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這屆年輕人開始“斷親”?

為什麽這屆年輕人開始“斷親”?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 算一算,我已經快十年沒回老家了,‘斷親’之後,不用應付親戚們的日子實在太爽了。"

近日,有媒體推送的一篇題為《33 歲,我帶著父母一起 " 斷親 "》的文章,將 " 斷親一族 " 重新帶回到大眾視野。

文中,化名潘朵拉的故事主人公分享了她的 " 斷親 " 始末:幼時,在家族中處於 " 弱勢 " 的朵拉,常被親戚們冷嘲熱諷、攀比譏笑。光景好轉後,親戚們又態度陡轉,頤指氣使變臉為熱情攀附、不吝誇讚。

朵拉心寒於親戚間 " 恨人有笑人無 " 的虛情假意," 斷親 " 在她看來是一種清醒的自我救贖。

文章一經發出,迅速累計 "10 萬 +" 的閱讀量,評論區也匯集了眾多網友對自家親戚的吐槽。幾天後,與 " 年輕人斷親 " 相關的話題占據熱搜高位,熱衷 " 爹味敘事 " 的自媒體似乎急於把這種現象歸咎為某一世代的 " 離經叛道 "。

可事實上,借 " 斷親 " 的方式重新審視以長輩為核心建構的人情網絡,不是 00 後的任性,也不是 90 後的冷漠。" 貧賤親戚離,富貴他人合 ",演盡世態炎涼的親緣關係網早已成為多數人紮在心頭卻不知如何處理的倒刺。

離親:遠離沒有邊界感的人情交際

通覽全文再結合網友的評論,不難發現," 缺乏邊界感 " 成為多數人遠離親戚關係的誘因。

在朵拉的自白中,邊界感的 " 逾越 " 首先體現為利益侵占,即一方對另一方貪得無厭、汲汲營營的索要。

《女士的品格》裏的 " 吸血鬼親戚 "。

例如親戚們以 " 長子 " 之名綁架朵拉的父親,讓他獨自負擔大家族內的經濟之需、供養二姑的學習和生活,讓經濟本就不富裕的小家更顯拮據。

再比如網友在文章底下曬出的自家親戚以長輩生日、生病之名討要紅包、" 薅羊毛 ",或是打騷擾電話施行無休無止地討要。

這樣的行為刻畫出無限放大的人性貪婪:借由親緣關係的道德綁定,侵占者可以免除 " 損人利己 " 的良心指摘。但於另一方而言,親緣的捆綁如跌進機關重重的陷阱,加重個人精神內耗的同時,對小家的發展毫無裨益。

其次,邊界感的 " 逾越 " 還體現為情緒的霸淩,即常見的成績攀比和三姑六婆的閑言碎語。自述中,童年時期的朵拉由於學習成績不突出,經常成為親戚們冷嘲熱諷、打擊貶損的對象,飽嚐冷暖有別的滋味。

飯桌上的親戚攀比。

" 惡語傷人六月寒 ",先天締結的關係中,人性之善或可薪火相融,人性之惡也會滋生蔓延。

誠然,血緣相親是人類作為群居物種的天性。在強敵環伺的生存之戰中,借由血親之契結成同盟、抱團取暖、共享資源,從一定曆史時期來看是利大於弊的演化。

但維係一段健康的關係同樣少不了信任和互助。冠以相同的姓氏,傳承相近的血脈可以促成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的暫時貼近。可長期共處中,稀薄的血緣無法挽救人情的變質,相互算計、貌合神離,即使是 " 天定親緣 ",也會不可阻擋的導向分崩離析的結局。

評論處的網友勸解。

不可否認,朵拉一家的案例是一種極端體現,但相比現代人更熟悉的同窗情誼、知己情誼而言,緣分天定的親情總多了幾分令人不勝其擾的 " 粘稠感 "。

比如常見的,家庭聚會上親戚們總不免 " 出於好心 " 冒犯小輩的隱私問題,或是在一家得勢後委婉地表達 " 望提攜之意 "。類似的 " 熟人社交準則 " 嵌入多數國人的性格基因,塑造了這種人際交往方麵以 " 自我 " 為中心,公私不分、伸縮自如的 " 粘稠 "。

隨著社會轉型的推進,傳統的 " 熟人社會 " 逐漸轉變為 " 陌生人社會 ",人們更傾向於用個體主義的視角看待問題,人際交往也轉至界限分明、尊重獨立的個體化傾向," 剪不斷理還亂 " 的粘稠交往中無意義的一麵逐漸凸顯。

由此,尋回邊界感的遠離和拒絕也成為現代人在社交中維護 " 自我 ",留存安全感的自救。

叛道:拒絕不合時宜 " 親緣說 " 的捆綁

除了以朵拉一家為典型的,由於親戚關係變質和童年創傷選擇的主動斷親外,還有一部分 " 斷親 " 現象則是被動觸發:一些人在社會時序中奔忙,猛然發現與親友的聯係愈來愈少,直至徹底斷連;還有一些人隨著父母遠離家鄉,甚至遷居異國,時間推移之下,也不再刻意維係並逐漸淡忘親緣。

胡小武教授《青年 " 斷親 ":何以發生?何去何從?》調研數據。

此類現象更鮮明地體現了社會環境變革下 " 親緣觀念 " 的嬗變,也提示著一些不合時宜的 " 血緣捆綁 " 應當適時解縛。

傳統文化中的親戚關係更適應於農業社會和淺現代社會結構。彼時,局限於落後的生產力,人們普遍遵循安土重遷、事農為本的生產生活模式,擴大家庭有利於維護大家族的血脈聯係並提升整個家族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網友整理的賈家關係圖。

翻開《紅樓夢》,人丁興旺的賈府借助親緣紐帶籠絡朝堂、宮闈間的勢力,維持自己烈火烹油的潑天富貴;走進《白鹿原》,同出一宗的家族興衰也與子輩的繁衍榮枯密不可分——小農社會中,血緣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即使傳統社會重視親緣關係如斯,也流傳著一句諺語 " 親不過三代 ",這說明親緣關係構建的社交圈存在明顯的局限,不僅會隨著血緣成分的稀釋而逐漸疏離,維持龐大的家族更需要極高的人情成本。而這一切都與當下的社會環境相背離。

" 假熟人關係 "@圓桌派。

城市化推進之下,《鄉土中國》中描繪的 " 熟人社會 " 瓦解冰消,人們搬出村落分居城市,空間的割裂和擴大破壞了與親緣關係相伴相生的地緣聯係。正如多數網友在 " 斷親 " 話題下的留言:" 父母那一輩有一個屋簷下生活的感情基礎,到我們這一輩隻剩酒肉之交 "," 親而不熟 " 的發展趨勢早已模糊了 " 親戚 " 在個體生活中的存在感。

美國社會學家羅吉斯將人類的親緣關係定為初級關係,將圍繞社會組織、機構和商業公司搭建的關係定為次級關係,並指出在現代化摧枯拉朽的進程下,傳統社會的擴大家庭正在退化,核心家庭不斷興起,次級關係在人們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席瑞剖析人際關係。

簡而言之,人們會將交往的重心更多轉向社區、公司和學校等環境下的人情維係,過去被重視的 " 大家族式親屬關係 " 會淡出交際圈的重心。人們不再依賴龐大的親屬鏈條實現資源置換和整合,經營好一家三口或一家五口的小家庭已能滿足基本的親情之需。

綜合前文所述," 親緣維係生存 " 的客觀環境悄悄轉變著,人們重視邊界感社交的主觀意願也漸趨強烈,自然而然,將有更多人跳出 " 如何應付親戚 " 的被動,把握 " 哪些親戚當斷,哪些親戚當續 " 的主動。

何去何從:從代際否思中找回選擇權

" 斷親本身就是基於自身的選擇。"

" 斷親隻是不夠熱情,並不是無情。"

" 原生家庭不是避風港的時候,年輕人選擇自己建造一個。"

再回看網友的一係列評論,他們所謂的 " 斷親 " 並不是對親緣關係的全盤否決,隻是代際傳承中,從舊家庭過渡到新家庭的陣痛。

親緣之情脫離倫理綱常的鉗製之後,同友情、愛情等關係的發展規律類似,疏密濃淡隨時間的手掌翻覆變動,何必默認其一成不變?

" 斷親 " 中的 " 斷 ",即如 " 斷舍離 " 的 " 斷 ",包含了一種斬斷過去,迎向新生的積極之意。

在朵拉故事的結尾," 斷親 " 之後的她意識到 " 好好生活、努力賺錢 " 的重要性。脫離了複雜糾結的人情,她找回了生命源初的輕盈和灑脫,並且能夠更從容地麵對死亡和孤獨。

" ‘斷親’青年,總會有‘認親’的一天。"

《客從何處來》曾寶儀認親。

不妨將青年的 " 斷親 " 行為看作代際輪回中的一環。隨著一代代青年人成家立業,他們將哺育自己的子女與後代,以自身為中心構建的親情會喚醒血脈中潛藏的親緣歸屬,並在此驅動下將自己重新嵌入親緣關係網。

很難說這樣的期盼是否過於樂觀,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親緣關係的重嵌,離不開舊的親緣關係的脫嵌。從這一角度出發," 斷親 " 亦是一股銜接當下與未來的流動之力。

" 團體格局 " 對比 " 差序格局 "。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裏提出一個經典概念 " 差序格局 ":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麵上所發生的一圈圈退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每個人身邊環繞的親緣關係即是 " 差序格局 " 的微觀體現,因此每一代親緣關係都離不開那一處引動漣漪的中心。中心勢力的強弱關乎著親緣網結合的緊密程度,中心勢力的崩塌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親緣網的斷裂。

再度以《紅樓夢》舉例,賈母這一昭示著家族榮光的封建大家長去世後,賈家的親緣關係網失去了維係旁支的中心,很快就迎來 " 樹倒猢猻散 " 的結局。

現代人的親緣關係網也遵循相同的規律:總是圍繞著某一 " 中心 " 建立起來。可隨著代際更替,老一輩親友去世和離散後,年輕人逐漸喪失對舊關係網絡的認同和親近," 出走 " 和 " 離斷 " 似乎是必然結局。

戴建業老師解釋 " 傾蓋如故 "。

"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圍繞著傳統差序格局構建起來的親緣之愛,是一種有等差的愛、公私不分的愛。

而當下,人們從親緣捆綁中抽身,有了更多選擇權,可以圍繞三觀、趣緣、人品構建起更加理性靈活的交際圈,未嚐不是一種進步的體現。

StewartPlatform 發表評論於
連爹媽也一塊斷了吧,不然不徹底
ljcn 發表評論於
中國的醬缸文化有毒,遠離是好事。遠離不了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