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報道,科學家日前發出警告稱,一種攜帶 " 極其大量 " 突變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 " 悄然出現 ",在多國疫情 " 再現高峰 " 之際,這樣一種新變異毒株的出現或將 " 雪上加霜 "。
B.1.1.529 毒株共有 32 處刺突蛋白突變
令科學家震驚
首次兩種突變同時出現在一個毒株中
盡管基因組測序顯示,迄今為止全球僅有 3 個國家和地區的共 10 個病例被確認感染了這種名為 B.1.1.529 的毒株,但它已經引起了科學家的 " 嚴重擔憂 ",因為這個新變異毒株出現了 32 處刺突蛋白突變,且其中的一些突變有助於病毒逃避免疫。
刺突蛋白是病毒的關鍵部分,新冠病毒通過它識別人體 ACE2 蛋白進入人體細胞,與此同時,現有的大部分新冠疫苗也是通過訓練人體免疫細胞識別刺突蛋白對病毒進行攻擊。刺突蛋白突變會影響病毒感染細胞和傳播的能力,但也會使免疫細胞更難攻擊病原體。
令科學家震驚的是,B.1.1.529 新冠病毒變體包含了兩個弗林蛋白酶切位點突變—— P681H(在 Alpha、Mu、一些 Gamma、 B.1.1.318 變異毒株中曾出現過),以及 N679K(在 C.1.2 中曾看到)。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病毒學家湯姆 · 皮科克博士在推特上稱,這是他第一次看到兩種突變同時出現在一個毒株中。
他指出,這一新變異毒株的突變情況 " 非常可怕 ",有可能 " 比此前所有新冠變異毒株都要可怕 ",包括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占主導地位的德爾塔(Delta)毒株。相較之下,德爾塔毒株的刺突蛋白突變為 16 處。
據報道,B.1.1.529 感染於 11 月 11 日第一次在博茨瓦納被采集,該國目前已有 3 個相關確診病例。3 天後,11 月 14 日,南非記錄了全球首個 B.1.1.529 感染病例,另有 5 人已在南非確診。此外,香港也發現了 1 例。一名前往南非旅遊的 36 歲男子,於 10 月 22 日至 11 月 11 日在南非逗留,返回香港時檢測為陰性,但在 11 月 13 日隔離期間檢測為陽性。
科學家表示,香港的單一病例剛從南非旅行返回,這引發了人們對更多病毒可能已經通過國際旅行傳播的擔憂。皮科克博士寫道:" 對亞洲的輸出意味著,感染可能比目前基因序列檢測得到的結果更為普遍。"
此外,他還表示:" 極其長的分支長度和難以置信的、驚人數量的刺突蛋白突變表明,B.1.1.529 可能是真正的擔憂(預測從大多數已知單克隆抗體逃逸)。"
B.1.1.529 毒株已引起科學家的 " 嚴重擔憂 "
或從艾滋病患者體內進化而來
印證了此前科學家的擔憂
劍橋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拉維 · 古普塔表示,B.1.1.529 上的兩種突變增加了傳染性,降低了抗體識別能力。從目前的突變來看,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不過他表示,這種病毒的一個關鍵特性尚不清楚,那就是它的傳染性,因為這才是導致德爾塔變種占據主導地位的關鍵原因," 免疫逃逸隻是可能發生的情況的一部分 "。
科學家們稱,將密切關注這一新變種,觀察它是否有積聚勢頭,或是更廣泛傳播的跡象。而一些病毒學家已經開始對南非的情況感到深深的擔憂。他們表示,目前南非的 B.1.1.529 感染病例都來自豪登省,而當地近日的病例出現了激增,這很可能是由一種新的變異毒株驅動,因為新增病例在非常局部的地區突然上升。不僅如此,在南非現有病例中,其中一名病患是尚未滿周歲的女嬰,這意味著已出現了家庭傳播。
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所長弗朗索瓦 · 巴洛克斯教授表示,B.1.1.529 變異毒株中的大量突變,顯然是在一次 " 單一爆發 " 中累積起來的,這表明它可能是在免疫係統較弱的人,如未經治療的艾滋病毒 / 艾滋病(HIV)患者慢性感染期間進化而來的。他說:" 我肯定認為,通過中和相對於阿爾法或德爾塔的抗體,它很難被識別。"
巴洛克斯的說法,印證了科學家此前的擔憂或已成為現實,即艾滋病毒和新冠病毒的 " 碰撞 " 可能會使根除新冠大流行的努力複雜化,晚期艾滋病患者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突變的一個來源,甚至 " 成為全世界變異病毒的工廠 "。
據紅星新聞此前報道,在 216 天的時間裏,一名患有晚期 HIV 的南非女性體內的新冠病毒發生了 32 次突變,其中包括 13 次關鍵的刺突蛋白突變。當時,科學家便指出,南非納塔爾省新冠病毒新變種頻繁出現和該地區艾滋病的高流行之間可能存在著聯係,該地區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是 HIV 陽性。
不過巴洛克斯教授表示,目前很難預測 B.1.1.529 毒株的傳播程度。皮科克博士也表示,如今的形勢並不明朗,應該嚴密監控它," 希望它隻是一個不太容易傳播的奇怪毒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