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在疫情火起來的行業,已經涼透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疫情過去的幾年,火了不少行業,它們現在怎麽樣:

露營,才火兩年就過氣?

你發現了嗎,今年春天已經過半,但好像沒人露營了。

不過在前幾年的春天,可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疫情之初,由少數精通戶外運動的中產帶火的 " 精致露營 " 概念興起,中產們紛紛湧入城郊鄉野,在無名小河邊紮起一萬多的帳篷,擺好天幕、蛋卷桌、折疊椅、炊具、收納箱,以及一係列為了拍照好看的小彩燈、手衝咖啡機、花束。

去年春天,露營更是收獲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上海萬青森林公園,北京亮馬河畔、深圳前海演藝公園,一到周末就長滿了帶著寵物、鋪著野餐墊追趕露營風的時髦年輕人。

有些熱愛露營的戶外愛好者甚至專門把家中的一個區域劃分為露營區,在客廳擺上戶外裝備,隻為足不出戶就能體驗到露營的快樂。

不少咖啡廳、餐廳也刮起了一股 " 露營風 ",不管適不適合,都要在門口擺上一兩個蛋卷桌和露營椅。

不僅如此,就連倒手賣露營裝備的副業選手,都能輕輕鬆鬆月入三萬 ......

數據顯示,露營市場規模從 2020 年的 168 億擴大到了 2022 年的 380 億元,截至 2022 年 5 月,國內露營相關企業數量達到 4.7 萬家,其中近半數企業的成立時間在 1 年之內。

除了賣露營裝備的品牌經曆了營業額激增、股價暴漲外,露營商業營地也讓不少人吃到了紅利。去年,一線城市周邊營地的價格,一度堪比高端民宿和星級酒店。一些 4~6 個小時的營地 299 元 / 人起;3 人家庭住 2 天 1 晚的營地價格三千元起步,有的甚至漲到了近五千元。

在長途旅行遇冷的日子裏,高端如莊園、高爾夫球場,平價如農家樂、采摘園、郊區燒烤攤,紛紛都蹭上了露營的熱度。到去年春天還沒體驗過露營過的人早就已經被開除了潮人籍,更別提它都已經過氣了還沒體驗過的你了。

不過如今,跨省遊、出國出境遊放開之後,去露營的人驟減,曾經備受寵愛的露營裝備們已經被一舉打入冷宮,隻能在閑魚市場上迎接自己慘淡的第二春。

當然,資深的露營愛好者們還在,減少的露營人群,是那些跟風嚐試露營的大多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城郊露營隻是為了填補無法出遊的候補選項,但當購買露營設備、租用場地的費用比跨省旅遊住酒店還要貴,很多人自然就不想再跟風了。

跟風體驗過露營的人發現,一場精致露營要帶的東西堪比搬家。如果你隻想帶最初級的入門組合:折疊桌椅、小推車、天幕,這種 " 赤貧風 " 露營,即使拍了照片都不好意思發朋友圈。

一場合格的露營,至少要帶不下 20 件裝備,而每一個露營裝備,都有貴到上千元的潛質。更別提等你用力營造出一股毫不費力的鬆弛感,早就累到無法享受露營帶來的快樂了。

被極度壓縮的露營空間也讓露營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一線城市周圍的露營商業營地數量激增,光是北京,城郊的露營營地增加到了五百個,內卷越來越嚴重,逐漸供大於求。而本就適合人少安靜的露營,也隨著露營營地的內卷變得越來越髒亂差。

即使熱度還沒有完全消散,但疫情帶火的露營確實已經過了巔峰期,在走下坡路了。2022 年 9 月以來, 牧高笛股價跌幅 32.8%,國內露營帳篷賣家從 14 萬家減少到 6 萬家。原來爆火的露營地也因為持續虧損而開不下去。

收割中產的居家健身也涼了?

除了暴冷的露營,疫情期間大受歡迎的居家健身也有類似的遭遇。

兩年前,隨著疫情的蔓延,公共場所的關閉和限製,很多人開始轉向居家健身,通過在線視頻教程、健身 app、健身器材等來鍛煉身體。一時間,居家健身方便快捷、個性化的特點讓創業公司紛紛盯上了居家健身賽道。

這催生了不少互聯網健身公司開始提供虛擬健身體驗和設備來支持居家健身。其中最火的,要數智能健身鏡 Mirror。

健身鏡的吸引力在於,健身愛好者們可以一次性購買這個鏡子,並搭配一係列個性化的鍛煉課程,包括每周直播課程和個性化的一對一培訓體驗。在當時,售價 1495 美元的健身鏡,加上每月 39 美元的訂閱服務,還能夠提供每節 40 美元的個性化培訓。

這在疫情初期吸引了不少熱愛健身的中產們,一個鏡子可以滿足他們健身的大部分需求。當然,僅限於疫情期間健身房統統關門、沒有更多健身器材的情況下。

用 Mirror 創始人 Putnam 的話來說,自大流行開始以來,Mirror 健身鏡的增長速度是 " 爆炸性的 "。在 2020 年春天美國因疫情而封鎖的幾個月裏,使用 Mirror 居家鍛煉的家庭數量比疫情之前增長了約 70%,同時,20 歲以下和 60 歲以上人群的使用量增加了五倍。

也許正是因此,Lululemon 選擇在 2020 年以 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Mirror,想把自己家的高品質健身裝備和這種居家鍛煉聯係在一起。

當時 Mirror 的產品還麵臨著許多技術問題,例如經常連不上網、揚聲器的質量不如人意。一位負責客戶體驗的 Mirror 前員工透露,收購的前幾個月裏,員工們都對這款 " 漏洞百出 " 的產品感到擔憂。

就在前不久,多家外媒爆料 Lululemon 考慮將 Mirror 打包出售,正在為它尋求買家。

過去三年間,Mirror 多次降價,健身鏡的售價一度降低 50%,但銷售數據仍然不樂觀。

而根據媒體統計,曾經風靡一時的互聯網健身公司如今都過得不太好。

與 Mirror 一樣,創立於 2015 年的居家健身獨角獸公司 Tonal 在大流行期間也見證了用戶的需求激增。這家公司使用人工智能來為用戶提供力量訓練,2020 年底,該公司在第二輪風險投資中籌集了 1.2 億美元。

如今,Tonal 雖然獲得了新一輪的融資,但估值較兩年前已經跌去了 10 億美元。而美國健身巨頭 Peloton 已經連續第八個季度虧損,2023 財年第二季度營收也同比下降了 30%。

疫情風口過後,還剩下什麽

不少像露營和居家健身一樣的行業度過了三年的 " 虛假繁榮 ",逐漸趨於平靜。

以每個人都離不開的線上會議軟件為例,Zoom 在疫情期間因為視頻會議等工具的流行而家喻戶曉,公司營業額一度上漲突破了 300%。而如今,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 Inc ( ZM.O ) 的股價已從 2020 年 10 月的大流行峰值下跌了約 90%。

同樣經曆大起大落的還有遊戲行業。國內的遊戲行業自去年就經曆了寒冬。求職人數絲毫不見減少,但大廠的遊戲崗位卻不斷縮水,降薪、裁員在每個遊戲公司成為常態。

即使排除國內遊戲版號難求的問題,國外的遊戲行業也不樂觀。從遊戲機到遊戲卡帶的製造商的銷售額遠低預期。一家遊戲市場研究公司的高級副總裁 Jesse Divnich 表示:" 人們不願意將有限的資金花在遊戲裏,而疫情限製的放寬正促使消費者考慮在旅遊上花更多的錢。"

除此以外,線下跑腿行業在疫情後遭受了不小的打擊。被稱為 " 超市采購界的 Uber" 的 Instacart 是一家初創公司。疫情爆發後,其一年的訂單數量上漲了 500%,平均每一筆訂單的金額也上漲了 35%。2021 年,Instacart 在融資 2.65 億美金之後,估值衝上 390 億美金,是半年前的 2 倍還多。

當人們逐漸恢複了正常生活軌跡,出門購物、買菜已經重新成了常態,人們對 Instacart 的需求也迅速降低了。Instacart 不得不自降 40% 估值來麵對市場的動蕩。

疫情期間這些吃到幾輪紅利的企業們,大多是處於發展之初的初創公司,如今都不得不開始適應後疫情時代的世界。要想突出重圍,從服務、到價格,必須要卷得更狠,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