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崩塌崩到人人喜聞樂見,我也是服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真沒想到,他竟然是這樣一個人!

餘華,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文筆殘酷平實,把重要人物寫死是正常操作。

以至於有人說他血管裏流的不是血,是冰渣子。

△《活著》劇照

寫出那麽多像是在苦難的渾水中浸泡的人物的餘華,在日常生活中的氣質卻相當不著調。

比如,有人問他怎麽看待《活著》的暢銷?

餘華笑眯眯來了句:感謝語文老師!偉大的語文老師們!

前段時間,他還以 "脫口秀演員" 身份上了個熱搜。

這還從他回憶起從文之路說起。

下麵請欣賞一出不著調的人湊在一起是怎麽讓好學生社死的。

有一年,餘華、莫言、蘇童、王朔四個人去意大利參加遠東文學論壇演講。

主題是 " 我為什麽寫作 "。

餘華:想睡懶覺,不想上班。

莫言:想買皮鞋。

王朔:我也差不多。

唯一一個純潔的蘇童看傻眼了,感覺自己的理由實在太羞恥了。

蘇童心裏抓狂,為什麽要說自己熱愛寫作熱愛文學 ...

餘華高考結束後,就去衛生院報道了,他的師傅是個 70 歲的牙醫。

作為新手也沒啥緩衝,病人來了,老師傅直接讓他上手拔牙。

關鍵是,他都不知道該用哪把鉗子拔 ...

好在病人那顆牙本來就搖搖欲墜,很容易拔下來。

五年時間裏,餘華拔了一萬多顆牙。

當他看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能在街上來回晃悠,心裏老不平衡了。

" 為啥自己每天要在這裏拔牙 8 個小時,而他們卻滿大街晃悠。"

問他們為啥能在街上晃悠還不用上班。

人家說這就是上班。

於是餘華就開始寫小說,他學寫小說的過程也很粗糙。

大家還記得有評論家誇他 " 文風簡潔 " 的時候,他怎麽說的嗎?

他說那是認識的字少。

跟格非、蘇童這一類學院派作家相比,餘華的高中文憑確實算少。

寫小說的時候,他都不知道標點符號之類的格式怎麽回事,買來一本《人民文學》,邊看邊學。

前期也經曆過退稿一麻袋的過程,郵差經常往院子裏撂退稿信。

從 1983 年起,《西湖》、《青春》、《人民文學》相繼開始錄用他的小說。

《人民文學》邀請他到北京去改稿,讓他把結尾改光明點。

餘華想著,別說是改結尾,隻要能發表,我從頭到尾都能給你光明。

讀者:以前看《活著》悲死,現在看作者笑死

後來他被調到了文化館工作,上班第一天故意遲到兩個小時。

偷摸摸試探底線,沒想到他是第一個來的。

餘華內心偷著樂:這個單位真的是來對了。

餘華不僅從文之路搞笑,他的生活也處處都能編排成段子。

人家玩打籃球靠的是實力,餘華靠的是坑朋友。

餘華、莫言、劉震雲和史鐵生一起去遼寧文學院講課,當時遼寧文學為了歡迎他們舉辦了一場足球比賽。

△左起,劉震雲、莫言、餘華、王寧、萬琦,前排坐輪椅者為史鐵生。

足球賽開始的時候,餘華把史鐵生推到球門口,讓他當守門員。

對方的人壓根不敢往史鐵生那裏踢,他們這邊的人就猛進球。

餘華還故意說:" 你們得注意點,踢到史鐵生身上,他很有可能被你們踢死 ..."

直白中帶著點冷幽默,和他自己的文風一樣。

說起殘酷,《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是繞不過去的兩座山。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身上集齊了所有的苦難。

年少時敗光家財,中年到老年相繼失去至親至愛。

最後隻有他和牛一起繼續活著。

但餘華早期的作品要更殘酷荒誕,比如《現實一種》。

故事蘊含著一種極致的暴力、冷漠,而餘華本人就像是操刀醫生,切割人物的命運紋理毫不留情,刀刀見血。

故事的結尾是醫生們輪流切割主人公的屍體。

" 那長長的切口像是瓜一樣裂了開來,裏麵的脂肪便炫耀出了金黃的色彩。"

而女醫生切割完皮膚,就像是疊衣服一樣疊起來。

凡此種種,對死亡的深度解剖又及其客觀的描述,讓人覺得故事非常遙遠又像是現實一種。

這種對死亡如此淡定的心態從小就有了。

餘華的父親是外科醫生,母親是護士長,有次不小心闖進家裏手術室,父親正在掏病人的腸子,看見餘華進來嚇一跳,讓他 " 滾出去 "。

而且當醫生的兒子,撒謊都容易挖坑。

他小時候調皮搗蛋,假裝說自己肚子疼,而且說的有模有樣。爸爸覺得他得了闌尾炎,把他送上了手術台,割掉了闌尾。

他在節目裏說 " 我們一家人沒有闌尾了。"

嫌夏天睡覺的時候總是出汗,然後跑到太平間去乘涼。

不僅不怕,還覺得 " 特別涼快 ",甚至能分辨得出各種哭聲。

《現實一種》後麵的解剖場景,也是他小時候經常看到的畫麵。

見慣了太多生死,他對死亡的態度也就變得落落大方起來。

而他也總是利用自己的幽默不經意抹除著很多社會強加給人的秩序感。

說人話,就是樸實,絕對的樸實。

記者問他:中國作家和法國作家的最大的區別是什麽?

他說,最大的區別是法國作家用法語,中國作家用中文寫作。

就是這麽簡單直接,絕對不給你上綱上線。

就連電視台找他拍宣傳片的初衷也很幽默。

一般宣傳對象都是奔著勵誌二字去的,可拿餘華當宣傳對象是為了給高考學生解壓。

" 看,餘華都沒考上,後來還不是成了作家。"

前段時間賈樟柯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上線,邀請了莫言、賈平凹、梁鴻、餘華三個作家講述自己和村莊之間的聯結。

 

紀錄片口碑平平,觀眾把大部分注意力都給了餘華。

餘華還有點拖延症,愛好很多,比如看球賽,寫作的時候點開電腦東看看西看看時間就過去了。

看到這,在座的各位是不是收獲了一個不一樣的文學大師呢。

嚴肅而不失幽默,關心命運卻又不過分鼓吹宿命論,而是相信生的希望。

羊希望大家都能擁有柔軟又不失態度的人生。

活成了自在生長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