識,也很難一下子消融冰山般的社會文化慣性和暗埋在人內心的成見。

彩虹的顏色不是你想的那樣

談及性少數群體,經常會有人質疑:“驕傲”什麽呢?“同性戀”有什麽好驕傲的?平權就平權,你“驕傲”是要宣揚同性戀嗎?

可是在這個異性戀的世界裏,那些音樂、書籍、電影裏敘述著異性戀的生活,異性戀的情感,從來沒有人會質疑,這是在宣揚異性戀嗎?就像在一個父權社會中,有人會指責你宣揚“女權”,但不會有宣揚男權這樣的說法。那是因為透過冰冷的結構和體製,誰站在權力中心,不言自明。

如果有人問你在驕傲什麽?那是因為,他們看不見一群被世界傷害過的人,來路是血淋淋的,前路也是艱難無比。隻是想活出自己的樣子,想活在一個被允許活成自己樣子的世界,想爭取自己的權益,想自由地愛,想平等地生活。如果你還要問,同性戀到底在“驕傲”什麽?我隻能告訴你,當一個人擁有特權時,他往往無法意識到特權的存在。

所謂的“驕傲”應該屬於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應該並且能夠勇敢地接受自己,活出自己。自由、平等、包容、多元,應該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是政治正確嗎?這些年,我們探討“女權主義”,探討性別話題。這些年,談論同性戀被勸退,擺放彩虹旗被出分,全國各大高校性少數社團賬號一夜封號。這片有牆的土地上平白多出了一堆“境外勢力”。諱莫如深,謹小慎微,連一場光明的對話都無法展開。

柴靜的《看見》裏還有一章關於同性戀的內容,早年間的電視上還能看到同性戀群體的出現,官媒甚至能為同性戀群體的汙名化發聲,學術研究也不乏對這一亞文化的深入調查。

在今天,我們說TXL,說通訊錄,就是不說“同性戀”。仿佛這片土地上沒有這個群體存在。

數據顯示同性戀在人群中的比例占百分之五,也就是約7000萬。受到影響的還有他們的父母,他們父母的父母,他們的親朋好友,如此一輻射,幾億人口都與這個議題有關。所謂的“性少數”問題顯然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如果一百個人中就有五個人是同性戀,那在我們身邊也不算罕見。

同性戀的成因有兩種學說。一種是先天決定論,可能是由基因決定的,據觀察,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族群內都有同性性行為的發生,因而也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同性戀不是疾病也不是變態。如果大自然裏就有這樣的現象存在,那要怎樣才能證明這件事夠不夠自然呢?

另一種說法是說由後天文化塑造的。就像性別差異很大程度上被社會塑造的一樣,藍色和勇敢屬於男性,粉色與柔軟屬於女性,二元的劃分扼殺了一個多元的光譜。性別是流動的,性傾向也可以是。可能喜歡一個人與性別無關,你喜歡的就是這個人本身,隻是恰好ta是某種性別。又或者性傾向本身就是流動的,我們不必把它看成非黑即白的。我們都在光譜上的某個位置,因而我們都構成了多元本身。

你看見了嗎?

5月15日,公眾號“北同文化”宣布停運。這個創辦至今15年的公益組織死了。

同誌亦凡人中文站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同誌影視字幕分享組織,也就是免費做字幕,把性少數影視搬進我們的小屏幕裏的一個公益組織。他們有一篇文章說,他們的理想是活成鯨落,希望有一天不再需要他們作為中介,我們也能被這些影視作品滋養,也能獲得自由與愛。

在紀錄片《從暗到明:電視的彩虹史》中甚至提到了這個網站,這麽多年,任何人的努力都沒有被曆史遺忘,也不該被我們遺忘。這部記錄片強調了Visible即“可見性”的重要性,告訴我們性少數是如何爭取自己的權益的,如果一步一步在電視上出現,以合適的方式出現,最後成為多元裏一抹不可替代的色彩。

看見,是太重要的事情。

看不見也許是被觀看者迫於無奈,躲藏了起來。看不見也可能是觀看者視若無睹。

如果我們不能真正地看見一些角落,一些邊緣的群體,那麽我們隻能看見目光所及的視域。真正的看見,是追求一種全麵甚至超越的視野,是不斷叩問自己:你看清楚了嗎?你真的看見了嗎?

想說的其實還有太多太多,但暫時就隻能寫到這裏……

願中國公民

不論性別性傾向

性別認同

與性別表達

在各方麵均享有

平等權益

希望我們都能在陽光下自由地相愛。

“希望有一天,我們會帶著彼此的驕傲相見。”

goodmum 發表評論於
同意樓下,世界上有人喜歡吃屎喝尿,是自然的,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你非要高調讓大家認同
Campylo 發表評論於
所謂“物極必反”。對待性變態的態度,從大家報著善意去包容,最後變到反感厭煩甚至敢怒不敢言,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中,性變態們從膽小但感恩,發展到大膽高調,再到現在西方社會裏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要把自己的利益淩駕於正常人之上。還要在中小學教材加入性變態內容、變態要求隨便進女寢女廁等。你們最好悠著點兒。另外,正常人嫌你吃史惡心,絕不是他們也想吃你手上捧的史,他們是真的感到惡心
玉器晚成 發表評論於
同性夫妻可以用捐精者的精子,或捐卵者的卵子,通過IVF獲得他們的下一代已經不是問題了。
相信事實 發表評論於
自然界存在各種現象,但並不是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正常的,有好處的。同性戀當然是自然存在,但因為他的不可繁殖性,他必然是違反生物的基本規則的。生物通過繁殖才能多樣化,才能進化。沒有繁殖能力的生物無論多麽優秀都是沒有後代的,是不能遺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