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之後出生的獨子,家長打他們,孩子大一點之後,全部會還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1993年中國取締了糧票,這以後出生的孩子不一樣了,因為徹底脫離了物質匱乏年代。這一代獨生子女有著高孤獨感、高競爭感、高話語權、高自尊、高情感負擔。但是獨生子女的優點也很明顯,見多識廣、同情心強、獨立思考能力強。”

58歲的陳默說話帶著上海口音,不是軟綿綿的那種,而是放鞭炮般地密集、快速,與一般心理谘詢師給人的印象不大相同。她留著齊耳短發,穿著瘦瘦長長的牛仔褲,十分利索。作為華東師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陳默從1999年開始,陸續給城市裏的8000多個家庭做過心理谘詢。在她每次演講過後,人們往往會圍著她講述自己遇到的各式問題。



美育是使人靈魂高貴的教育,但是功利化使它變了味

陳默嗓門大,說話不怎麽留情麵。

“15歲的兒子,你還管他幾點起床幹什麽?遲到就遲到了嘛!遲到一次,第二天他就不遲到了!你是在養5歲的兒子嗎?!”

“為什麽你孩子每個時間段做的事情,你都知道?她十幾歲了還沒有自己的空間和秘密嗎?”

“不要給孩子做鑒定性的評價,這個最惡劣了。”

“小學的孩子要瘋玩啊,一個人童年沒有瘋玩過,他以後要做一輩子的。”

當圍著的家長仿佛挨了幾記悶棍時,陳默與她們聊著聊著,又爽朗地大笑起來。對於這些家庭來說,將近60歲的陳默一點也不像老人,思想反而比多數“70後”“80後”家長前衛。

陳默告訴我,心理谘詢是一個個體差異特別大的行業。有些谘詢師太囿於西方的心理學理論,多次聽某個家庭講述,卻不給出判斷和方法;有些谘詢師的人生閱曆有限,對人的敏感不夠,把脈不準。“我願意給出判斷,並且對於這種判斷很有信心。近20年來,我接觸過非常多的中國家庭的養育問題。我有自己的觀察角度。”

孤獨感與情感負擔

我發現1993年以後出生的孩子,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家長打他們,孩子大一點之後,全部會還手。這一代的孩子不一樣了,他們對人格平等的要求很高。以前我們老說:“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大人教訓你,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現在的孩子不存在這點,他們是城市裏獨套公寓裏長出來的獨子,他從小就隻能與大人說話,對話語權要求很高。“你能夠說,我為什麽不行?你能夠打我,我為什麽不能還手?”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陳默

我們“50後”這些人,信奉好死不如賴活,我們的命就是一棵草,被人踩了之後還能頑強生長。但是“90”後不一樣,不跟你來好死賴活這一套。情願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嚴。這些受尊重的生命,他們的生命感受是不一樣的。

獨套公寓裏的獨子,有什麽樣的人生感受呢?春天的時候,我們如果買一隻剛剛出生的小雞,養著它,給它好吃好喝,兩個星期以後小雞就死掉了。為什麽?因為小雞也會孤獨。現在的孩子是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的。

人一旦孤獨,就無端傷感,莫名其妙流眼淚;人一旦孤獨,思考力就變得非常強。所以麻煩就來了,他們既不用思考吃,又不用思考穿,他就過早地思考了一個終極的哲學問題:“我的存在有什麽意義?”一旦人有這種問題,痛苦就伴隨著他了。

中國現在的家庭,基本是六個大人愛一個孩子。孩子的情感負擔非常重。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三學生找我谘詢,他們所有的症狀幾乎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

你如果問他:“想不想考大學?”他回答:“想,還要考好的。”那為什麽不投入呢?因為他們焦慮不堪。我知道我隻要問一句話,他們就會淌眼淚。我問:“你如果考不上理想的大學,你會覺得對不起你的家長,他們對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們一聽眼淚就淌下來。這就是現在獨生子女的普遍狀況,愛他的人太多了,給他的情感負擔太重。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要背負家人這麽多的期盼,非常焦慮。

六個人愛一個孩子,你能體會到這個孩子心裏麵的苦悶嗎?其實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我看到一個4歲的孩子跟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後賺錢給你用。”因為他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幾歲他就搞清楚了,他報不了這個恩。為什麽?因為這些大人又不會要他的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麽幾所,憑什麽就你們家孩子去呢?

孩子們太可憐了。我跟這些孩子說:“誰告訴你,你家長的幸福要你來負責任?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對另外一個人的幸福負責任。比如說兩個人談戀愛,一個男的對女的說‘嫁給我吧,我會給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結果沒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們,你們記住,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而是自己的主觀體驗。”

十幾年前的孩子還不是這樣的。有一次我在家大掃除,翻起了這些年我做過的心理谘詢記錄。我發現從2004年起,孩子因為焦慮而引起的心理問題,成幾何級數地在提高。

以前找我谘詢的案例,基本是學校老師發現孩子有點問題,比如學習不好、行為暴躁,通過教委找到我。那時候出現問題的孩子,一般是父母離婚、住房條件差等具體的原因引起的。比如有一個初中女生,經常在教室發飆,一點很小的事情就對同學暴怒。老師找到我,我與這個孩子聊完之後,發現她媽媽因為嫌家窮,離婚後把她留給了爸爸,自己走掉了。這位爸爸又娶了個外來妹,繼母一開始對女孩不錯,等到她自己生了個兒子後,對女孩就很忽略。她家的房子非常小,有了弟弟後,這個女孩幾乎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做作業隻能在家門口。弟弟整天吵吵鬧鬧,她一刻都得不到安靜。

我覺得必須對她全家做治療。那個年代的家長還是挺尊重老師的,她爸爸和繼母都很配合,對她關注多了。我發現她家離圖書館近,讓她去圖書館做作業,能夠有安靜獨處的時刻。這個女孩長大後當了護士,她和她的家長都非常滿意,覺得是個很好的出路,老師也高興。當護士就能自食其力了,而且當了護士後,她是一定有人娶的。

這個案例是前些年的典型案例,一旦外部條件改善,孩子的問題就明顯改善。那時候家長對孩子期望很實際,能夠自食其力就好。現在不一樣了啊,焦慮的家長太多,一些孩子還在嬰兒期,家長就來找我做谘詢。

孩子小小年紀,就被逼學鋼琴。我問家長:“為什麽要讓孩子學?”

有的家長說:“為了讓孩子左右手協調,還能開發大腦。”

我說:“打遊戲也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啊。”

有的家長說:“希望班上搞演出的時候,孩子能上台表演。”

我說:“拜托!一個班上40個孩子,至少28個都會彈鋼琴,輪不到你孩子的。”

本來美育是非常棒的教育,這是讓人靈魂高貴的教育。我看人,第一眼就是看氣質,氣質裏是帶著三代人的。可是將美滲透到生命中的教育,是不計回報的,不是功利性的。家長如果一開始就把“橡皮筋”拉得很緊,孩子上學後再遇到一個天天催他的班主任,沒有心理問題才怪。

媽媽是家庭的靈魂

我給很多人做谘詢的時候,會說一句話:“沒人能害你,害你的人就一個,是你媽。”這話初聽起來挺嚇人的,但其實說明了很多問題。一個成年人身上的問題,隻有追溯到他0?6歲的經曆,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而媽媽在孩子這個階段扮演的角色,太重要了。這個階段是泥土翻上來之後播種的階段,焦慮的媽媽,給孩子帶來的損耗太大了。

兒童是需要快樂記憶的,不要讓一個孩童的心理能量,在童年時期就耗完了。現在的家長太看重競爭,非要孩子比同學好、比同學強。孩子們從小就有很高的競爭感,可是高競爭感,不等於高競爭力啊。這樣的孩子,自己是最好的才能接受,一旦別人比自己好,內心就坍塌了。這麽小的人兒,生命是弱的,心髒承受壓力的程度是有限的。

學校是什麽地方?學校是一個同齡人給你養分的地方,是一個不斷訓練人的思維的地方。可是很多家長和老師,給孩子們構建了一個錯誤的認知,讓孩子把學校當作一個競技場,一個證明自己比同齡人優秀的地方。

有一位媽媽,帶她上初一的女兒來找我。我一看,這個女孩已經精神分裂了,得去醫院做藥物治療。這位媽媽很困惑,她自己是搞教育的,她說自己很愛女兒,孩子小學裏成績一直非常優秀,怎麽會突然這樣呢?

我與她聊了之後,發現她對女兒的要求非常高,每次考試必須考第一。我脫口而出:“你這是在虐待孩子啊,考第一是極端情況,你怎麽可以把考第一名,當作對她的日常要求呢?”這其實是一種仇恨,卻被一些家長以愛的名義來表達。

我覺得這位媽媽不愛她的女兒,她對女兒的愛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還很不容易達到。我問她:“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個女孩呢?會不會不一樣?”

這位媽媽“哇”的一聲哭了出來:“我在產床上,頭腦裏還一直想著:一定要是個兒子,一定要是個兒子!”

我又問她:“是不是你的媽媽沒有好好愛過你?”

她哭得更凶了。她說:“老師你怎麽知道?!”她是家裏的第三個女兒,當她父母求子不得的時候,對生出來的第三個女兒,都不願意多看一眼。

我說這下我就找到症結了,你的女兒不一定說得出來,但她心裏知道,你是不愛她的呀。她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討你的喜歡。我們老說,媽媽為孩子做了多少犧牲,但是實際上,孩子永遠在無私地為媽媽做犧牲。當媽媽內心獲得不了滿足的時候,孩子在犧牲自己,滿足媽媽。可是他的內心承擔不了這麽多。那些患厭食症、暴食症的孩子,背後也多半有個排斥他的媽媽。隻是這種排斥未必是顯性的,很多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是很隱蔽的,家長自己往往意識不到。

還有一位媽媽,帶著讀高中的兒子來找我。3年前,他們找我做過谘詢。這位媽媽與丈夫的關係非常差,早就分居了,但是又不願意離婚。我當時就勸她早做決定,並且3年後再帶著孩子讓我看看。這個高大的男孩,這時候出現了成績下降的問題,並且有明顯的社交困難。

我告訴這位媽媽,你不離婚,又不開心,實際上你兒子在為你背著情感負擔。他知道你們關係惡劣,可是也沒見你們離婚,這相當於一直讓他等著,看頭頂上的第二隻靴子什麽時候掉下來。兒子背上了母親的情緒,所以這位媽媽最好早做決定,她需要在兒子麵前陽光快樂,體現出對未來生活強烈的擁抱感,這樣她的孩子才能放下包袱,輕裝前行。

媽媽是一個家庭裏的靈魂,靈魂沒了,或是沒有發揮作用,這個家庭就魂飛魄散。孩子雖然出生後與媽媽剪斷了臍帶,但他們潛意識裏一直與媽媽是情感相通的。可是不少媽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用,隻是拚命催孩子讀書、練琴、比賽,給予孩子的心理能量很少,並且給孩子製造了很多心理隱患。

我看到現在有些媽媽,把母乳擠到奶瓶裏喂孩子,真是著急。媽媽的乳頭,是孩子一輩子安全感的來源。有些媽媽,孩子還不到2歲,為了自己讀學位、做生意,就去外地發展。2歲之前的孩子,認為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媽媽一旦沒了,他們的安全感完全消失了。有的媽媽讓嬰兒跟別人睡,今天張保姆,明天王保姆,後天奶奶,孩子的安全感也無法建立。還有的媽媽高度理性,孩子非常小,就嚴格訓練他的作息時間。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有強迫症,最後出現心理問題。

現在一些年輕媽媽,把西方人的教育方法當“聖經”。孩子一出生,就讓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怎麽哭也不抱。可是人家培養出的是什麽樣的孩子?18歲就一個人打個背包,出去走天涯了,一年也不一定與父母見一麵。咱們中國人能接受嗎?而且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西方人自己也意識到了。我們不能照本宣科,母親對孩子的愛是本能的,應該多撫摸多擁抱嬰兒。

沒有瘋玩過的童年,一輩子都在尋求補償

11歲之前的孩子,一定要瘋玩過。我一直跟小學老師講,如果一個人在11歲之前沒有瘋玩過,會一直沒事找事地折騰,折騰自己也折騰別人,很難安撫,到臨死前都比較作。小學應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開心的年華,身體強壯了,自我意識成長了,學業負擔又不太重。可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讓小學生玩命學習。



童年如果沒有瘋玩過,一輩子都在尋找補償

多年前的小孩子,兄弟姐妹多,同伴也多,放學了就一起瘋玩。群體性遊戲對孩子內心有非常好的療傷作用,它是老天給孩子的一味藥;群體性遊戲能夠幫助孩子遺忘壓力、健全人格。一個在群體裏亂發火的孩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孩子,沒人跟他玩。所以孩子玩的過程,是進入社會的演習,他們自己商量著製定規則,然後遵守執行。

但是孩子的群體性遊戲有個前提,就是不在成人的控製之下。現在的孩子們基本沒有這個條件了,他們孤獨地生活在各自的房子裏,時時與大人相處。幼兒園的一些園長跟我說,有些孩子遇到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就躺到地上哭鬧。有些小朋友,發起火來用頭撞牆,扇自己耳光,或者上課的時候突然跑出去了,完全沒有規則感。我告訴園長們,這就是群體性遊戲缺失造成的。以後人們的心理問題會越來越多,小時候幫他們健康的群體性遊戲在消失。

所以好的幼兒園是什麽樣的?就是不怎麽教知識,而是讓孩子們一起瘋玩的幼兒園。我參加過一個幼兒園的活動,很大的場地讓孩子們藏寶尋寶,孩子們高興地滿場跑,老師幾乎不參與。我說這樣的幼兒園太好了,現在孩子缺失的是同伴,幼兒園和學校就提供了同伴關係的環境,這是最為重要的。知識哪裏不能學?現在學習知識還需要去學校嗎?

很多家長也不明白這個道理,對孩子學習要求很高。我說現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隻籠子”裏的。怎麽理解呢?先看看第一隻籠子和第二隻籠子是怎樣的。第一隻籠子,我們讓一個老鼠在籠子裏,籠子外麵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後有食物會進來。老鼠每踩一下,食物都會進來。老鼠會怎麽做呢?會一直踩。如果第二隻籠子是這樣的,老鼠每踩一下,就會被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麽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隻籠子”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裏麵糾結死。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就像電擊,孩子們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籠子裏。每個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說,心裏是這樣想的。

可是各行各業,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這些人一定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最後就贏了。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你隻讓他成功,不讓他輸。家長們見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話問的是:“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啊?”孩子答:“一個。”家長又問:“小明得了幾個啊?”“兩個。”“你明天要超過他,要得三個!”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內心能輕鬆嗎?他輸得起嗎?現在考試前、比賽前,臨場退縮的孩子越來越多了。不是肚子疼,就是頭暈,沒法參加。家長的期望太高了,孩子承受不了。有的家長過來告訴我,她兒子的智商有140,非常高。我的反應是:“太高了,他今後要吃苦的。”人的大腦有不同的區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模塊,能被測試出來的智商是量化的,而情感、情緒能力這些是無法被測試的。我們不要隻看重孩子能被量化的智商,一個人往往是平衡的,智商太高的人,情商往往低。

現在的很多家長,不管孩子的特點是什麽,硬往自己認可的那條道路上去塞。可是每個人身體特質不同、性格類型不同,林黛玉這樣體質類型的人,就不是一個掌握權力的人,也不是擅長與人打交道的人。你如果非要林黛玉去企業當經理,她做得了嗎?那是王熙鳳幹的事情啊。

我跟我兒子經常說的話是:“兒子,咱們母子一場,彼此不要嫌棄。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沒有這種重擔,他才能輕裝往前走,他才不會有考試焦慮。

曾經有一個爸爸,是位醫學博士,帶著他的兒子過來找我。他很沮喪,“我是名牌大學畢業的,我讀書的時候基本是前幾名,怎麽我兒子倒數第一名呢?”我太了解這樣的家庭了,我對他說:“正因為他是你的兒子。”

這位爸爸聽不懂了,我告訴他,家長喜歡向孩子強調自己的優秀背景,孩子往往不爭氣。孩子會想:“爸爸你都已經是清華畢業了,我考什麽樣的大學,你才滿意呢?如果我考不上比你還好的,那我就沒有價值,我幹脆放棄好了。”這樣的家長,還往往喜歡拉老人出來幫忙。“問問你奶奶,我當年讀書多麽優秀??”結果是很容易讓孩子過早放棄自己的。

個性化的孩子,使我們民族進步

1993年後出生的城市孩子,見多識廣。一個家庭將財力用在一個孩子身上,他們擁有很多優厚的條件,往往非常聰明,知識麵廣,邏輯思維能力強。有時候我同一些中學生談話,忍不住告訴他們:“奶奶非常佩服你們,知識多,又能獨立思考問題。”

所以獨生子女這兩代人,其實是有很多優點的。他們還往往非常善良。小孩子很善良,是因為他是浸潤在愛當中長大的。愛心是有條件的,現在的孩子具備了基礎條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們同情弱者,他們愛別人,所以他們的道德判斷水平要比我們這代人高多了。

這樣的孩子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不太受意識形態的控製。比如老師帶著小學生去參觀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雕塑,跟他們講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孩子們會問:“老師,人為什麽要為羊犧牲生命啊?”老師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小孩子會說:“那我們都挑小的,老師你是不是把最大的梨,留給自己吃啊!”我覺得這些孩子很了不起啊,他們能夠獨立思考,他們也不輕易認同權威,這是一個民族的進步。

遇到校園霸淩這樣的事情,我們“50後”的人會說:趕緊給老師送送禮好了,孩子還在人家手裏,不要得罪了。新一代的孩子不這麽想了,他們不願意偷偷送禮,他們要堂堂正正地解決問題。2010年之後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要讓他們開個會都不容易。他們會問:“為什麽路上來去兩個小時,就為了開半個小時的會?”那他們就會重新製定規則。這樣的孩子也不會太為人際關係所累,很多中國人在人際關係裏是非常壓抑的,以後的孩子會少有這種煩惱,他們越來越個體化,我覺得他們會越來越像德國人,是很多理性的個人,而不是缺乏自我意識的群氓。

當孩子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時,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跟不上,會變得很被動。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學生被老師教育的時候,老師在訓他,這個中學生就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你隻管講好了。差不多了,講好了吧?我可以進教室了吧?”他根本不會聽你講的。為什麽?因為你不了解他話語權要求很高,你沒有給他平等的對話。

這些也正是我們職場馬上要麵對的年輕人。曾經有個企業老總找我,說他有一個名牌大學的實習生,這個實習生在開會的時候負責做記錄,會上老總發完言,實習生說:“我也來講。”老總奇怪了:“怎麽輪到你講?”可是這位實習生說:“我為什麽不可以講?我也了解啊!”於是這個老總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說,你要看懂,新一代年輕人對話語權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讓他有話語權的可能性,他就到網上去說,你是堵不住他的。我覺得這是一個民族的進步。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裏的一滴水,你是沙漠裏的一粒沙”,現在的孩子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麽可以不知道我來過?”他必須要展現個性。可是我們的教育允許嗎?我們設計出了讓他展現個性的平台了嗎?

現在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對自己性別產生困惑的孩子,明顯比以前多了。這也算是時代的產物吧,農耕文明過去了,肌肉對男性不再有實際意義。對於學曆相同的男性女性來說,智力上差別不明顯,社會分工越來越趨同。有些孩子雖然是女兒身,但內心強烈認同自己是個男孩;有些人背負著男兒身,覺得自己是個女孩。

我剛剛接觸到一個家庭,高中的女兒跳樓自殺了,她內心裏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男孩,非常痛苦。對這樣的孩子,我往往告訴他們:你的皮囊不重要,靈魂才重要。你認為你是什麽性別,你就接受。但是很多家長是接受不了的,孩子天生會去迎合家長的需求,結果自己很痛苦。現在自殺的年輕人裏,有一部分是這樣的原因。

這其實是要求我們整個社會,價值觀更加多元化。家庭教育也一樣,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特征。如果家長把什麽都安排好了,一心隻要孩子學習,什麽活兒也不幹,孩子的現實感非常弱。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往往沒有其他活動。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裏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裏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征。

尊重孩子的家庭,往往是一個結構平衡的家庭,家庭成員互相關心,但絕不互相控製。這就是所謂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老人把自己看作幫手,不參與到小家庭一家三口之間的決定。比如周末,小夫妻倆在那討論,要帶孩子去哪裏玩,結果家裏老人一會兒一個意見,“錦江樂園不好玩,迪士尼太累了”,這就不應該。小夫妻倆回到家,老人就應該退出他們的生活。

幸福的家庭裏,沒有一個人是控製欲很強的。夫妻倆都是成熟的個體,這種成熟,與學曆、收入、地位一點關係都沒有。現在是很多家長自己不成熟,十六七歲的孩子出去交往,父母一會兒一個電話,回到家後又細細盤查,這樣的孩子能成長嗎?幾個大人全部參與到管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到後來,基本都是一身毛病。不聽人說話、易怒,他太被高度關注了。有些家長說,現在的孩子太叛逆了,那是因為你們不讓他長大。

對孩子的教育,我有幾句口訣:

3歲之前的孩子,需要媽媽每時每刻的關注,怎麽愛他都不為過。

3?6歲的孩子,家長需要誠心誠意地陪伴他。爸爸是孩子最好的玩伴,這是孩子探索欲望形成的年紀。

6?12歲的孩子,家長要真真切切喜歡他。孩子有可能在學校被老師評價,可能受到打擊,但如果他感覺到家長是愛他的、永遠接納他的,他們也會安安心心地度過兒童期。

12歲以後的孩子,家長要實實在在相信他。不要追著問,他幹了什麽你不知道的事情,這樣的孩子是長不大的。家長隻有一次次相信他,孩子才是自然舒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