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困局 不開張“愁死”,開張了“虧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記者調查發現,還有一些幫扶政策作用不大,有的甚至是“隔靴搔癢”“望梅止渴”“不著邊際”:比如租金減免。多地出台這類政策隻針對國有資產範圍,而餐飲業房東九成左右,屬於個體或私營物業,實際能獲得的減免甚少;比如金融扶持。由於餐飲業多不具備抵押物,以及銀行規範且高額的流水要求,金融支持很難惠及這一行業……

不僅年夜飯“大紅包”,早已在“退單潮”中化為泡影,與各行各業複工複產不同,餐飲業“複市”仍步履蹣跚,尚未走出低迷危機。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蘇曉洲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沒有餐飲業“五味烹調、三鮮蒸炸”的“煙火氣”,城市便失去了盎然生機。

春節前後,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各地不得不采取居家隔離、延長假期、居家辦公、學校停課等防控措施。在疫情衝擊嚴重的行業中,餐飲業首當其衝。

眼下,不僅年夜飯“大紅包”早已在“退單潮”中化為泡影,與各行各業複工複產不同,餐飲業“複市”仍步履蹣跚,尚未走出低迷危機。

“人間煙火氣”,客流“斷崖式”下滑

澆上一勺油亮的肉湯,蓋上一層噴香的炒碼,拌上一些剁椒酸菜,喚醒清晨、陪伴黑夜的長沙米粉,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2月17日,長沙一批粉店重新開張的消息,曾在網上引發一片歡騰。如今,整整過了一個月,“長沙米粉”的生意卻並不讓人樂觀。

3月19日,百年老店“楊裕興”三王街店,早餐營業額3650元,隻相當於去年同期1/5左右;長沙人耳熟能詳的“公交新村”粉店,日營收剛過萬元,隻相當於平時水平的4成左右……

▲3月21日,餐飲老店“楊裕興”生意並不火爆。記者陳思汗攝

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長沙臭豆腐是天下一絕。去年國慶長假期間,在長沙市美食一條街天心區“坡子街”,長沙小吃代表百年老店“火宮殿”,曾7天賣出了15.3萬片臭豆腐,接待了6.8萬位顧客。

“今年3月19日收入2.2萬元,去年這一天是26萬元。”“火宮殿”坡子街店負責人周後長看著賓客稀疏的店堂,有萬般無奈。

作為“網紅城市”,長沙一些餐飲門店是很多網友心馳神往的“打卡地”。然而,“疫魔”所向,“新業態”也無法招架。

人氣奶茶連鎖“茶顏悅色”,之前很多人為了喝杯“幽蘭拿鐵”,排長隊也沒有脾氣。

▲3月21日,“茶顏悅色”的工作人員向市民推廣線上購買奶茶。記者陳思汗攝

如今,“茶顏悅色”負責人呂良說,公司連鎖門店複工僅三成,營業時間也不正常,經營數據和“疫前”不具可比性。

因為特色美食和複製“老長沙”街市風情,“超級文和友”餐廳去年在網上爆紅。高峰時不僅店內座無虛席、門外等位的食客人頭攢動,網上排隊取號還曾突破兩萬桌。

3月20日,“超級文和友”一位工作人員說,因為客源不濟,包廂和絕大部分營業場地尚未開放。

據湖南省餐飲行業協會會長劉國初透露,2019年一季度長沙餐飲銷售142億元,今年一季度預計不到20億元,不及去年同期1/7;全市餐飲業從大年初一到目前,比去年同期下降85%。

無疑,去年經濟規模達1900億元的湖南餐飲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

“天下餐飲人”,待遇遠不如“疫前”

擁有八大菜係之一的湖南餐飲業如此,全國餐飲行業的境況也大體相同。

中國烹飪協會發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顯示,相比去年春節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收損失近100%;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到九成以上;7%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間;營收損失在七成以下的僅為5%。

相關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春節7天內疫情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

一家全國知名川菜連鎖企業負責人宣稱,僅春節前後10天內,一共退餐11000多桌,直接損失1700萬元。

“不開張愁死,開了張虧死。”一家大型餐飲企業負責人這樣描述自己麵臨的困境。

疫情嚴重時期,正值生意最火的春節,關張導致每天損失近百萬元流水,還要承擔員工基本工資、社保、物業、水電、利息等固定開支,每月高達300萬元。

好不容易熬到3月1日恢複營業,現在日均流水隻有1.2萬元左右,扣除各項成本日均虧損近3萬元,企業根本撐不了多久。

這種有花銷沒進項的日子,時間一長就會造成現金流中斷。餐飲業作為典型的現金流行業,保證資金周轉無疑是其“生命線”。

企業、老板的日子不好過,員工、小店主生計更加艱難。

▲3月21日,餐飲老店“火宮殿”生意蕭條。記者陳思汗攝

▲這是2019年2月7日,“火宮殿”坡子街店賓客如雲的場麵。龍維攝

午餐時分,記者在一家經營“蒸菜”的小飯館看到,店主夫婦廚房、店堂兩頭跑,連十歲的兒子也跟著維持生意——穿行於門前車來車往的馬路兩邊,給對麵一居民區送外賣。

“生意連平時三成都不到,虧得厲害,哪裏還雇得起人喔!”店主說起來一臉愁容。

多位受訪者告訴記者,他們所在餐廳收到返崗通知的人,隻有四五成。大餐飲企業對居家待崗的員工,每月發放千元上下的“生活費”;小餐飲企業從業者,不少人已經斷了收入來源;複工上崗的員工,除了做從前的本職,還要額外承擔幫廚、打掃、消毒、測溫、送餐等勞動,收入和福利待遇還大不如“疫前”。

“不管上班、不上班的,大家都損失慘重、情緒低落。”一位資深餐飲業界人士告訴記者,一二線城市餐飲企業都多達四五萬家,直接從業人員高達50萬人以上。

目前,半數人員處於“半失業”狀態。如果餐飲業複蘇過慢,估計一兩個月裏,會有三成左右餐飲企業難以為繼,由此帶來的失業等問題不容忽視。

“政策要精準”,應避免“望梅止渴”

目前,全國各地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經曆大疫重創的中國餐飲業,為什麽恢複的步伐仍然步履蹣跚?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主要有三方麵原因:

一是消費渠道不暢。疫情發生以來,一方麵消費者大多處於居家狀態,另一方麵餐飲消費場所和業態關閉,“互聯網+”“智能+”等新興消費渠道未完全打通。很多地方繼續采取疫情嚴重時期的封鎖、限製政策,眾多消費需求受到嚴重抑製。

二是消費信心不足。盡管當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消費者處於“防控慣性”,仍然存在“不敢消費”心理。

三是消費能力下降。疫情帶給普通消費者最大的影響,是收入出現波動、預期變壞和其他負麵影響,導致實際消費能力下降。

針對餐飲服務業嚴重滑坡的局麵,各地都采取了很多救市措施:多地領導幹部帶頭進餐館用餐、工會發放普惠製防疫慰問購物券等。這些措施對提振消費信心、增加消費能力、暢通消費渠道,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月21日,在長沙市太平街,市民正在領取線上下單的飲品。記者陳思汗攝

記者調查發現,還有一些幫扶政策作用不大,有的甚至是“隔靴搔癢”“望梅止渴”“不著邊際”:

比如租金減免。多地出台這類政策隻針對國有資產範圍,而餐飲業房東九成左右,屬於個體或私營物業,實際能獲得的減免甚少;

比如金融扶持。由於餐飲業多不具備抵押物,以及銀行規範且高額的流水要求,金融支持很難惠及這一行業;

比如稅收減免。這項扶持建立在營業、盈利基礎之上,處於未營業或虧損狀態下的餐飲業,難以享受到減免政策;

比如社保減免。一些地方隻針對微小企業推行該政策,餐飲業此次受疫情衝擊,呈現企業越大、品牌越大損失越大的特征,大餐飲企業被排除在政策以外,救市成效自然不明顯……

業界人士普遍預計,如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治療藥物和疫苗等關鍵性防控手段獲得突破,經濟社會生活逐步回歸正軌,疫情對餐飲行業的負麵影響,有望在今年四五月間結束。

在此之前,穩就業、穩企業、穩品牌、穩團隊,除了靠餐飲業自身扛過“行業嚴冬”,還需要為餐飲業恢複元氣,出台“應時、應急、應點”的扶持政策。

業界人士建議,疫情低風險區應盡快廢除過時的管控政策,積極推動複學、複市;各地延緩半年征收2019年度企業所得稅,同時免收2020年餐飲企業所得稅;免繳2020年殘疾人保障金、工會經費等;地方政府對屬地餐飲企業給予水電費補貼、減免各種市政和地域性收費;鼓勵銀行為餐飲企業提供超過一年期的政府貼息貸款;對餐飲企業人員培訓、新技術研發應用、供應鏈基地建設等給予適當補貼支持。

有關業內專家指出,疫情對中國經濟領域影響屬於短期衝擊,不會改變餐飲行業基本麵和長期向好趨勢。或許,大疫之下的中國餐飲業,會迎來了一個產業重塑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