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七旬,張藝謀創作的腳步絲毫沒有慢下來的意思。
他 3 年拍 4 部電影,且每一部類型不同。文藝片《一秒鍾》在去年上映,票房不佳;諜戰片《懸崖之上》已經登上今年五一檔,截至 5 月
1 日中午,票房已超 9700
萬;警匪片《堅如磐石》已製作完成,排隊待映;抗美援朝題材戰爭片《最冷的搶》正在馬不停蹄地拍攝中……諜戰片和警匪片都是他首次嚐試的類型。
三十載電影路,論藝術成就、商業價值,張藝謀從來都是毀譽參半。他是不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不敢說,但他絕對是中國最勤奮的導演。
圖片來源:電影《懸崖之上》微博
許知遠曾問他,站在這個舞台上這麽久,想對年輕導演留下的影響是什麽?張藝謀卻說:"
他們(指年輕導演)心想:我們得甩開張藝謀,我們要做自己,你們俱往矣,前浪死在沙灘上。這樣的影響也很好啊。"
時代更迭,張藝謀的電影早已不能製霸銀幕,張藝謀這三個字也不再是票房保障,甚至可能在新一代觀眾中已掀不起半點波瀾,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張藝謀心中清楚。但這些不會羈絆住這個七十多歲電影人創作的步伐,因為他有著時不我待的迫切,他仍然好奇,仍然想去創新,仍然想去嚐試。
無論《懸崖之上》的市場反響如何,張藝謀都還會拍下去。就像黑澤明在 80 多歲領取終身成就獎時曾說的:" 我至今還在學習電影。"
他拍的多與雜,隨著時代一起變動
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張藝謀是被時代巨輪碾壓過的一代。
小學四年級時填表,家庭出身那一欄,他拿回家,看到爸爸媽媽長時間商量,應該填什麽。"
他們神情憂慮,不想刺激我,又要能交代。那種陰影很重,長時間讓我變成一種自卑、隱忍、逆來順受的性格。"
從插隊知青到鹹陽市國棉八廠青年工人,為了擺脫因家庭出身而 " 被打倒 " 的恐懼,張藝謀刻苦鑽研美術、攝影。"
有一技之長,就能有生存縫隙。" 後來他抓住了 " 頭發絲兒一樣的機會 ",被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破格錄取。" 老謀子 "
這個稱呼,是從大學期間開始叫起來的,因為他是全校年齡最大的學生。
青年時期的張藝謀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
這樣的成長經曆,讓他日後獲得再大的成就,都不會 " 狂喜忘形 ";因為他內心深處始終有著危機感:"
我這樣出身的人能走到這一步,一切都是偶然。"
這樣的成長經曆,也讓他順應和接受時代潮流,隨著時代脈動站上越來越大的舞台。上世紀 80
年代是個性解放的時代,張藝謀首部導演作品《紅高粱》,人物生命力蓬勃、性格如烈酒般張揚;上世紀 90
年代中國第五代導演嶄露頭角,他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國際影壇摘金奪銀;在 2000
年澎湃的市場經濟驅使下,張藝謀用《英雄》敲開了國產商業大片的大門……
做了 2008
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後,張藝謀交出來的《三槍拍案驚奇》近乎招致一片謾罵。他卻在多個場合說過,自己不是那種堅持一種風格拍到底的人,他無意成為隻關注深刻的文化精英
" 大師 "。許知遠問:" 你想過超越時代嗎?" 張藝謀笑著擺擺手說:" 你放心,人走茶涼。"
所以好萊塢 " 爆米花 " 大片《長城》找上門來時,雖然自己不喜歡最初的劇本,可是當經紀人說:" 你想過嗎,這意味著你的電影將在全球
150 多個國家同步上映。" 張藝謀心動了,首次投身好萊塢工業化生產,對他而言隻是又一次順勢而為的嚐試。
《長城》劇照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
好多人勸:" 你五年磨一劍,可能比現在好。" 但這不適合閑不住的張藝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我就是勞碌命,高產沒那麽重要。但我就是願意做各種東西,在創作中求變、不安分。自身壓抑、內斂的性格,在這裏釋放了,而且釋放得比較充分。"
人到七十,還是做自己最好
多與雜的不斷嚐試中,總有一些電影會成為張藝謀變化的節點,比如《長城》。
那部耗資巨大、豆瓣評分與《小時代》不相上下的中外合拍片出爐後,張藝謀總結道:"
三年多的時間投在裏麵,最後大家一片罵聲,我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句白話——還是做自己好。"
《長城》之後,《影》《一秒鍾》《懸崖之上》……張藝謀一邊繼續嚐試新類型,一邊努力把握住自己的藝術水準。
邁過七十歲,張藝謀仍維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他白天同時推進多個項目,晚上再拿出四五個小時看電影做功課。淩晨五點睡,早上十點左右起,吃全天唯一一頓飯,接著看小說,看劇本,開討論會。如此周而複始,幾乎全年無休。
張藝謀自稱不是天才型導演,是用功型導演。通過 " 笨鳥先飛 "、長期的訓練,來激發內心深處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些閃光點。
圖片來源:官方海報
他恨自己才華不夠,不能讓自己滿意,更不敢懈怠讓團隊失望。"
還有那麽多人對你有期待,哪怕一個普通的片場工作人員,也希望和我合作後,下一步能漲工資。你怎麽能懈怠,遊遊戲戲地就做了。當然,最後失敗了,大家也就臊眉耷眼的,也不說啥了,走了麥城了。但那個過程,是百分百努力的。"
" 論創作之勤,創作麵之廣,求新求變之殷殷,如此年紀者,當下華語電影界,張藝謀當推第一人。" 第十放映室曾這樣評價他。
可是,市場的變化太多太快,張藝謀的電影票房會虧嗎?做自己很好,但觀眾會買單嘛?這些念頭,可能在很多投資人腦中都曾掠過,恐怕在張藝謀的腦海中也徘徊過。
" 今天大家都在談票房,誰要說沒雜念,我不信,怎麽可能。世俗的東西、功利的東西很多。" 張藝謀也曾坦言,"
隻是在創作時盡量去排除雜念,就已經很不錯了。"
而對投資方而言,張藝謀始終是有吸引力的。互聯網資本手持重金入場電影圈,錢他們不缺,張藝謀卻隻有一個。
根據資料,《懸崖之上》的主要出品方有 4 家,分別為中國電影、英皇電影、上海電影和華夏電影,聯合出品方有 7
家,包括阿裏影業、抖音文化等。
《懸崖之上》讓經典諜戰片類型重回大眾視野
哈爾濱,日偽政權籠罩下的東北,抗戰期間隱姓埋名的特工們,以生命為代價,奮力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懸崖之上》的故事,就在這樣大雪紛飛、黎明前的至暗黑夜中展開。
" 活著的,去找孩子。" 這是秦海璐、張譯飾演的一對夫妻特工分開執行任務前告別的一句話。
" 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 在 4 月 24 日的《懸崖之上》首映禮上,張藝謀說,"
這部電影就是講這些無私無畏英雄們的犧牲,他們的掙紮、遇到的困難和生死抉擇。套用一句時髦的話:今天我們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他們在負重前行。《懸崖之上》真正要拍的,是一幅無名英雄的群畫像,不但要拍人,而且要刻畫出每個人物的角色弧光。"
《懸崖之上》首映禮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
同樣是諜戰題材、聚集眾多名演員、在絕境處刻畫人心,很多看完《懸崖之上》點映的觀眾,都想起了當年的《風聲》。
2009 年《風聲》的上映,開啟國產諜戰片類型創作的先河。豆瓣評分高達 8.3 分,在當時全國年票房 62
億元的大環境中,《風聲》上映 26 天後票房突破 2.2 億元。至今仍有人半開玩笑地評論說:"
黃曉明貢獻了他至今最好的演技。"
《風聲》之後,電影市場的確出現了一波 " 諜戰熱 ",但質量參差不齊。導演、編劇陳國富就曾預判:"
國產諜戰片成不了一個趨勢,難以想象會形成一種風潮。因為諜戰電視劇已經一窩蜂,在電影裏應該不會再發生。"
時隔十年,《風聲》在大銀幕上掀起的 " 諜戰熱 "
已然淡去。但《懸崖之上》上映前後,在張藝謀的帶動下,諜戰片這種經典類型又重回大眾視野。
除了《懸崖之上》,由博納影業出品,刻畫地下黨員的諜戰題材影片《無名》也在拍攝中。2021 年時值建黨 100
周年,黃建新導演的《1921》;陳凱歌、徐克、林超賢聯合執導的《長津湖》;管虎導演的《革命者》等主旋律商業片也將在今年上映。
《1921》海報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
根據燈塔專業版,今年五一檔,共有 14
部影片定檔,題材涵蓋了動作、懸疑、喜劇、青春片等。其中,開啟了點映的《懸崖之上》,提前預熱檔期。
4 月 18 日開啟第一輪點映後,《懸崖之上》於 4 月 24 日再次開啟點映。截至 4 月 30
日下午兩點半,《懸崖之上》的預售票房遠低於《我的婚禮》。後者是一部 80
後導演操刀的青春愛情片,男主角許光漢此前因飾演偶像劇《想見你》出圈。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
在拍攝門檻越來越低的今天,跨界新生代導演層出不窮。但那些專業的、有豐富人生經曆的創作者,市場永遠會為他們留一席之地。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