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獨有!插班讀985,公平嗎?

上海獨有!插班讀985,公平嗎?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值得深思”

盡管“一考定終身”早已被證偽,但苦讀十二年,如高考時表現不佳,不免也是人生中的一大遺憾。

近年來,社會對高考改革的呼聲愈加強烈。事實上,多年前,與高考相關的一項政策“插班生”考試就已在上海市進行試點。但至今,“插班生”仍隻是上海獨有。

近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繼續開展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試點工作相關通知引發關注。通知提到,今年上海將有包括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14所普通高校在部分專業中繼續開展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試點工作。

根據規定,上海本地高校的大一學生,隻要滿足相應的條件,就可以報考招收插班生的高校。

但考試的本質是競爭,因此對於這一做法,也有一些不同的認識。比如,給部分學生第二次機會,是否會影響高考的公平性?對於人員流出的高校,又是否會造成尖子生的流失?

2%的機會

“毫無疑問,要使插班生政策落實到位,不僅需要管理者的膽識,還需要相關各方人員的通力協作。”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允許“插班”,就像給高等教育搭建了一座立交橋,但各地對此的認識不同。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插班生”政策於2000年在上海正式試點,首批就有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上海大學 7所高校的部分專業中進行試點。同年,“專升本”高校試點也同步進行。

通常,招收插班生的名額會控製在本科高校一年級學生總數的2%以內,由上海市教委根據試點高校上報的計劃進行統籌。

根據規定,各試點高校在全麵考查考生情況後,根據自主確定的插班生選撥考試等各項條件擇優自主錄取插班新生。被錄取的新生,納入轉學的軌道,由錄取學校將新生名單上報市教委,經審核後辦理轉學手續。插班新生將按錄取學校的學籍管理辦法進行管理。未被錄取的考生,留在原學籍所在高校繼續學習。

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試點為高校行為,招收的報名條件、專業、名額、考核辦法、錄取方法等均由試點高校依法自主確定。相關文件還要求,各試點高校須嚴格按照公布的招生計劃數進行招生。

據不完全統計,至少近十年,每年的“插班生”錄取人數基本控製在兩三百人左右。疫情三年,這個數字也無較大變動,2022年錄取學生人數為266名,2021年為260名。

今年,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上海師範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14所普通高校在部分專業中繼續開展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試點工作。5月27日就將開考。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各校的招生簡章中,也不乏一些本校的知名專業。比如複旦大學,今年的招錄名額為28人,其中,招錄人數最多的專業為哲學和核工程與核技術,均為6人。



複旦大學2023年插班生招生計劃

各校對於招生對象的要求不同,但基本要求是參加過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且大一所修課程考試成績都及格。同時,學生隻能報考一所院校,機會也隻有一次。本校學生不得報考本校插班生。入學後不得再轉專業。

部分高校對於報名者的要求較為嚴苛。比如複旦大學2023年插班生招生簡章提到,一年級所修課程學分不低於45學分,考試成績均須及格(不含補考及格);所在高校績點滿分為4.0的,平均績點不低於3.3;所在高校績點滿分不為4.0的,等比例折算。

上海交通大學則要求學生高考成績不低於當地同科類一本線,對於合並本科批次的省份,不低於特殊類型招生控製分數線,且GPA原則上需達到3.6。



上海交通大學2023年插班生報名條件

“彎道超車”不易

“插班生的待遇和高考統招的學生沒什麽不同,一起上課,學費是一樣的,畢業之後的證書也是一樣的”,目前在讀大二的李欣(化名)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但有些學校會要求學生重讀大一。

2020年,因為覺得所在專業不適合自己,李欣從原來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商務英語專業,轉到了目前就讀的複旦大學漢語言專業。因為跨專業考試,她重讀了一年。但大一學過的英語等通識課,也轉化了學分。

在某插班生輔導機構工作人員許超(化名)看來,插班生是個“小眾”考試。客觀原因在於其較大的考試難度,“不少學生上了大一就‘躺平’了”。另一方麵,由華東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及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所作的一份問卷調查中提到,在240份有效問卷中,九成以上的學生了解到插班生招生是通過同學、家人、朋友、媒體等非正式渠道。

李欣也是通過非正式渠道了解到這一政策。以她的考試經曆為例,她從11月份開始備考,找資料就花了一兩周,之後還需要陸續補充。報考的漢語言專業招錄4人,但當天考試的卻有一百多人。

“隻考一天,上午是文綜,滿分200分,內容有點類似文史哲裏考研的知識。下午的英語滿分是400分,比CET-6級難一點,裏麵還出現過專八的原題。”李欣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最終,她的考試成績為353分。



李欣的備考資料。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但在許多人看來,這一政策確實給了學生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也比複讀的成本小。另一家“插班生”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則表示,“專插本”考試的內容與高考內容基本無關,有的專業考高數,甚至會出一些競賽題。平均來說,招錄比大概在十比一左右。“但還是比考研容易的”,她強調。

樊秀娣認為,因為插班生招生考試以筆試為主,考題難度高,招生名額少,沒有認真備考的學生,光憑“運氣”不可能成功。所以,學生沒有一定的準備,一般不太會隨意選擇報考。客觀上,插班生政策實施至今,總體秩序井然。

在她看來,對於那些出於各種原因、希望再拚搏一下心儀高校的學生來說,插班生政策不啻是一個機會,更打開了重塑人生的通道。

上述問卷則提到,不同層次學校教育資源的質量差異客觀上成為報考插班生的主要原因。對多數學生而言,報考插班生的主要目的是換一個學校,其次才是更換專業。

也有觀點認為,插班生考試似乎是“零風險”的,通過二次機會來彌補高考的失利,是否對統招生“不公”?進一步說,有無可能影響一些普通高校對學生培養規劃的推進?

“二次高考”公平嗎?

是不是隻有通過高考統招錄取才是公平的?在熊丙奇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李欣也曾糾結於此。她原在的高中班級為“清北班”,但其成績隻在班裏的中下遊。“他們拚死拚活也沒考上複旦,但我通過其他的方法,就考上了複旦,這樣會不會對他們不公平?”她向中國新聞周刊坦言。

但有一次她注意到,某項大學生全國性競賽中,複旦進入決賽名單的三人,有兩人都是插班生。“那麽厲害的人,如果沒有給他們一個機會,其實也是挺遺憾的”,她說。

華東理工大學招生辦及社管院則在調查問卷的結論部分中指出,插班生入學後在學業成績方麵的表現,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高考及插班生招生考試兩種不同評價標準的差異,以及高考作為一種學業評價與人才選拔標準可能存在的不足。

熊丙奇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高校招生製度改革的方向是給學生多次選擇,去打破“一考定終身”。但在地方上,推進改革的力度有所不同,比如春季高考也有很多地區沒推進,但上海一直推行至今,而且把春季高考作為了一個全新的改革,包括實行高考分離,即一個學生可以拿到兩張大學錄取通知書。

樊秀娣表示,隻要高校對插班學生招生工作能夠做到公平公正,就會給學生帶來多樣化發展的希望,這對提升學生對學習和未來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她看來,對於普通院校來說,插班生政策並不會影響學校對學生培養規劃的推進。因為插班生招生條件中,對考生的原學校學習成績有較高的要求,而且,不少插本生考試的科目也與學生原本就要學習的科目一致。她所接觸的參加“插班”的學生,感觸最深的,是一年時間讓自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客觀來說,插班生政策的推行,也對當地高等教育的發展結構和質量有不小的要求。2022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報顯示,該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64所。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41.63萬人,比上年增加2.3%。宏觀上看,一年兩三百名插班生的占比並不高。

除理念不同,某種程度上,客觀條件也是二十多年後插班生政策仍在試行,且隻在上海試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李欣看來,很多人會衝著這個期望到上海讀大學,這也是一項吸引人才的戰略。

然而這個加分項,近年來卻頻頻麵臨能否持續的疑問。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早在2010年,就有上海當地媒體撰文稱,“插班生”考試式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實行平行誌願填報後,“高分落榜”的考生大幅減少。當時,複旦大學傳出要退出插班生考試。而上海交大、同濟等高校早在前幾年已退出此項考試。盡管複旦隨後宣布繼續招生,但專業選擇從9個變成2個。

上述問卷調查也提到,實行平行誌願之後,插班生招生並非僅僅是針對高考製度的缺陷而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在於滿足部分學生“二次選擇”學校的需要。

調查結論中稱,插班生招生功能定位的合理性,即通過篩選使一批學業水平優秀、上進心強的學生享受到了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樊秀娣看來,眼下,各校能夠提供給插班生的專業和名額還十分有限,“有的學校似乎還有收緊的趨勢。如何寫好插班生政策這篇大文章,值得深思。”

柳小波 發表評論於
對公仆們來說,太公平了
vincentsjtu 發表評論於
20多年前就有了,挺好的!讓高考發揮失常的有了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