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虎對峙男子為何沒受傷 ? 動物園揭隱蔽裝置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日,在北京野生動物園自駕遊覽區,一名遊客違規下車,非法闖入白虎展區,與 11 隻白虎對峙。因為園區中一道隱蔽式裝置起到了關鍵的防護作用,闖入者與動物之間始終沒有發生實質性接觸。

北京野生動物園一名工作人員曾向新京報記者解釋,在自駕遊覽區,動物園通過隱蔽的隔離技術將猛獸與遊客(包括工作人員)進行了隔離,雖然遊客能近距離觀賞白虎、棕熊等猛獸,且感覺不到隔離的存在,但動物並沒有機會來到遊客車邊。

什麽是隱蔽隔離措施?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是否會對動物造成傷害?針對這些問題,10 月 25 日,新京報記者邀請中國動物園協會景觀設計組組長馬可和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做出了詳細解釋。



北京野生動物園自駕遊覽區白虎展區的 "V" 型壕溝。來源:北京野生動物園 VR 全景截圖

什麽是隱蔽隔離措施?

在動物園中,為了保障遊客及動物的安全,防止雙方直接接觸,園區會采用多種隔障方式。

中國動物園協會景觀設計組組長馬可告訴新京報記者,動物園傳統而且常見的隔障方式包括網籠、牆、玻璃隔斷等。而隱蔽隔障設施,指的是不遮擋遊客視線、容易被遊客視線忽略的隔障,例如壕溝。

壕溝設在動物區和遊客區之間,分為幹壕溝和水壕溝,前者溝底多為自然植被,後者則裝滿水,類似湖或池塘,比如有的靈長類會避免接觸水體。其寬度和深度根據動物的跳躍能力來確定," 大於動物的最大行為距離,保證動物無法躍過。" 馬可說。

此外,壕溝周邊常輔以其他設施。馬可表示,為了讓動物更多地出現在展區核心位置,避免動物試圖接近壕溝或逃逸,動物園常在壕溝邊緣適當位置布設電網、礫石、樹段等," 有的食草動物不願意踩在尖銳的石頭上。"

但這些設施都與自然環境相融合,遊客感覺不到隔障的存在,認為自己與動物處在同一空間。

隱蔽式隔障在野生動物園中較普遍," 因為裏麵存在類似車行區的區域。" 但馬可也透露,並不是隻有野生動物園才會采用," 所有的動物園都在根據不同的展示物種選擇合適的隔障方式。"



北京野生動物園自駕遊覽區白虎展區的電草。來源:北京野生動物園 VR 全景截圖

動物園如何選擇隔障方式?

馬可告訴新京報記者,動物園在選擇隔障方式時很靈活,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一般都要考慮兩個因素,第一是參觀模式,即 " 園區用什麽方式將動物展示給遊客,遊客觀賞的視角是什麽樣的 "。

在一些野生動物園的車行區,遊客渴望 " 近距離 " 遊覽,園區會根據車內遊客的視野範圍設置隱蔽隔障," 既讓遊客看到他們願意看到的動物自然行為,也隱藏他們不願意看到的隔障方式。"

第二,要考慮是否適合動物。" 在小型動物展區,沒有必要用大壕溝,采用合適的地形高差就可以解決問題。設壕溝時,也要考慮動物是否有能力助跑、起跳位置等,不同動物展區運用不同隔障,根據動物的習性來調整,但前提是不以犧牲動物福利為代價。"

此外,可以多種隔障方式結合。例如電網,既可以限製、警示動物的活動範圍,也可以輔助並提升壕溝的安全性,在動物起跳點進行製約,可以作為加強效果的安全裝置。



北京野生動物園自駕遊覽區白虎展區壕溝所在位置。來源:北京野生動物園 VR 全景截圖

壕溝、電網等隔障是否會對動物造成傷害?

馬可告訴新京報記者,雖然壕溝是比較成熟的隔障方式,本身不會對動物造成致命傷害," 一個狀態正常的動物,在行動前會評估安全性,不會強行跳躍。" 但動物園也要考慮設施帶來的隱患。

" 動物雖不會主動跳躍,但有可能因為打鬥等意外掉進去,所以可以采用‘ V ’型壕溝。" 馬可解釋稱,這種壕溝臨近遊客一側是垂直的擋土牆,高度大於動物垂直跳躍的最大範圍,保證動物無法跳到遊客區,但臨近動物的一麵為斜坡," 就算動物掉下去,也會安全落地,還可以走回自己的區域。"

至於電網,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告訴新京報記者,電網一般有兩種形態,一種是細鐵絲狀;一種中間為棍狀,上麵生出多根枝狀物,約一尺高,看起來像一棵鐵絲樹,也叫 " 電草 "。

" 一般用弱電,對動物應該沒有太大傷害,但因為平時到這裏會被電得不舒服,動物默認這就是圍欄,有點像瑞士牧場攔牛的電圍欄,利用的是動物的條件反射,雖然弱,但有效。" 王放說道。

馬可還透露,電網在國內的動物園中應用較普遍,多置於地麵,有時也放在牆上,隻是遊客很少能注意到,尤其是電草," 人的視線對橫向的東西比較敏感,電草是發散狀、樹狀的,一叢草的感覺,對人眼來說不太有吸引力。"

" 不能說電網是一個友好的設計,但確實是有效防止動物逃逸的手段。" 馬可說。

動物園在隔障設計時可改進的地方?

馬可認為,電網作為一種傳統而且有效的隔障手段,並不一定要被取締,而是要合理利用," 它隻是輔助,不是終極防護,例如在沒有壕溝的情況下,隻鋪設電網是沒有意義的。"

他透露,在國外,由於動物園內車行區相對較少,電網更多被用來保護植物," 在保證動物有足夠大的活動空間的前提下,當不希望動物去破壞某一片植被時,會用很細的一根電網來做警示,引導動物去其他地方。"

" 不管是電網,還是池塘等隔障手段,利用的是動物的恐懼心理。" 馬可介紹稱,目前國際上更推崇動物友好設計,采用對動物沒有任何傷害的方式來隔障,讓其在沒有安全威脅的環境下成長,但這也往往會帶來參觀模式的改變," 比如用玻璃,參觀效果可能會差一點。"

此外,在動物園的步行遊覽區,也可以將動物飼養在全封閉的網籠裏。

" 不是說用一個鐵籠子、鋪水泥地,把動物禁錮在裏麵,那是落後的觀念。" 馬可解釋稱,應該按照動物自然棲息地和生態環境中的社群關係形式進行展示,從傳統動物園中展示動物個體的模式轉變成由動物和周邊生態係統共同組成的生態化展示模式。

馬可建議,動物園的場館設計師應多了解動物園友好設計範疇," 其中有很多設計原則,告訴我們如何在設計場館、達到遊客觀賞效果的同時,兼顧動物福利,尋找到那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