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人開始擺攤:三塊錢的澱粉腸真相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 澱粉腸擺攤 " 這股風很大。

在韓悅擺攤的杭州街頭,最多的時候,每條岔路都能碰上一個賣澱粉腸的。

這些澱粉腸攤位的設備不似以往。不是傳統的折疊推車和燃氣烤腸機,而多是露營車、卡式爐等 " 非專業 " 網紅烤腸設備。

攤位上的裝飾,也讓人耳目一新。有的掛上印有攤位名稱的布簾,有的自製花樣菜單,還有的為澱粉腸裹上不同的 " 味蕾新衣 " ——海苔、肉鬆、芝麻、椰片等。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擺攤賣烤腸 / @栗栗子

這一切都在標識攤主的身份——年輕人。

擺攤的年輕人變多,擺攤環境似乎也更好了。

2023 年 4 月 26 日,新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出爐,擬於 9 月 1 日起實施。多項規定在一定程度上解鎖了深圳 " 路邊攤 "," 擺地攤 " 不再被全麵禁止。在此前後,多地也出台類似政策。

地攤經濟正進一步複蘇,而澱粉腸,悄悄占領了年輕攤主們的小攤。5 月初," 可以合法擺攤賣烤腸了 " 的詞條,一度衝上熱搜。

局中人

2019 年畢業後,韓悅在浙江找到一份財務相關的工作。中途,她曾換過一次工作,但賣澱粉腸是她從未有過的想法。

決定擺攤前,她沒吃過澱粉腸,對這樣的食物也 " 沒有什麽概念 "。若不是這次準備擺攤,她覺得自己或許不會主動買澱粉腸吃。

澱粉腸具體是在何時闖入年輕人眼中,韓悅也不知道。隻是從今年開始,指尖滑過的帖子裏,頻繁出現澱粉腸擺攤的相關內容。其中,不乏 " 日入上千 "" 月入過萬 " 的明示或暗示。

在那些帖子裏,有人白天上班,夜晚擺攤。有人畢業後,直接進行澱粉腸擺攤的微創業。還有人辭去收入不菲的工作,隻為在路邊賣幾根腸。

" 是不是每天都可以有一點收入 ",韓悅有點兒心動。但她又會馬上給自己澆一盆冷水,她擔心投入的成本終會 " 打水漂 "。

在對澱粉腸擺攤成本進行了詳細統計和分析後,她得出結論:澱粉腸擺攤是門不錯的生意。投入成本低,上手速度快。她認為,相較於其他攤位,賣澱粉腸 " 基本上沒有什麽門檻 "。

衝動,總是驅使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待反應過來時,她已成為局中人。

買來烤腸設備後,韓悅才決定去路邊小攤嚐嚐澱粉腸的味道。入口的澱粉腸,還帶有杭州三月初的涼意,熱度不夠,蘸料也遜色。

她對澱粉腸留下了 " 沒有特別好吃 " 的初印象。但已經投入了成本," 別人烤得不好吃,並不代表我烤得不好吃 ",她說。

為了將澱粉腸口味做得更好,她提前在網上學習如何調製蘸料。在擺攤設備齊全後的當天,她就出攤了。

韓悅第一天出攤收入為 107 元

韓悅擺了一個月攤後,千裏之外的林勇也加入了兼職賣澱粉腸的擺攤隊伍。

1999 年出生的林勇,從事手機相關行業。在他看來,行業正處於淡季,在 " 內卷 " 競爭下,掙不了幾個錢。但他覺得,擺攤賣澱粉腸會有所不同。

在網絡上看到澱粉腸擺攤的內容後,他有了擺攤的想法,隨後便進行實地觀察。他留意到,家附近的小食街有不少流動攤位,其中不乏澱粉腸。

那條街道並不寬敞,勝在人流量大。道路兩邊,擠滿了大大小小的路邊攤。每每有車駛來,人流便在鳴笛聲中湧向兩側。

不少人在路過澱粉腸攤位時,會駐足買上一根。林勇覺得,主業收入少,不如幹副業掙點零錢。沒有過多猶豫,4 月的一天,林勇開始在家附近的街巷裏擺攤。

擺攤的位置選擇很重要 / 受訪者供圖

直到 5 月 2 日,他已經出攤十來天。那晚,他著一身黑衣,戴著一頂黑色鴨舌帽,站在掛有 " 中華美食脆皮烤腸 " 布簾的露營車後。有客人點單時,他總會在詢問完客人意向,就專注於烤盤。

下班空閑時,他就在這條街道擺上幾個小時。他說,一根腸賣 3 元,一晚上也能賺個百來塊。

五一那天生意很好。林勇花了十來分鍾,將露營車拖到人流更大的景區。在那裏,澱粉腸能賣到 5 元一根。人多的時候,他烤得很快,火要開到最大。

那天,他賣了兩箱澱粉腸,每箱有 122 根。

副業界 " 頂流 "

在林勇的攤位上,一根澱粉腸並不總能賣到 5 元。但 3 元一根,他也已經賺回本錢。

擺攤不久,韓悅也快速回本了。她的初始投資成本約 600 元,出攤不到十次,已基本回本。

在她看來,回本的過程也不算困難。

韓悅認為,這門生意 " 在任何環節都沒有什麽技術難度 "。起初,跟所有新手一樣,腸烤焦,簽烤斷的情況時有發生。但在出攤過程中,她慢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經驗:油加多點,火關小點,烤簽換粗一點。" 都是有辦法去解決的,而且都很容易解決 ",韓悅說。

烤好的澱粉腸 / @開擺日記

這些經驗之談,在網絡上也不難尋得。不少年輕攤主,將擺攤過程拍攝成短視頻,或是在擺攤過程中開啟直播,邊賣烤腸邊直播。如何快速穿烤腸,怎麽選烤腸簽,測評不同品牌的澱粉腸等視頻,也成為攤主們熱衷拍攝的主題。

本錢回得快,流量來得也快。

在網絡上,一則用針筒穿澱粉腸的七秒鍾視頻,獲得 7.5 萬點讚數,超 2000 萬的播放量。

針筒串澱粉腸 / 圖源:方熊火火

有人將擺攤賣澱粉腸形容為副業界 " 頂流 "," 一個推車到處走 " 更是成為不少人的心之所向。不少人,奔著 " 頂流 " 高位,正經營,或打算入局這份副業。

韓悅也曾意外打開過 " 頂流 " 副業的 " 流量密碼 ",她將其形容為 " 意料之外的收獲 "。在購入擺攤設備後,韓悅在網絡上分享了有關澱粉腸擺攤的物料清單,獲得了超過預期的流量。

此前,韓悅就有在平台上記錄生活的習慣。從 2019 年至今,她斷斷續續發布了近 50 篇筆記,大多數內容都不溫不火。多時,也有上萬的瀏覽量,但跟那篇爆火的澱粉腸筆記相比," 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 "。

那篇筆記發布不到兩個月,就已經獲得超 50 萬的瀏覽量,近 5 萬的點讚收藏數。

此後,她將每次出攤的經曆,都轉化成內容。一篇篇筆記內,記錄了出攤時長、當日收入等。接著,不斷有人給她留言,都是些和澱粉腸擺攤有關的谘詢。

韓悅的澱粉腸攤 / 受訪者供圖

問題太多,她一個人回不過來。為了更好地傳達信息,韓悅建了一個 " 擺攤交流小群 "。

很快,有人找她反映,群滿了。她又建了一個,兩個 …… 直到現在,已經是第四個小群了。

群友們在其中分享營業情況,交流擺攤經驗。也有不少人抱著學習心態入群,吸取經驗,做著 " 備烤 " 準備。韓悅覺得,這些群更像是和澱粉腸擺攤有關的交流學習平台。在群裏對話,不時會讓她誤以為在進行一場 " 業務交流 "。

大部分待入局的人相信,如此低廉的投入,定會快速回本。這不是幌子,畢竟有不少 " 前人 " 的經驗是這麽告訴他們的。

後 路

越來越多人想入局 " 瓜分蛋糕 "。但當他們都湧入局中,不少人又發現," 蛋糕 " 比想象中的小。

" 頂流 " 副業的收入,並沒有想象中高。" 弄了才知道不賺錢 ",林勇說。除去節假日,平日下班擺攤幾小時,他能賺個百來塊,但也止步於此。

但 " 日入上百 " 也靠運氣。另一年輕攤主阿濤說,擺攤賣澱粉腸的收入並不穩定。在他下班後出攤的兩三個小時裏,運氣好的時候能賣超過 300 元,但差的時候隻有幾十塊。

擺攤賣澱粉腸的收入並不穩定 / @開擺日記

局中之人大多如此。韓悅說,大多數入局的群友都處於入門階段。隻是僧多粥少,大夥都 " 生意一般 "。

有時,來攤位買澱粉腸的年輕人也會向她透露擺攤的意願。她會告訴他們,邁出這一步並沒有想象中難,但 " 別期待這個東西能賺大錢 "。

她曾想法子提高收入,嚐試在擺攤賣澱粉腸的同時,售賣冰粉。可效果並不理想,一個下午隻賣了一杯。自那以後,冰粉再沒出現在攤位上。

現在,韓悅的攤位上隻賣澱粉腸。她明白,低廉的成本投入,意味著同等層級的收入。擺攤賣澱粉腸存在局限," 這麽點東西,編不出花來,人流量也就這些。"

韓悅的澱粉腸擺攤物料清單,前期的投入成本相對較低 / 受訪者供圖

她說,她遇到的基本上是一次性客戶。在這種情況下,收入的高低無關技術,更多是運氣。取決於擺攤所選擇的地理位置、當天人流量,以及是否會有競爭對手。

在同一條街道遇上同行,擺攤收入也會受到影響。出攤時,韓悅曾遇到同樣賣澱粉腸的攤主,將小推車停在她的攤位旁。於是," 價格競賽 " 無聲展開。平時賣 4 元一根的澱粉腸,那次隻賣了 3 元。

即便如此,韓悅還是堅持在閑時擺攤賣腸。她不再將其作為賺錢的渠道,而是以 " 半賺錢半娛樂 " 的心態對待,並嚐試理解地攤市場的規則。

她將擺攤視為一種消遣的方式。下班後去擺攤的日子,會讓她覺得生活更加充實。每當賣出一根澱粉腸,多增一位回頭客,她便會從中獲得有別於財務工作的成就感。

韓悅分享的澱粉腸擺攤經驗

為了回本,有的人選擇增加投資成本。

社交平台上,有位攤主在這份副業上投資了超過 2000 元。她以為這份副業能有不菲的收入,未曾想,擺攤十來天還未回本。她不甘心,持續投資," 感覺像個無底洞一樣填不滿。" 至今,這份副業還沒回本,她也身心俱疲。

直麵破碎的想象,部分人無奈退場。

當初,林勇一次性進了七八箱澱粉腸,所幸現在餘量不多。待他將剩下的烤腸都賣完,可能會改去擺地攤賣調酒。

他打算將賣調酒的攤位擺在小食街街口,那兒半夜吃宵夜的人,興許會買上幾杯。他說,隻要一晚上能賣出十來杯,就能掙個幾百塊。

" 成本高,不過很賺錢 ",林勇說。

sevenfish 發表評論於
現在城管都不管了?
Bukanuirusu 發表評論於
Totally junk food!
傑瑞王 發表評論於
四五十歲擺攤兒可以理解,這麽年輕可惜了! 不就是“火腿腸“嗎? 哈哈哈 媒體早曝光了,可以人吃嗎??
不好吃懶做 發表評論於
They are college educated? Or just high school 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