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大廠L5們:這場科技企業寒冬中的幸存者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臥槽!劈柴夜裏給員工發郵件了!我司裁員了!”

清晨7點,被同事微信轟炸而提前驚醒的小石光著腳從臥室衝到了書房,開始查公司的郵箱。

接下來的半個小時,他先確認了自己沒有被開,然後在公司內部係統裏搜自己好朋友的名字和合作組成員的名字,再在微信裏詢問在同間公司的好友們。

雖然成功存活,但還是衝擊很大。

就在一周前,哪怕別的大廠都已經開始大規模裁員,小石都堅信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Google身上。

畢竟,這間從車庫起家的科技巨頭的上一次大規模裁員可以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機時。那時,他們裁了300名員工,占總員工人數的2%。與此同時,它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和追捧,十九年間股價翻50倍就是最好的證明。

早期加入的員工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而從畢業後就進入Google,已在Google工作了將近七年,職級為L5高級工程師的小石也一直對自己的東家充滿信心。他甚至在買房時都不舍得賣公司發的股票,因為那是他眼中“穩定的投資品”。

很快,小石的朋友都回了微信。大家都確認安全。但也都不約而同地迅速達成了共識,“接下來的日子要苟著了”。

過去幾年,“苟著”是最不應該和這幫L5們聯係在一起的詞。因為L5是一個矽穀程序員職業生涯裏的第一個黃金期,可躺平,可轉組,可跳槽,也可繼續留在大公司裏爬梯子。

然而,隨著過度繁榮戛然而止,談職業生涯規劃已經變得太奢侈。但“苟著”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它是現實條件下需求層次的降級:即自我實現暫時讓位於生存需求。

01 穩定

L(Level)是Google對其工程師使用的職級係統,L5的官方叫法是“Senior Software Engineer”(高級軟件工程師)。

在矽穀,每家大廠都有屬於自己的職級係統,框架和邏輯上大差不差,且相互之間都有著這個行業裏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對應。

比如Google的起始級別是L3,它的L5在Meta對應的是資深E5和初級E6,在Amazon對應的是初級L6。本文中我且用L5來概括這個範圍的各大廠工程師們。

中美之間的職級對應方差就更大一些。比較流行的說法是Google的L5可以對應到阿裏P8。
(圖為幾家北美大廠職級對應圖。來源:level.fyi)
這個級別的工程師通常已經有了5-7年的工作經驗,年紀30歲上下,年薪在30-40萬美元之間。技術上已逐漸成熟,組織架構能力也初步形成。

(圖為Google L3-L5工程師的平均薪資。來源:level.fyi)
市場繁榮時,L5們炙手可熱:上可帶團隊,下可擼代碼。跳槽狂漲薪,躺平無壓力。

他們也是獵頭和HR眼裏的香餑餑。幾乎每個L5的郵箱和LinkedIn裏都躺滿了各大公司和獵頭的私信,因為他們“更加偏執行,但又有領導潛力,非常好用。同時,他們也有一些職業痛點,有上升的願望”。

在升到L5前,很少會有人想著跳槽,幾乎是無腦往上爬。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條路實在是不算難走。公司會有詳細的培養手冊告訴你對於每個級別有什麽樣的要求。在我采訪的5位程序員中,所有人都讚同L4到L5的跨度遠小於L5到L6的跨度。

小石回憶起自己剛入職時的狀態:覺得工作好容易啊,每天抱著一大杯檸檬水,麵無表情地對著屏幕敲代碼就好了,毫無挑戰。

而升到L5後,不僅要執行,還要規劃,寫代碼的時間開始變少,開會的時間越來越多。需要麵對更多的開放性問題,定義項目的scope(範圍)和effort(所需資源),甚至需要自己開始探索一些項目。

“我在L3的時候還覺得我和L5沒啥區別啊,你寫我也能寫。但是事實上,L5做了很多‘趟路’ 這樣的工作。”

除了上升路徑的穩定,L5的工作年限(5-7年)也幾乎與美國的綠卡排期時間重合。這也就意味著,大部分的L5都沒有了身份的限製,他們可以裸辭,可以創業,或者跳槽去不支持工作簽證的startup,甚至被裁員了也不用承擔幾個月內找不到工作就必須離境的壓力。

L5們迎來了職業生涯最有安全感的一段時期:能力成熟,身份穩定,收入可觀,未來可期。

公司和L5也是雙向奔赴:這批人好用,雇得起,有潛力。在22年末寒冬到來之前,為了搶這批人,各大廠屢屢刷新所開薪水的上限。和瘋狂的薪水一起極速膨脹起來的還有物價,矽穀人的信心,和房價。

這顯然是不正常的。就像一列極速行駛的列車,所有乘客都眼睜睜看著前方就要脫軌了,卻根本停不下來。

02 選擇

L5本是一個大廠程序員選擇最多的階段。有人想跳帶著技術和經驗去外麵看看,有人想留在大廠裏繼續往上爬,還有人想躺平,換一個輕鬆的組,花更多時間享受生活。

在寒冬到來之前,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很好的選擇。

跳槽派通常會獲得大幅的漲薪,漲幅通常在50%左右。如果是跳去中小廠,還會有更大的scope和自由度;

爬梯子派會有一條清晰的上升路徑,他們可以換去自己更感興趣,更有可能有產出的組,做visibility更高的項目;或者留在本身就很不錯的現在的組,在老板強力的支持下,繼續往前走;

躺平派甚至可以直接跟老板表達自己沒有上升的野心,隻想保持在這個級別,隻要有穩定的產出就好。

小趙是其中的跳槽派。

跳槽前,他已在大廠工作了七年,中途也換了一些組,但發現自己遇到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遂跳去了一家工程師規模大概在一千人左右的中廠。

他跳槽的原因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一是因為當時的薪水很低,完全低於所在級別的平均水平的。如果不跳槽,薪水就升不上去。

第二是因為他不太想繼續在大廠擰螺絲釘了。因為大廠的組織架構的特性,哪怕到了L6/L7,仍然隻是在擰螺絲釘,本質上仍然會被各種politics和規則限製。

小趙也曾嚐試過在組內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我曾經在內部做了一個早期的原型,效果也非常好。我拿給我的manager看,他也覺得特別激動。但是這件事情後麵就不了了之了。”

這種情況在大廠其實非常常見。大廠很容易迷惑這些年輕的程序員,讓他們覺得資源是無限的。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做事情的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能調動的其實很有限。

一個L5是完全不具備在公司內調動資源的能力的。

僅僅因為在技術上做出了“cool things”就想推一個項目還遠遠不夠,你還需要遵循一個“冗長”的流程:先把想法呈現出來,交給你的老板審核。說服他這不僅是技術上可實現的,並且是有商業價值和用戶價值的。而不是隻是顯示這個東西很酷。

但是這個流程要走多久誰也不知道。因為它不僅取決於老板,還取決於這個項目本身需要消耗多少資源和整個團隊的優先級。

小趙覺得限製他想做事情的不再是個人能力了。

這種感覺讓人覺得很憋屈:明明有能力做,但卻做不了。

正常市場下,小趙的選擇非常主流,是眾多國人程序員向職業生涯下一個階段跨越的一種嚐試。而且事實證明這種嚐試的成功率並不低。

然而今非昔比。

小趙非常慶幸自己是在裁員潮前完成了跳槽。“如果是現在這種情況,我是肯定不會跳的。”

03 被動

逃過裁員這一劫的小石決定“苟著”了。雖然他本身也沒有跳槽的計劃,但是有選擇的留在現在的位置,和因為沒得選而被迫留在現在的位置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他的職業規劃一直是先留在大廠裏爬梯子。原因是“想看看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infra(架構)長什麽樣子”,“還想多積累大廠的經驗。這個經驗指的是更高階層麵的,比如說,給你一個資源你怎麽用好它,一個係統化的流程怎麽交付。”

哪怕是在裁員潮前,往L6爬的難度就很高:scope(項目範圍)增大,開始涉及politics,除了技術,還要更多地處理組與組之間的關係。這個過程中,運氣也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你要在一個不錯的團隊,做一個曝光度很高的項目,且確保項目中途不被砍,能順利上線,且你的老板很認可和支持你。

但之前,至少這樣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因為大廠願意燒錢來做嚐試開新的組,做新的項目。比如Google就一直在靠搜索引擎掙的錢來養活其它很多一直在虧錢的組。

同時,員工在公司內部的轉組也非常方便,不需要任何算法麵試,隻要跟對方組的leader打好招呼,且對方組有名額就可以直接轉。

但是現在情況卻變得很艱難。隻要有新項目出現會有幾個組來搶項目,而放在以前,這些項目本來都沒人要。

內部轉組通道也幾乎關閉。那種“聊了好幾個組再做選擇”的買方市場不複存在。

留在現在的組還能不能順利升職已經不再重要。或者說,即便知道它很重要,但是也無能為力。先活下來變成了最緊要的事情。

(圖為近期部分公司裁員人數。來源:LayoffsTracker)
哪怕幹的活自己並不喜歡,哪怕心裏有預感現在做的東西根本不會被市場認可,哪怕已經受夠了天天擰螺絲的生活,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

小石說今年之後他的LinkedIn裏的私信就越來越少了。跳槽是不可能跳槽的,躺平也是不可能躺平的。每個人都心裏清楚,雖然大廠裁了很多人,但是startup隻可能更不穩定;雖然努力工作並不能保證自己不被裁員,但是至少能讓自己不那麽心慌。

L5們的性價比也在降低。一位在“用高薪瘋狂攬人”而聞名的某大廠HR告訴我,“像現在這樣的市場,或者團隊還比較小在發展階段的時候,L6會更搶手。因為是多麵手,有一些管理經理,也能幹活。”

這種被動的局麵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有經曆過08年的前輩說,這才是剛剛開始。

04 幸存者

在這幾年的社交網絡上,矽穀的生活環境常因為太過同質化,標簽化而被詬病。哪怕是兩個不認識的人,隻要報出你的年齡,你在的公司,你房子的所在區域的郵編,對方幾乎就可以判斷出你的生活狀況。

L5是其中非常平凡的標簽,在金字塔的中間,基數龐大。在矽穀這地方,一磚頭拍下去能砸倒一片。

原本,這個標簽後的每一個人想法都不一樣,但是大環境又神奇地把他們的想法變得趨同:安全地度過這段時間,在滿足生存需求的基礎上,見縫插針地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

升職後依然留在本組的小石每天穩定地輸出著代碼、文檔、會議,有空的時候他也會去看看別的組的文檔。像最近很火的ChatGPT,他就會去看公司內部免費的學習資源。

跳槽後的小趙非常滿意現在的生活。他的scope變大了很多,有了更大的ownership。“現在我可以說,如果我今天離職,那麽手上的這個項目是肯定無法上線的。”在中廠的邏輯跟在大廠是不一樣。不是拿死工資,而是股票所占比例會高很多。小趙覺得自己短期內應該不會被裁員,眼下先專注於把工作做好,等公司股票大漲。

他們最慶幸的是,這場科技寒冬對他們的影響隻是職業生涯發展的暫時停擺,而沒有蔓延到生活中。

向後看,有大量因為招聘停止/裁員而根本拿不到麵試/被撕offer的應屆生;

向前看,是有孩子要養,身上還大概率背著高杠杆的,失業之後壓力陡增的前輩。

而這兩種情況對他們的傷害都會有一些,但不致命:被裁了就幹脆休息一陣子,沒有高杠杆的前提下接一個降薪的offer也完全可以接受;因為身份的穩定,不用立刻離境,從而麵臨改變人生規劃的境地。

同時,很多L5早都經曆過類似裁員的事情:比如項目被砍,組被取消,被迫在內部重新找組。

小石在L3時就經曆了組突然沒了,一群人被圈到了一棟單獨的樓裏,每天去其它各個組麵試。匹配到合適組的人就搬出那棟樓。隨著房間裏的人越來越少,剩下的人心理也越來越大。

小石覺得,對於個人來說,現在要麵對的壓力和當時這種情況其實差不多,甚至更好一些。

這樣的事情在大廠中屢見不鮮,甚至有網站記錄了Google被砍掉項目的墓誌銘。所以,大家第一次遇到的時候還有很大震動,再後來就習以為常了。反正個人也控製不了,聽天由命好了。

(圖為部分被砍的Google項目。來源:Killed by Google)
裁員潮至今,矽穀承載了各方的關注。如果光看那些驚人的數據,很容易腦補出一場血雨腥風的大劇。

然而風暴眼中心卻異常的平靜。尤其是這群體量最大的人。當他們若幹年後回憶起現在,可能隻覺得這是稀鬆平常的一天。

worley 發表評論於
碼農肯定也分三六九等。充分內卷。
混的不好的被裁員,或者掙點辛苦錢。混的好的,如魚得水、升官發財。
阿房 發表評論於
碼農的package包括base,RSU, cash bonus, stock bonus等。L5拿30-40萬很正常,其中base應該是20萬左右。
paladindancer 發表評論於
jzl106 發表評論於 2023-04-09 11:48:28
瞎胡吹,L5能拿20萬就不錯了
=========================================
L3 L4 差不多, 能拿將近20萬. L5是一個提升檔次, 肯定不止20萬
SamYang 發表評論於
Just check with my kid (he is in DC area google), the salary is same as the story said. It is NOT 中文媒體瞎吹.
勤懇兢業 發表評論於
中文媒體瞎吹,我的出租房招認看過G的工資單,就是20萬,還是software manager包不算
LLFDD 發表評論於
管他多少萬,少管閑事,冷暖自知。
dakinglaile 發表評論於
L5三四十萬很正常的,即使是非矽穀,這就是現在的行情。近期也不會降,隻是也不會像前兩年那樣漲的讓人都有些不踏實。
jzl106 發表評論於
瞎胡吹,L5能拿20萬就不錯了,哪來的三四十萬
吃素的狼 發表評論於
嗬嗬,很清楚,矽穀年輕有技術有能力的留下,混吃混喝躺贏的滾蛋,難道不應該麽?
美國經濟每過N年鬧一次整頓,整頓後經濟暴發成長,然後尾大不掉,再次整頓,這是常識麽。
現在,矽穀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們,不但不被解雇,而且升職加薪,麵對AI的新一輪暴發。
向偶而泣的是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日子,木有廖。
以後的日子,或者自甘沉淪,或者知恥者近乎勇,存乎一心而已。
achicod 發表評論於
矽穀10萬年薪連窮人都算不上。
無極1 發表評論於
樓下,40萬年薪就是最普通的收入。剛畢業的計算機專業本科生入職都要近20萬了。這是矽穀,
rain76 發表評論於
好吧,坐標加拿大多倫多、40萬美元年收入想都不敢想,這輩子無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