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紐時華裔編輯被罵“滾回中國” 網上發起反歧視運動

紐時華裔編輯被罵“滾回中國” 網上發起反歧視運動

文章來源: 星島日報|文匯網 於 2022-12-05 08:08:1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紐約時報》華裔編輯羅明瀚。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網美國《紐約時報》一名華裔編輯周日在曼克頓街頭被一名白人女子大聲嗬斥“滾回中國”,這位編輯之後在社交網站 Twitter 發起反歧視運動,呼籲亞裔用 #Thisis2016 (這是 2016 年) 的關鍵詞,講述自己受歧視的經曆,網上響應踴躍。

綜合星島日報、香港文匯網報導,《紐時》編輯羅明瀚 (Michael Luo) 在公開信中講述自己 10 月 9 日中午在曼克頓上東區,與親友赴教堂後準備吃午餐,在一家南韓餐廳門外看看是否有空位。當時下著雨,他們人比較多並推著一架嬰兒車,一名 40 多歲的白人女子不滿路被擋住,向他們大聲叫喊“滾回中國!”(Go back China),羅 7 歲的孩子聽到,不停地問“為什麽她要那樣說?”

羅明瀚遲疑片刻後,追上對方反問“真的嗎?滾回中國?”該女子拒絕道歉,還拿出手機威脅報警。在羅離開後,這名女子再次叫喊“滾回你的國家!”(Go back your F**king country),羅憤怒回應:“我就出生在這個國家!”

羅明瀚說,自己在美國出生,並表示“類似的事一直在發生,但這次讓我非常難受,並反思亞裔真正的歸屬在哪裡?”

羅明瀚在信中表示,很多亞裔不管他們做甚麽,多麽成功、有甚麽樣的朋友,他們都不屬於這裏,他們是外國人。羅明瀚在信中透露,在 1949 年之前,其父母從中國逃到台灣,隨後兩人前往美國就讀研究生並留在美國生活。羅表示,包括他在內,父母的兩名子女均畢業於哈佛大學。

在發表這封公開信之前,羅明瀚曾在 Twitter 呼籲亞裔用 #Thisis2016 的關鍵詞講述自己遭歧視的經曆。他的推文立即被網友們轉發了數千次。

紐約市長白思豪 Bill de Blasio 看到該推文後,很快做出回應,留言表示“每個人都屬於紐約市,但你今天聽到這種言論除外。”(EVERYONE belongs in NYC. What doesn"t belong here are comments like you heard today.)

羅明瀚說︰“我從未見過市長,所以我很驚訝他會回應,這段推特挑動了亞裔美國人的神經,許多人覺得感同身受,那種『我們到底歸屬於何處?』的感覺。”

事後,在一封刊登在《紐約時報》網站的公開信中,羅明瀚說,這不是他第一次遇到種族歧視,很多亞裔每天都在竭力應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異己感,“我們來自美國…… 但有時候人們並不理解這一點”。

一封公開信,致那位讓我們滾回中國的女士

親愛的女士:

也許我應該釋懷,選擇容忍。我們當時剛剛從教堂出來,我和家人以及一些朋友走在曼哈頓上東區。我們正找地方吃午餐,想要看看街邊的那家韓國餐廳有沒有位置。你行色匆匆。天空中飄著雨。我們的嬰兒車以及一群嘰裡呱啦的亞裔擋了你的路。

你從不遠處朝我們大聲嚷嚷:“滾回中國去!”說老實話,當時我頗為震驚。

我遲疑了一下,隨即衝到你麵前。這個舉動肯定把你嚇到了。你在 Equinox 健身房前掏出 iPhone,威脅說要叫警察。回想起來有些滑稽。應該是我叫警察才對吧,尤其是當我走開以後,你高叫“滾回你那該死的國家去”的時候。

“我生在這個國家!”我嚷了回去。

感覺挺蠢的。但還有什麽辦法能證明我屬於這裡呢。

當然了,這並不是我第一次遇到種族侮辱。問問任何一個亞裔美國人,他們都會立刻回憶起在校園裡被嘲諷的情形,抑或在街上或雜貨店裡的惱人遭遇。我在 Twitter 上發帖講了事情的經過,許多人在回帖中提到了自己的經曆。

但出於某種原因——沒錯,或許是和當下的政治氛圍有關吧——這一次的感覺有些異樣。

後來走回家去的時候,一陣傷感湧上了我的心頭。

你穿著一件很好的雨衣,你手上的 iPhone 是 6Plus。你或許已身為人母,你的孩子或許和我的女兒們同校就讀。你看上去,怎麽說呢,挺正常的。但你的內心卻潛藏著這樣的情緒,事實上,這個國家的很多人都是如此。

或許你並不知道,但你對我的家人的侮辱直指亞裔美國人日常經曆的核心。我們許多人每天都在竭力應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異已感。不論我們從事什麽職業,有多麽成功,和誰交朋友,我們都不屬於這裡。我們是外來者。我們不是美國人。福克斯新聞 (Fox News) 的傑西 · 沃特斯 (Jesse Watters) 前些天在唐人街進行實地採訪的電視片段——涉及空手道、雙節棍和蹩腳英語——之所以引發了那麽多憤怒,也與此有關。

我的父母在 1949 年前來到台灣,又到美國念了研究生。他們養育了兩個孩子。我們倆都畢業於哈佛。我在《紐約時報》工作。算是人們口中的模範少數族裔了。

可我依然常常覺得自己像個外人。

不知這種感覺會不會消失。或許更重要的是,不知今天被我帶在身邊的兩個女兒會不會永遠都有這種感覺。

沒錯,網上如潮的支持令人欣慰。

但我的一個女兒隻有 7 歲,目睹了整件事的她後來不停地問我妻子,“她為什麽要說『滾回中國去』?我們不是從中國來的呀。”

是呀,我們不是從中國來的,我妻子回答。她竭力向女兒解釋你這樣說的可能原因,以及人們為什麽不該隨便評判他人。

我們來自美國,她告訴我女兒。但有時候人們並不理解這一點。

希望你現在理解了。

此致敬禮。

Michael Luo

查看評論(42)

24小時熱點排行

馬斯克"美國黨"2026投入選戰,民調:40%美國人支持
特朗普揚言把他驅逐出美國,馬斯克成立新政黨"美國黨"
他高調捐款20億後“消失”,如今早已換了副麵孔!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還是玻璃至上?
那個縣城文科女,踩中張雪峰所有雷區後

24小時討論排行

9年前未買百架殲-10C! 伊朗軍官曝當年“打錯牌”內幕
特朗普利用"瘋子理論"改變世界,對敵人和盟友都有效?
英軍威爾士親王號放棄進入南海 轉道前往澳洲
美國德州洪患增至43死,川普將批準聯邦協助
72歲曾誌偉和25歲女星合影,姿勢不雅惹爭議
馬斯克“美國黨”明年參選 共和黨:他會成沒國家的人
日媒:“日本先生”拒絕叫特朗普“爸爸”,這很對!
美國得州洪災死亡人數升至51人 其中包括15名兒童
馬斯克組建美國黨"挑戰兩黨製",巨額美債恐成焦點
對普丁很失望!川普挺烏克蘭「需要愛國者飛彈」
俄共翻案:赫魯曉夫關於斯大林個人崇拜報告有錯誤
中國消費降級 五星級飯店紛紛在街頭擺起了地攤
35歲華裔醫生認罪 供出細節:曾在醫院性侵患者
石家莊男子受審三十年,本月7號將第7次開庭
汽車撞入購物中心!美國猶他州一商場發生爆炸
亞馬遜100萬機器人上崗!即將超越人類員工?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紐時華裔編輯被罵“滾回中國” 網上發起反歧視運動

星島日報|文匯網 2022-12-05 08:08:19


《紐約時報》華裔編輯羅明瀚。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網美國《紐約時報》一名華裔編輯周日在曼克頓街頭被一名白人女子大聲嗬斥“滾回中國”,這位編輯之後在社交網站 Twitter 發起反歧視運動,呼籲亞裔用 #Thisis2016 (這是 2016 年) 的關鍵詞,講述自己受歧視的經曆,網上響應踴躍。

綜合星島日報、香港文匯網報導,《紐時》編輯羅明瀚 (Michael Luo) 在公開信中講述自己 10 月 9 日中午在曼克頓上東區,與親友赴教堂後準備吃午餐,在一家南韓餐廳門外看看是否有空位。當時下著雨,他們人比較多並推著一架嬰兒車,一名 40 多歲的白人女子不滿路被擋住,向他們大聲叫喊“滾回中國!”(Go back China),羅 7 歲的孩子聽到,不停地問“為什麽她要那樣說?”

羅明瀚遲疑片刻後,追上對方反問“真的嗎?滾回中國?”該女子拒絕道歉,還拿出手機威脅報警。在羅離開後,這名女子再次叫喊“滾回你的國家!”(Go back your F**king country),羅憤怒回應:“我就出生在這個國家!”

羅明瀚說,自己在美國出生,並表示“類似的事一直在發生,但這次讓我非常難受,並反思亞裔真正的歸屬在哪裡?”

羅明瀚在信中表示,很多亞裔不管他們做甚麽,多麽成功、有甚麽樣的朋友,他們都不屬於這裏,他們是外國人。羅明瀚在信中透露,在 1949 年之前,其父母從中國逃到台灣,隨後兩人前往美國就讀研究生並留在美國生活。羅表示,包括他在內,父母的兩名子女均畢業於哈佛大學。

在發表這封公開信之前,羅明瀚曾在 Twitter 呼籲亞裔用 #Thisis2016 的關鍵詞講述自己遭歧視的經曆。他的推文立即被網友們轉發了數千次。

紐約市長白思豪 Bill de Blasio 看到該推文後,很快做出回應,留言表示“每個人都屬於紐約市,但你今天聽到這種言論除外。”(EVERYONE belongs in NYC. What doesn"t belong here are comments like you heard today.)

羅明瀚說︰“我從未見過市長,所以我很驚訝他會回應,這段推特挑動了亞裔美國人的神經,許多人覺得感同身受,那種『我們到底歸屬於何處?』的感覺。”

事後,在一封刊登在《紐約時報》網站的公開信中,羅明瀚說,這不是他第一次遇到種族歧視,很多亞裔每天都在竭力應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異己感,“我們來自美國…… 但有時候人們並不理解這一點”。

一封公開信,致那位讓我們滾回中國的女士

親愛的女士:

也許我應該釋懷,選擇容忍。我們當時剛剛從教堂出來,我和家人以及一些朋友走在曼哈頓上東區。我們正找地方吃午餐,想要看看街邊的那家韓國餐廳有沒有位置。你行色匆匆。天空中飄著雨。我們的嬰兒車以及一群嘰裡呱啦的亞裔擋了你的路。

你從不遠處朝我們大聲嚷嚷:“滾回中國去!”說老實話,當時我頗為震驚。

我遲疑了一下,隨即衝到你麵前。這個舉動肯定把你嚇到了。你在 Equinox 健身房前掏出 iPhone,威脅說要叫警察。回想起來有些滑稽。應該是我叫警察才對吧,尤其是當我走開以後,你高叫“滾回你那該死的國家去”的時候。

“我生在這個國家!”我嚷了回去。

感覺挺蠢的。但還有什麽辦法能證明我屬於這裡呢。

當然了,這並不是我第一次遇到種族侮辱。問問任何一個亞裔美國人,他們都會立刻回憶起在校園裡被嘲諷的情形,抑或在街上或雜貨店裡的惱人遭遇。我在 Twitter 上發帖講了事情的經過,許多人在回帖中提到了自己的經曆。

但出於某種原因——沒錯,或許是和當下的政治氛圍有關吧——這一次的感覺有些異樣。

後來走回家去的時候,一陣傷感湧上了我的心頭。

你穿著一件很好的雨衣,你手上的 iPhone 是 6Plus。你或許已身為人母,你的孩子或許和我的女兒們同校就讀。你看上去,怎麽說呢,挺正常的。但你的內心卻潛藏著這樣的情緒,事實上,這個國家的很多人都是如此。

或許你並不知道,但你對我的家人的侮辱直指亞裔美國人日常經曆的核心。我們許多人每天都在竭力應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異已感。不論我們從事什麽職業,有多麽成功,和誰交朋友,我們都不屬於這裡。我們是外來者。我們不是美國人。福克斯新聞 (Fox News) 的傑西 · 沃特斯 (Jesse Watters) 前些天在唐人街進行實地採訪的電視片段——涉及空手道、雙節棍和蹩腳英語——之所以引發了那麽多憤怒,也與此有關。

我的父母在 1949 年前來到台灣,又到美國念了研究生。他們養育了兩個孩子。我們倆都畢業於哈佛。我在《紐約時報》工作。算是人們口中的模範少數族裔了。

可我依然常常覺得自己像個外人。

不知這種感覺會不會消失。或許更重要的是,不知今天被我帶在身邊的兩個女兒會不會永遠都有這種感覺。

沒錯,網上如潮的支持令人欣慰。

但我的一個女兒隻有 7 歲,目睹了整件事的她後來不停地問我妻子,“她為什麽要說『滾回中國去』?我們不是從中國來的呀。”

是呀,我們不是從中國來的,我妻子回答。她竭力向女兒解釋你這樣說的可能原因,以及人們為什麽不該隨便評判他人。

我們來自美國,她告訴我女兒。但有時候人們並不理解這一點。

希望你現在理解了。

此致敬禮。

Michael 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