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爆滿,那獎金呢?一線醫護收入真相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1月20日,除夕前夜,小遠回到曾經工作過7年的醫院探望當時的同事。

這是河南一家市級三甲醫院,三年疫情之前,小遠因身體原因辭去醫生的工作。這次回來,新建的住院大樓已經投入使用,前同事們依舊忙碌,小遠當時的帶教醫生已連續加班了很多天。

按照1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通報的數據,國內發熱門診的新冠陽性感染者檢出比例當時降到了10.8%,新冠的壓力減小了。

冬季是疾病高發期,醫院門診量仍在持續增加。1月12日,全國普通門診量是913.5萬人次,恢複到以往的水平。

每逢假日,醫生依然要工作。在去年12月疫情高峰中,一些科室的獎金反而還減少了。



01 忙是常態,不必“過度放大”

2022年12月份的疫情衝擊,對一些醫生來說是有預期的。

“醫生本就是一個沒有節日和假期的職業,輪到你當然要上。”一位醫生表示,北方秋冬季本就是流感、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作高峰,這種時候基本都是全員上崗,尤其是呼吸、心內這幾個科室,直接住在醫院就行。

在多數醫院,急診都是最累的,白班、夜班、下夜班“三班倒”。疫情管控放開之後,全國急診診療人次在今年1月2日達到了152.6萬人次的高峰。盡管隨後的接診量持續下降,但到了1月12日仍有109.2萬人次。

小遠在醫院工作了7年,待得最久的是急診。那時候她喜歡跟著120出診,每天像打了雞血似的。這一次,她回醫院探望在急診時的帶教老師,“本想請他吃個飯,但最後卻隻是一起點了頓外賣。每個科都缺人手,都沒辦法調人”。

去年12月中旬,河南宣布2023年3月底之前全省衛生健康係統取消節假日,對此,多數受訪醫生沒有感到意外。

冬季就診高峰期疊加新冠疫情,全國醫院都麵臨挑戰。



平時,醫院其實有一套自己的管理體係,每個患者要進行的每一步操作,都有流程指引,“人再多也不會亂”。

但當海量患者同時湧入,院內“軟實力”確實會麵臨更大的考驗。

相對來說,國內醫護人員數量還是匱乏的。以護士為例,按照國家衛健委《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全國護士總數在2025年時要達到550萬,在規劃之初尚有50萬的缺口。

被認為是“金飯碗”的醫護工作,其實要熬到高年資才會有不錯的待遇。廣東某醫院一位退休腎科醫生就表示,自己年輕時該看的病人都看了,該發的論文都發了,如今就是在安然地享受退休生活。

很多年輕的醫生護士,其實很需要好的報酬。但過去三年,他們並非全都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02 最怕付出得不到回報

“地方的補貼是不到位的,一毛錢沒有。”提起網絡上流傳的部分一線城市為醫護發放疫情補助的消息時,山東某沿海城市一名基層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幹脆地說。

該院隸屬一家局級機關單位,醫院規模小病人少,12月疫情期間不太忙,還能回家過年。

抗疫補貼是2022年12月20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提到的,他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落實好臨時性的工作補助和績效工資等激勵政策。

有的省份很快就開始了激勵,12月22日,浙江省印發《關於進一步落實關心關愛醫務人員激勵保障政策的通知》後,據《浙江日報》報道,當地醫生已收到總計14500元的抗疫獎金,包括5500元的抗疫補貼和9000元的新冠疫情激勵保障。

健識局注意到,除了一線城市或經濟較發達地區,很多醫護士沒有特殊補貼,南方某地一位一線護士對健識局稱,醫院隻是正常發放加班費和年終獎,並沒有額外補貼。

而且,一些地區不僅沒有補貼,工資還降了。小遠所在醫院的一名主任醫生就表示:自己這幾個月收到的獎金反而比以前低了。

健識局了解到,“降薪”和12月的抗疫直接相關。醫生薪資一般由“底薪+提成+績效獎”構成。底薪一般不會變,醫生收入增加主要靠治療費、藥械費和績效獎。集采政策推行之後,藥械中能拿到的分成少了,治療費就成為收入的最主要部分。

治療費按人頭來算,要扣除耗材等各類費用,接診量越大拿到的越多,前提是接診病人不虧錢。

疫情放開之後,新冠患者占門診絕大部分。醫院全員出動,各科室都在用自己科室的耗材接診新冠患者,導致治療成本增加。有醫生表示:“比如我是心血管內科,但我收來的病人是呼吸科的。所以人頭算在呼吸科,但耗材費卻是我的。”



這樣算下來,接診一個患者,很多科室要搭進去不少成本,導致醫護人員獎金有所下降。

按照這個邏輯,呼吸科應該是近來拿到最多獎金的科室。但據一些呼吸科醫護表示:到手薪資與往常無異。

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這是多數醫護當前苦惱的問題。

有醫生對健識局表示,客觀而言,相較於其他技能職業,醫生的收入並不算低,“過去工作雖然辛苦,但看到工資條的那一刻心裏還是開心的,現在隻剩一聲歎息。”

小遠已經轉行好幾年,曾帶過她的老師笑著問:“你現在哪兒賺錢,要不我找你去吧?”

03 讓資源向“人”傾斜

2022年9月,國家衛健委擬“使用財政貼息貸款改造更新醫療設備”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總共2000億元的貸款將被用於醫院改造升級。

新冠疫情以來,這隻是大筆流向醫院的補助資金中的一項。但健識局注意到,大量資金其實主要都是用於采購設備或基建項目,鮮少有直接落到醫護頭上的。

過去那些固定投入的資金補貼,還在不斷減少。

2022年3月,國家衛健委公布的部門年度預算顯示,當年投入到公立醫院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醫院、其他專科醫院三項中的預算資金分別為51.15億元、1.41億元和12億元,同比減少10.19%、23.88%和7.43%。

公立醫院要“勒緊褲腰帶”,首先受影響的就是醫護收入。

此前,國家衛健委的一項委托調查顯示,2020年,國內130多家醫院的2萬餘名一線臨床醫生的稅後年收入中位數是15萬元,隻比兩年前高了3萬元左右,對收入不滿的醫生比例超過70%。

來自基層的數據則更為明顯:2021年7月,一項名為《中國社區全科醫生工作壓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的調查顯示,研究隨機抽取的3200多名社區全科醫生中,近八成的人認為自己薪資過低,經濟壓力大。

長期的沉沒成本與遠低於預期的回報,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對醫生這一職業望而卻步。小遠家五代從醫,但她決意不讓自己孩子學醫,“如果他實在好奇,我就要直接說,我不可能養你到30歲。”

新冠疫情在國外直接加劇了醫護的逃離。國際上的多項調查顯示,歐美國家的醫護人員離職意願在這兩年持續上升。以新加坡為例,2022年一季度放寬邊境防疫措施後,醫院護士的流失率達到了4.4%,較之往年同期最多高出了1.7%左右。

國家衛健委也在想辦法,要求將醫務人員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現作為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的重要內容。但近在眼前的工資獎金,或許才是一線醫護人員最想要得到的。

dada2023 發表評論於
站長,為了中國人民,您的心操的稀碎啊,能在這裏再發個文,報道一下俺村苞米滯銷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