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當影後是“歧視”?到底誰有刻板印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1月5日,美國洛杉磯,憑借《別告訴她》獲得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的亞裔女演員奧卡菲娜與獎杯合影。新華社/美聯

一個美國演員,得了一個美國的表演獎,這沒啥好稀罕的。

問題是,得獎者黃皮膚黑頭發,沒有高高的眉骨、深深的眼窩。怎麽看,都是同胞的樣子。

檢索一下可知,這位新晉金球獎喜劇和音樂類電影最佳女主角奧卡菲娜是亞裔美國人。爸爸華裔,媽媽韓裔,從容貌來說,正是亞洲東部的色彩、太平洋西岸的風情。

在金球獎曆史上,奧卡菲娜是第一位亞裔“影後”。這個獎杯卻引來爭議,不少中國網民怒斥,這是好萊塢的“歧視”行為。

乍一聽沒邏輯。他們趕緊解釋道,奧卡菲娜不漂亮,把獎頒給她,就是在表示,此乃漂亮的華人女孩。咱的妹子比她漂亮多了,憑啥讓她來代表?

是不是點錯鏈接、看錯節目了?頒給演員的獎是在肯定表演,關容貌什麽事?就算是不久前的美國小姐選美大賽,也不光給臉蛋兒和身材打分了。

憤怒的網友又表示,你可真夠幼稚的,金球獎杯的含金量比含政治量低多了,連頒獎典禮的主持人都說“勿談政治,領完快滾”。

這是實話。2017年,拿過奧斯卡、柏林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杯的美國影星梅麗爾·斯特裏普獲得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在領獎台上,她批判特朗普政府收緊移民政策、歧視弱勢群體,頒獎典禮被引爆成“群星有責之好萊塢誓師大會”。澳大利亞飽受火災折磨,今年獲得金球獎的澳籍影星羅素·克勞在家鄉陪伴親人,還專程托人傳信,呼籲關注生態環境。

金球獎誕生於1944年1月,主辦單位是“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第一個劇情類最佳影片獎頒給了《聖女之歌》,這部宗教電影被當時的梵蒂岡教皇宣布為“一部好影片”,號召全球教眾一起學習。影片獲獎時,美軍正試著突破意大利境內卡西諾峰上的一座修道院,從那不勒斯進入羅馬。

此後76年,那顆金色的、被電影膠片環繞的地球,也一直懸在政治的宇宙中。

其實,沒有一種文化現象能與政治徹底切割。但是,認為金球獎頒給奧卡菲娜是在歧視,實在是過頭了。理由還是“她不漂亮”,這就惡心了。

幾個月前,奧卡菲娜宣傳新電影的一段訪談曾在中國某視頻網站播放。上千條彈幕像密密麻麻的羽箭,穿過屏幕上她的臉,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在攻擊她的容貌。用詞直白或含蓄,比喻新潮或老套,惡毒之氣幾乎要擊碎屏幕擴散出來。最終,這段視頻被刪除下架。

“醜就是醜,還不能說個實話了?”有人在謾罵遭到質疑後寫道。

這“實話”,太廉價。因為他們也隻敢對著外國女演員說說“實話”,還是拿長相說事兒。聊點兒專業性強的“實話”,有這個能力嗎?再說了,說實話和沒教養是兩碼事,就別給那點沒學明白的公民行為規範打補丁了。提醒一下,在中國,公然侮辱他人,情節嚴重的,適用刑法。

能不能“覺得醜”?當然能,光想沒有罪。情人眼裏出西施,刺蝟誇它孩兒光。審美是環境因素與個體意誌共同作用的過程,得出美不美的結論,是自由而主觀的評判。

隻不過,我們當下對女性的“審美”,實在令人疲勞。它廣泛而持久地漂浮在“容貌”的層次上。美女科學家、美女殺人魔,容貌美不美,和這個女人對人類社會作貢獻或施暴行,有什麽關係?居然還有所謂暢銷書作家為醫美企業代言,宣稱“女人美了才完整”。在這樣單一的評判標準下,女性身上存在的價值多樣性被嚴重忽略。在這樣滯悶的壓力下,中國整容的低齡化趨勢越走越明顯。在錐子臉和美白磨皮大眼睛的虛假世界裏,奧卡菲娜美不起來。

這個女孩本名Nora Lum,第一次在Youtube視頻網站上傳個人音樂作品就收獲400萬播放量。她和安妮·海瑟薇一起演過電影,和斯嘉麗·約翰遜一起拍過雜誌硬照,還登上《時代》封麵。主演電影《別告訴她》讓她獲得金球獎,一同被提名的包括凱特·布蘭切特和艾瑪·湯普森,都是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

然而有些人總覺得,可怕的敵人飄在西邊的空氣裏,幻化萬千。有時化成侵略者的槍,有時化成姑娘的臉。幾年前時尚品牌ZARA被批歧視,因為廣告畫上的模特臉上有雀斑,不符合中國人對美女的審美標準。如今,“頒這個獎是居心叵測”。

管天管地還要管人家的靈魂純不純淨。就算好萊塢對“華人麵孔”有刻板印象,奧卡菲娜迎合了這種需求,又有什麽問題嗎?開放市場,自願行為,一個自曾祖父那代就到了美國的美國姑娘,不過是有張華裔的臉,扮演華裔的角色,誰說過要代表誰了?如果足夠自信,就不會老覺得代表權被別人奪走、評判標準被別人製定。說起來,奧卡菲娜的第一首歌就是反擊美國社會對亞裔女孩的刻板印象。

實施有效貶損的都是“自己”,這完全暴露了有些人自卑、狹隘、二元對立思維和習慣隻看一張臉、欣賞一種美的慣性。

攻擊奧卡菲娜長相的人,甚至扒人祖墳,喊話對方承認是“韓國人”。曾獲金球獎“視後”的吳珊卓、在電影裏扮演過哈利·波特女友的梁佩詩,都在中文網絡空間被嘲諷過容貌。一邊動不動就覺得血統被歧視,一邊肆意對同樣的血統實施歧視,真是“聞著臭,吃著香”的典範。

前幾年,有兩個法國姑娘,跟拍中國大媽,還為她們出了本書。這倆姑娘戴袖套,跳廣場舞,覺得法國年輕同胞“灰暗又無聊”,穿紅掛綠的中國大媽快樂又時尚。在奧卡菲娜主演的此部獲獎電影裏,居住在長春的“奶奶”打拳、喝酒、自己爬樓梯,老伴去世後她再結連理,給人介紹孫女一臉自豪:“碧莉多強,獨立,可不是那種隨波逐流的人。”故事裏生活在紐約的女孩,不要父母的資助,記得家人的小事,她懷念小時候在長春的生活,甚至想留在中國照顧奶奶。其他那些所謂“歧視”元素,霧霾、哭靈、城市建設、酒桌文化……都是咱的日常,能活在其間卻不讓他人呈現,可謂對“真”十分恐懼了。也對,這樣的審美下,亞裔模特的臉上哪能有雀斑啊。